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趨勢和訊號,顛覆既有模式——「大夢想家」西恩.帕克
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趨勢和訊號,顛覆既有模式——「大夢想家」西恩.帕克

本文摘自:《只要做對一次:16個重寫規則、翻轉世界的超級創業家》,天下雜誌出版

西恩.帕克坐在一輛外表低調的Audi S6車中,掩飾著引擎蓋下的藍寶堅尼引擎。他以一隻蒼白的手操控駕駛盤,另一隻手挑選車上音響系統的成千上萬首歌;他正驅車劃破金門大橋上的夜霧,駛向他位於馬林郡占地18英畝的莊園。

這位Facebook前總裁剛度過和平常一樣忙碌的一天。在過去十小時,他為新的影片新創公司面談了兩位副總裁應徵者,為他投資的音樂平台Spotify回覆了幾小時的電子郵件,並與Facebook慈善應用程式Causes的潛在執行長會面。他還訂好自己訂婚派對的樂團和廠商,派對辦在紐澤西,正好是艾琳颶風侵襲東北部的同一個晚上。因為歌手克羅維茲(Leny Kravitz)當時被困在北卡羅來納州無法出席,帕克最後只好改邀請冷戰小子樂團(Cold War Kids)。處理完訂婚派對後,他停下手邊工作,和Facebook的對手Twitter與支付服務Square共同創辦人傑克.多西晚餐。晚餐後,他就在餐廳的酒吧面試另一位Causes的主管候選人。他把我順路送到旅館時,已經是晚上11點半。帕克的一天才大約過了一半。

接下來六個小時,帕克火速回覆電子郵件,然後上他的Facebook專頁。前天下午(或同一天稍早,如果以帕克的生理時鐘看)全世界才剛剛知道賈伯斯辭世的消息。清晨6點,帕克引用哲學家叔本華的句子貼文,這則張貼很快就被傳開,八卦網站Gawker指控帕克對賈伯斯去世感到幸災樂禍。帕克澄清這則引言是在禮讚他長期以來的偶像和後來的對手(iTunes對上Spotify)賈伯斯。快到早上7點,他才上床睡覺。四小時後,帕克就起床了,準備再重新開始一天的行程。

輕浮、瘋狂和不可預測,西恩.帕克讓投資人感到不安。「他是一個很難捉摸的人,而創投業者喜歡他們能控制的東西。」Facebook共同創辦人莫斯科維茲(DustinMoskovitz)說。但創投業者也喜歡大膽創意,而帕克最擅長的就是異想天開,LinkedIn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稱帕克為「大夢想家」(big-ass visionary)。

19歲時,他以音樂分享網站Napster共同創辦人的身分,在唱片業投下炸彈,兩年後,他的通訊錄服務Plaxo證明了數位拓殖(digital propagation)的潛力,這個概念在他24歲擔任Facebook總裁、協助Facebook變成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網際網路公司時,還被進一步發揚光大。沒錯,最後他都離開這三家公司,但在離開前,他已經賺到夠多的股票,足以讓他在31歲時擁有超過20億美元的財富。而他才剛起步。

2011年,帕克再度顛覆音樂產業,把瑞典音樂平台Spotify引進美國,並主導這項服務如何搭配Facebook的音樂發展構想。他也以創投業者創辦人基金(FoundersFund)合夥人身分發掘新創公司,並與Napster的范寧(Shawn Fanning)重逢,創立了現場影片網站Airtime。孟洛創投(MenloVentures)的皮希瓦(Shervin Pishevar)形容:「帕克能看到許多人看不到的趨勢和訊號,對他來說,就像聽到別人都聽不到的狗哨聲。」

藉由專注在精選問題、而不是像許多創業家急著推出沒有人要的創新,帕克創造出批評者認為只是幸運的一連串大成功。Napster是網際網路讓內容擺脫載體限制後,率先帶領CD到MP3的轉型;Facebook在匿名的線上世界創造了可靠的身分識別;Spotify拯救的正好是Napster十年前顛覆的音樂產業。

這種深度調查式的思考也延伸到帕克生活中的一切。問帕克他創立Plaxo的緣起,他會從病毒如何在人群中擴散的理論開始講;在他透露最愛的壽司餐廳之前,他會先聊壽司米的密度和理想的生魚片形狀(梯形);問這位高級音響熱愛者哪個牌子的耳機最好,你會先聽到他解釋聲波是如何傳遞到我們的耳膜;可想而知,問他現在幾點,他會告訴你一只手表是怎麼做出來的。

專心在一件事情上時,他會自動擋掉其他一切,進入一種出神狀態。外在世界瞬間退到背景之外,時間也跟著隱形。「我必須不斷重新安排時程,但我試著專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把那些關鍵事項做到完美。」

帕克對「做到完美」的定義很極端。我們拍《富比士》封面那天下午,帕克在他位於紐約格林威治村的房子,房裡有整整三排衣架的義大利訂製西裝,還未拆封的20件全新襯衫,放在他的柳條沙發上。成排的眼鏡與太陽眼鏡擺滿茶几,無數條吊帶和領帶攻占了椅子。整面牆的鞋子、休閒鞋和皮靴,數量已經可以開一家鞋店。拍攝預訂下午4點開始,帕克在5點半現身,身旁帶著一大群人:服裝造型師、美髮師、化妝師、公關人員、裁縫師,以及現在的妻子。

