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經過這次轉型,我們能夠成功轉成『端傳媒2.0』。」端傳媒總編輯張潔平在媒體茶敘上說。
儘管歷經財務問題、大裁70名員工,兩個月後的端傳媒,決定還是再戰一次。這個月,端傳媒除了推出集資計畫,也改版官網、啟動付費牆模式。「我們還在掙扎。但相信這些問題絕對不只是端一家在面對的,而是一個時代的、產業的切片,我們很樂意拿出來分享。」張潔平說:「路一定是要大家一起走出來的。」
回顧那場危機,張潔平表示,除了最重要的那筆融資遭遇挫折,端傳媒上線以來累積的三個錯誤也是原因。而她歸納,這三個錯誤就是內容先於模式、流量焦慮與品牌形象的衝突,以及被資本風口帶著走。「這是媒體人創業很難避開的坑。」她說。
反思:端傳媒的三個錯誤
首先,端傳媒雖然在2015年8月上線,但是最初只把重心放在製作內容/產品,商務團隊一直到2016年3月才成立,用戶團隊則是更晚,到了2016年年底才成立。張潔平反思,內容、用戶和商業應該是循環,但端一開始卻採典型媒體思維,沒當成一門生意在思考。
第二,做為網路媒體,難以避免的就是對每一篇文章的點擊率斤斤計較,但媒體形象不同,相對應的流量也不一樣。後來,端傳媒放棄以即時新聞衝高流量,選擇替廣告客戶提供創意內容服務,但這又碰到另一個問題。「當你開始為廣告客戶做內容服務的時候,沒錯,你可以賣創意、賣記者們最擅長的講故事的方式。但很快地你就會發現:那我還做新聞幹嘛?我就直接轉型做廣告公司算了。」
最後則是被資本帶著走,盲目跟風嘗試影音、直播、音頻等新媒介。「每一次一個風口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要不就是直播、要不就是短視頻、要不就是中國的共享單車,動不動就是兩個(手機)屏、三個屏的人在做同樣的事情。這中間是多麼沒意義的一場競爭。」
再起:調整人力、商業模式和編輯方針
本月7日,端傳媒啟動集資計畫,目標是募集3,000位參與者、籌措近新台幣七百萬元資金。截至14日晚間十點,已經有來自兩岸四地共1,080位讀者支持,募集到超過台幣220萬元。「這其實是救急不救窮。」張潔平說。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重整之後的端傳媒,在人力、商業模式和編輯方針上都有調整。
張潔平表示,目前端傳媒全職員工不到30人,編輯部人數約15人(含4人視覺團隊),另外有5人專門經營用戶,其他6到8人是商務團隊,負責廣告、旅行等業務。每年成本規模約100萬到150萬美元。
在商業模式方面,未來,部分內容付費、廣告、旅行和大型旗艦活動將各佔三分之一。接續今年首度舉行的北韓深度旅遊團,張潔平透露,之後還會去滿州、南北韓、伊朗、古巴和緬甸,帶領讀者親身走入新聞場景。
而在編輯方針上,張潔平表示,端傳媒的核心定位和品牌價值依然不變,還是會以跨區域深度報導為主軸。不過即時新聞會改以輕量方式處理,例如將多則新聞集結為「早報」和「晚報」,讓讀者一次掌握。此外,除了專注在跨地域報導,也會報導具有時代感但不是一般產業定義的新聞。例如曾經在社群廣傳的《十多歲的他們如何用YouTube做「軟軟」的生意?》一文,就是替讀者找出存在已久卻未被發掘的現象。
「目標其實是希望我們能自力更生,不依賴金主就能夠活下去。但如果有更多投資,我們就能做更多事情。」張潔平認為,這次「救急」募資的另一個用意,其實是找到兩年來持續支持端傳媒的「沉默的讀者」。「如果大家對這個核心團隊仍然有信心,或是過去兩年,真的有從端得到一些幫助或享受,我希望這個時候能夠找到這些人。」
學習:選擇和讀者站在一起
張潔平說,經歷了這段過程,端傳媒學習到兩件事。
第一是回歸初衷,因為在大眾媒體解體的時代,最根本的創新發生在內容生產(如直播、問答、UGC)和內容分發(如Facebook、SMART NEWS、今日頭條),媒體已經不再是平台了。「如果我們要探索這個行業的前路,其實要在這中間找到自己的位置。」她表示,端希望能在內容和用戶之間建立更良善、不被大平台壟斷的關係。
而最重要的是,媒體必須在資本、讀者和客戶這道選擇題中做出決定。「你必須做出選擇,決定你要什麼、不要什麼,一般情況下不可能什麼都要。」
若是以資本為中心,就是要用最低成本獲取最大流量,而這也是Facebook、SMART NEWS、今日頭條等大平台的邏輯。以讀者為中心,就是做好內容、搭建社群,建立參與和回報機制,傾聽和服務讀者。而最後一個、也是傳統媒體最常見的則是以廣告客戶為中心,行銷為王,將內容定位為行銷目標服務。「不一定那麼絕對,可能是三選一、三選二,或是三選三,但是比例不一樣。」
而當端傳媒選擇和讀者站在一起,反過頭來,現在,就是讀者該決定是否要跟端傳媒站在一起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