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英寸iPad Pro:16小時辦公實驗
10.5英寸iPad Pro:16小時辦公實驗

這篇文章,每一個字都是在10.5英寸iPad Pro上完成的。

不過單純以寫稿這種方式去評測iPad Pro顯然對不起大家的好奇心和自己的良心,畢竟硬體的全面提升、iOS 11的加持,讓iPad Pro絕不僅僅只是一個寫作工具。

於是我冒著失聯、抓狂和手指痙攣的風險,毅然決然地把MacBook Pro丟在了家裡,抱著iPad Pro開始了兩天的全面工作實驗。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iPad-Pro_ifanr-26.jpg
圖/ ifanr

雖然我的工作習慣不能代表普羅大眾,但相比傳統流水線作業式的評測,融入在實際生活工作中的體驗多少還是有一點參考價值,畢竟「體驗」是滲透在俯仰之間的細枝末節,而不是幾個所謂革命性技術和突破性功能的簡單堆砌。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實驗瞭解的是:iPad Pro能否完全勝任我的日常工作?相比桌面平台,它的缺點在哪?它的優勢又是什麼?在筆記型電腦和平板電腦之間,iPad Pro的定位是什麼?普通用戶應該怎麼選擇?

我的工作瑣事繁雜,又涉及團隊異地協作,對多工要求比較高,但每天工作的時間線也不外乎在以下事項中游離穿梭:

  • 瀏覽新聞源,確定選題
  • 開會
  • 審稿
  • 在微信、郵件和Slack中進行日常溝通
  • 寫作
  • 運營資料表格的製作及查閱
  • 一些行政批復

在桌面平台,很多工作可以直接在瀏覽器中解決,轉到iPad上辦公,我會優先選擇App,具體哪些生產力App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直接秀桌面截圖:

iPad-Pro_ifanr.jpg
圖/ ifanr

8:00 流覽新聞源,在微信群跟團隊溝通

美好的工作日從選題把關開始,我要做的是瀏覽大量的新聞源,並在微信群裡和橫跨廣州北京兩地的同事溝通討論。

iOS 11為iPad Pro定制了一個Dock欄,這個Dock的邏輯跟macOS非常相似,它不僅可以容納更多App,還可以隨時在協力廠商App中呼出。在一個App中,拖拽Dock上另一個App就能實現多工。

iPad-Pro_ifanr-7.jpg
圖/ ifanr

首先開啟RSS訂閱App Reeder 3,然後從Dock拖拽出微信,微信會以一個視窗的形式懸浮在Reeder 3上,向下滑動則可以實現分屏顯示。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我都處於這樣一邊瀏覽新聞 Timeline,一邊微信聊天的多工狀態。

Reeder 3是一個非常棒的RSS閱讀App,它提供的應用內分享其實非常強大,我既可以直接將文字收藏到Pocket裡,也可以直接複製連結出來。但由於不少網站並不提供RSS全文輸出,所以當我被標題吸引之後會習慣打開原網站,然後複製連結丟到微信群裡。

iPad-Pro_ifanr-8.jpg
圖/ ifanr

Reeder 3支援了鍵盤快捷操作,所以用Smart Keyboard上下鍵可以滾動流瀏覽新聞,點擊右鍵則進入原文。

在iOS 10上,複製貼上的這一套流程是:先用手在瀏覽器上長按複製連結,然後在微信對話方塊裡再長按貼上,然後點擊發送。

iPad-Pro_ifanr-13.jpg
圖/ ifanr

在iOS 11,這個過程非常優雅:我可以用手指直接把位址欄的網址拖拽到微信對話方塊裡,這個不比Mac操作效率低。

文本複製也得到改良,瀏覽器的大段文字可以直接拖拽到微信對話方塊裡,這對我援引資料非常方便。

講完了亮點,講講不爽的地方——手酸,因為我的手不得不在鍵盤和螢幕之間來回懸空操作。

相比桌面平台鍵盤+觸控板(滑鼠)的交互邏輯,iPad Pro的使用者介面完全是通過多點觸控執行的,雖然接上了Smart Keyboard讓iPad Pro看起來像台二合一的筆記本,但這個鍵盤畢竟不能進行所有的交互,我總得用手觸控螢幕。

iPad-Pro_ifanr-12.jpg
圖/ ifanr

在幾個微信群裡來回跳躍沒多久,我的手就酸了。
其實,鍵盤複合鍵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手指懸空操作。比如按下cmd+ H就能返回主螢幕,cmd+option+D 在應用內直接調出Dock欄。

