推廣Pepper機器人半年,沛博科技:台灣環境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推廣Pepper機器人半年,沛博科技:台灣環境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017.04.25 | 機器人

擁有鴻海、日本軟銀兩大企業加持,服務型機器人Pepper的品牌光環少有人能匹敵,半年前引進台灣時,就快速打入家樂福、亞太電信、第一銀行、台新銀行、國泰人壽等五家大型企業。

沛博科技logo
Pepper身高 121 公分、29 公斤,「體力」可負荷 8-12 小時的工作,能說中文、日文、英文,行動速度每小時三公里,有 20 個可動關節和 27 個情緒偵測感應器。
圖/ 侯俊偉/攝影

這台採租賃制,「月薪」新台幣26,888元的明星機器人,專長是迎賓接待、產品解說和資料蒐集。最早在日本上市販售,台灣則成為全球第二、也是目前唯二導入產品上市的國家。

從市場策略、反應來看,大家似乎都對Pepper進軍台灣有很大信心,但經過了180天後,這些美好想像似乎出現了一些變化。

沛博科技總經理:林義勛
Pepper推廣速度確實比我們想得慢,但我不認為這代表機器人不夠好,而是客戶的期待和準備有落差。

想採用機器人,企業準備好了嗎?

從銷售數字來看,Pepper來台半年已租出約180台。負責技術支援、業務開發的沛博科技認為,推廣成績並沒有太差,卻也不是非常順利,原因跟客戶的想像有很大關係。

很多客戶會說,不是只要有AI就好了嗎?他期待要做這個事情,可是他並不知道,就算是機器人也需要學習的過程。」林義勛舉最常被問到的問題說明。

他表示,如果要讓Pepper擔任顧客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的工作,至少也要有消費者檔案、產品資料、介紹影片等,只要少了一部份,就很難讓機器人發揮最大功效。

他再舉例,就算是要讓機器人做制式回答,也必須把內容放進去才行,接下來才能透過這些問答過程,慢慢知道消費者的喜好,發揮機器學習優勢,「機器的好處是只要學習一次,就可以讓很多同伴都變得資深。」不過如何讓客戶理解並接受這樣的過程,確實是沛博目前遇到最大的阻礙。

林義勛表示,目前光是擁有完整語音客服的企業就已經不多,所以若只認為Pepper實用性不高,其實並不公平。

零售業愛機器人

pepper介面
沛博科技表示,一開始採用Pepper的企業,以金融業、電信業為主,但主要是象徵意義。
圖/ 侯俊偉/攝影

除了推廣機器人遇到的實際問題,剛開始採用Pepper的大企業,大多為金融業、電信業等上市櫃公司,沛博科技認為,對他們而言,由於本身資料庫太過龐大、建置整合難度高,所以一開始引進機器人還是在「行銷」企業。

林義勛表示,大約是導入後的三到四個月後,企業開始會仔細去思考要如何發揮機器人優勢,例如建立語音客服、相關資料庫等等,其中又以零售服務業的使用情況最佳。

他舉大賣場為例,過去常常看到叫賣媽媽或工作人員負責促銷、吸引客人,改成機器人後,同樣可以介紹產品,跟消費者互動,有效降低第一線工作人員的負擔。

但接下來客戶也會希望可以把集客、互動、甚至支付都綁在同一個載體上面完成,這也是沛博科技瞄準的方向。

中小型客戶也來了

甚至有一些相對小型的客戶也開始引進Pepper,比如醫美診所、餐廳,甚至飯店。

沛博科技說,比起花錢租一隻全能機器人,這些客戶開始慢慢明白,只要機器人能解決部分問題,或許就值得導入使用。

沛博科技林義勛
林義勛認為,其實Pepper的使用方式不見得要很全能,只要能解決客戶的部分問題,就會有價值。
圖/ 侯俊偉/攝影

「過去飯店業提供場地開記者會,可能需要安排三位以上、有多國語言能力的接待人員在門口引導,但客戶發現這樣的方式對人力消耗很大,改採用機器人後會更有效率。」林義勛開心地說。

對沛博科技而言,很多時候他們也是看客戶如何使用Pepper,回過頭來想如何改善產品。

因此,未來他們會提供更多加價購服務,如生活育樂、交通資訊,或是互動式產品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目標全台一千部,不打算攻B2C

「我們的短期目標不變,依然是在台灣賣一千台Pepper,營造一個小型生態系。」林義勛強調。

他表示,目前沛博已經開放外部開發者加入,但卡在產品的影響力仍不足,無法提供開發誘因,因此會努力在今年底、明年初之前達成營業目標。

不過短期內,Pepper並沒有意願以「改裝」或新產品的方式進軍消費者市場。

林義勛說,沛博科技當然也了解消費者市場的商機龐大,但他並不認為目前的市場已經準備好接受機器人。

「缺乏環境的機器人,只是一台螢幕。」他舉4k電視和亞馬遜的Echo為例,目前在台灣都沒有很好的市場表現,這跟周邊內容不足,聯網裝置不夠都有關係。

他強調,並非沛博沒有能力或不想做消費者市場,而是在目前的數位環境下,讓一般家庭使用機器人,仍比較接近玩具或平板的功能,但價格偏高的情況下,真能一路大賣嗎?至少短期內,他們沒有加入戰局的意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