拍攝過程中,帕克換裝的頻繁程度超過拉斯維加斯的大明星。他從精簡款式的西裝改穿三件式的禮服,再換成牛仔褲搭開襟羊毛衫。他反覆調整吊帶之間的距離,再三檢查領帶的紅色有沒有跟他的雅痞風眼鏡搭配。在屋子裡四個地點拍完幾百張照片後,拍攝在凌晨2點結束。很完美,以西恩標準時間來說。

《社群網站》效應衝擊

帕克知道較大型的大學市場已經成熟到可以有自己的社群網路,當時幾間大學已經有各自的小型社群網站,而當時已經傳出哈佛校園的Facebook給了他施展的空間。帕克於是寫信連絡Facebook,2004年春天在曼哈頓的一間中式餐廳,終於與祖克柏和薩維林(Eduardo Saverin)見面。

幾星期後,他在加州帕羅奧圖市的街上巧遇祖克柏,不久後就搬到Facebook租來的房子裡,住進莫斯科維茨的房間。年僅24歲的帕克成為Facebook的元老,協助幾個才大學生年齡的Facebook創辦人在矽谷建立網絡、架設路由器、和提爾、霍夫曼和平克斯等投資人建立友好關係。

帕克和Napster時代的朋友西蒂格(Aaron Sittig)共同確立了Facebook極簡主義的介面。他堅持Facebook應該有持續穩定的流量,像加入好友的功能也應該盡可能減低使用障礙。帕克後來推動的照片分享功能,將是他擔任Facebook總裁最後的工作之一。

2005年8月,警察在帕克名下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的海灘屋發現古柯鹼,帕克遭到訊問。他從未被捕或被起訴,但那次事件迅速導致他在Facebook的隕落。

雖然不再領Facebook薪水,帕克還是持續提供祖克柏策略建議,並協助招募帕里哈皮提亞等重要主管。西蒂格說,帕克還是會協助網站設計,而且是發展Facebook「分享」平台(讓使用者上傳新聞、影片和其他第三方內容)強大的外部影響力。儘管如此,帕克對Facebook最大的貢獻可能是他根據自己在Plaxo的經驗,打造出讓祖克柏得以完全且永遠控制自己公司的企業架構。帕克藉著能在籌資階段抵抗稀釋的超級投票權強化了祖克柏在公司的地位,並以夠多的董事席位來保護祖克柏可以永遠大權在握。

這是讓帕克對《社群網戰》的描寫感到如此挫折的原因。賈斯汀飾演的帕克是一個殘酷、狡滑的投機分子,強迫薩維林退出公司,並奪走他的股份。但在Plaxo的真實世界,帕克實際上才是遭到電影中薩維林際遇的那個人。「我不介意被描寫成頹廢的跑趴玩咖,我不認為這在道德上有什麼不對,」帕克說,並且很快地補充說電影中對於他的狂歡私生活描述也太過誇張,「但我很介意被描寫成不道德、只重利益的操弄者,因為我認為那的確是不對的事。」電影在2010年10月上映,票房獲得極好成績,帕克也因此受到重創。「我那時候真的是一團糟,電影那麼轟動,對我的描寫跟事實差距又是如此大,我在心理上難以克服這件事,」帕克說:「我非常憂鬱,跟在一起4年的女朋友剛分手,而且剛動過膝蓋手術,不能走路。」電影上映前,他躺在洛杉磯半島飯店的套房裡兩個月,體重增加30鎊。同時也為了在創辦人基金、Spotify和新創公司Airtime的職務而忙得焦頭爛額。

回歸初衷:分享與發現

儘管有這麼多成就,帕克內心深處還住著當初那個駭客,財富並不是他最大的動力。帕克最大的動力來源還是「顛覆既有模式」。也因此,他從未放棄Napster的概念。2010年,Napster輸掉官司結束營業已經過了8年,帕克仍在尋找能夠實現他對分享音樂願景的公司,只是這一次,帕克要找出音樂家也能獲利的方式。

兩年前,朋友告訴帕克,瑞典音樂網站Spotify提供無限的合法歌曲下載。他上網簡單看過介紹後,在還沒有實際用過Spotify的情況下就寫信給創辦人埃克,描述他理想中的音樂平台,希望Spotify也有相同的願景。他介紹埃克認識祖克柏,接著又提出Spotify與Facebook的整合計劃,並協助打開華納和環球的大門,贏得Spotify董事會的支持:帕克最後成功以3000萬美元投資Spotify。

這些所有的新計劃讓帕克不斷四處奔走。他每個月從紐約(總部)飛到洛杉磯(音樂事業經理人)、舊金山(創辦人基金),以及斯德哥爾摩和倫敦(Spotify)。這些差旅現在還是他的例行工作,只是從2013年小女兒溫特出生後,頻率已經降低不少。

我們在他紐約的家相聚的時間從下午1點一直到很晚。帕克第二天要飛往斯德哥爾摩協助設計團隊修改邀請註冊的程序並補強其他功能,以便趕上Spotify在Facebook上推出的時程進度。「我今晚得上健身房,還有一小時的時間處理郵件,還要為兩星期的歐洲之行打包行李。」帕克邊說邊看著桌上兩個電腦螢幕上的時鐘:清晨3點。「我真的不知道我們在這裡是已經兩個小時還是只過了20分鐘。」

延伸閱讀:被踢出Facebook,卻從未失去佐克伯信任──西恩‧帕克將繼續顛覆舊世界

關鍵字: #數位書選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