在Safari瀏覽網頁的時候,我可以像macOS一樣,通過cmd+T打開新標籤頁,cmd+W關閉標籤頁,通過空白鍵滾動螢幕,甚至可以通過cmd+N實現兩個瀏覽器視窗的分屏顯示,全程幾乎不需要抬手。

除了系統級App,協力廠商App的支援就沒那麼好了。比如我工作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微信,在iPad Pro上充其量就是個iPhone的放大版。除了發送按鈕我可以用Enter鍵,後退、選擇連絡人、選擇表情這些常用操作全都得抬手。

其實這個問題,蘋果早在2010年MacBook Air的宣傳片裡就講過。在桌面平台上,蘋果選擇為Mac配備更大更好用的觸控板,而要想在行動平台上兼顧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協力廠商App盡可能地支援鍵盤快速鍵。

10:00:開始寫iPad Pro的評測

如果說上面的場景沒什麼參考價值,下面的工作應該有普適性了——上午9點半左右,分配完選題的空餘時間,我開始著手寫iPad Pro的文章。

我日常的寫作工具是Ulysses,Ulysses是一款全平臺的Markdown寫作App,支援iCloud同步和Hand off,入選過去年的蘋果設計獎。

除了鍵盤手感,在iPad Pro上用Ulysses寫字跟在Mac上沒什麼區別,幾乎不需要觸控螢幕。當然這需要用到一些相對少用的快捷操作,比如cmd+方向鍵。

iPad-Pro_ifanr-9.jpg
圖/ ifanr

一個小問題是,iPad上原生輸入法在體驗上跟macOS上還有一些差距的,有時候常用語無法記憶。協力廠商百度輸入法和搜狗輸入法對iPad的支持已經還不錯了。

寫作的時候,我會把Safari分出一個螢幕,用於隨時查閱資料。兩個視窗的切換,仍然需要時不時地用手指啟動一下。

比較遺憾的是,由於iOS11仍然是beta版,當從流覽器拖拽文字貼上Ulysses視窗時,Ulysses會出現閃退。

iPad-Pro_ifanr-5.jpg
圖/ ifanr

Smart Keyboard這個鍵盤,可能是iPad Pro作為寫作工具最主要的失分因素。

雖然鍵程不算短,但這個兼具保護套功能的鍵盤手感並沒有改進,仍然偏軟,我敲擊了半小時,手還是比較累的。

iPad-Pro_ifanr-6.jpg
圖/ ifanr

不過,10.5英寸iPad Pro由於增加了寬度,Smart Keyboard也變為了全尺寸,打字的時候終於不會覺得壓抑了,比起9.7英寸輸入也更不容易出錯了。

iPad-Pro_ifanr-16.jpg
圖/ ifanr

羅技推出的藍牙鍵盤是官方Smart Keyboard不錯的替代之選。一個是手感更好,另一個是鍵盤直接集成了一些快捷操作,比如Home鍵、多工鍵盤和截圖鍵,價格也更便宜。

再講一講螢幕尺寸的問題。

從MacBook Pro高配+29寸21:9顯示器突然平移到10.5英寸的平板上,起初我擔心我會對螢幕大小非常不適應,但用了一個多小時後發現,其實在可接受範圍內的。

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iPad Pro的螢幕比例是 4:3,所以顯示面積其實是不小的。與12英寸MacBook對比,我驚訝地發現兩者的寬度竟然是一樣的。加上264的ppi比我日常顯示器要高,視覺觀感上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尺寸的劣勢。

iPad-Pro_ifanr-24.jpg
圖/ ifanr

我手上其實還有一台9.7英寸iPad Pro,相比之下,資訊顯示密度的確提升不少。最直觀的是,10.5英寸iPad Pro的邊框窄了許多,而面對9.7英寸iPad小指寬的邊框時,總覺得這是一台來自上世紀的顯示器。

iPad-Pro_ifanr-11.jpg
圖/ ifanr

唯一的彆扭在於分屏的限制,iOS 11只能實現兩個App的分屏顯示,對於日常習慣於在21:9「帶魚屏」一字排開三個窗口的我,五五分或三七分的固定設置多少有點不習慣。

審稿,隨時需要開始的多工

微信就是一字排開三個視窗其中的一個。跟很多人一樣,微信常駐在我桌面最右側,時不時地瞄一眼聊天面板。

我沒有讓微信占據10.5英寸螢幕的半壁江山,也沒有將其懸浮隱藏在當前頁面上,既然iPad Pro螢幕是個限制,索性不看微信以免分心。

因為審稿的工作,我不能關掉微信推送,但我也做不到每次推送來就伸手點開微信,這時候我就得反反復複地調出多工。

iPad喚出多工的方式的方式有很多種,延續iPhone的操作習慣,我們通常會按兩下Home鍵盤,或者四指上滑螢幕,這時候就會出現控制中心和並列的幾個多工縮略圖。

但最方便的還是鍵盤複合鍵:cmd+Tab,跟 macOS 一樣,熟悉了這個指令,在iPad上進行多工操作並沒有想像那麼效率低。

iPad-Pro_ifanr-22.jpg
圖/ ifanr

在Mac上,如果有文章的修改回饋,我通常用光標高亮字句段落,然後截圖,一併把截圖和回饋意見發到微信。

iPad Pro提供了一種更指點江山的方式:截圖,然後縮略圖會停留在螢幕左下角,用Apple Pencil點擊縮略圖,就可以直接在截圖上做批註了。

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文章回饋形式,同事紛紛表示,好像在看小學老師批改作文。

iPad-Pro_ifanr-14.jpg
圖/ ifanr

因為這樣的方式,在審稿的時候,我習慣於把iPad Pro從鍵盤上拆下來,直接捧在手上閱讀,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更有利於沉浸閱讀,這個體驗相對於桌面平臺是加分的。

iPad-Pro_ifanr-15.jpg
圖/ ifanr

還有一個原因促使我這樣做——10.5英寸iPad Pro的刷新率突破了移動設備傳統的60Hz,加上 ProMotion自我調整刷新率技術,在Safari裡用手滑動螢幕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順暢,這種順暢帶來的愉悅感甚至讓我養成了一個審稿時反復掃屏的壞習慣。

11:40:編輯運營會

iPad-Pro_ifanr-20.jpg
圖/ ifanr

在我司,開會就是天南地北的兩群人全抱筆電圍坐在一起,在一片鱗次櫛比閃著光的蘋果logo中,偶爾還能瞥見牆角一個抱著神州電腦的實習生。

大老闆提倡開會只帶小本子,但這是典型的屁股指揮腦袋——畢竟大部分員工做的不是總結陳辭的工作,我們不但要做筆記,還要關注螢幕上一排排的營運資料。

然而帶電腦的結果是:大家看起來都很認真,每個人低著頭盯著自己的螢幕,但我知道他們只有耳朵在工作,手卻在忙著趕沒寫完的稿子。

iPad-Pro_ifanr-10.jpg
圖/ ifanr

一手拿著iPad Pro,一手拿著Apple Pencil的我,終於很像官方宣傳片裡的創意工作者了。

而系統自帶的備忘錄就是我開會的小本子,需要記錄的時候,用Apple Pencil點擊螢幕可以直接進入備忘錄進行書寫狀態。

調出此前的文件檔案,我可以直接用筆在旁邊進行標注。會後,我還能在spotlight裡搜索到剛剛手寫的文字。

需要瀏覽運營資料的時候,打開連結可以直接跳轉到Google Docs的App裡,選擇AirPlay,就可以投到電視上做演示。

14:00 處理郵件

在每天幾十封郵件的資訊轟炸下,我養成了在每天固定時間統一處理郵件的習慣。

考慮到效率,我直接用系統自帶的郵件應用綁定了公司郵箱。而在桌面環境,其實我更習慣於用web版的Email。

普通郵件的回覆沒什麼特別值得說的,這裡講一個異地辦公中最頭疼的工作:我收到了廣州總部行政同事發來的新員工入職檔案的郵件,需要我在電子檔上簽名。

iPad-Pro_ifanr-25.jpg
圖/ ifanr

通常我的做法是:下載附件,然後用手指操控觸控板在文檔上寫出一個會被小學生嘲笑的簽名,再回覆郵件。

在iPad Pro上,如果是附件是PDF,用Apple Pencil點擊附件,就直接可以在文件上簽名,點擊確認回覆郵件,10秒鐘就能搞定。

可惜行政和財務的同事發給我的通常都是word文件,點擊附件後並不能即時批註,流程稍微迂迴一點:用word打開,複製副本,用Apple Pencil簽名,保存以郵件形式發送。

回覆郵件需要插入附件的時候,系統會自動彈出 iOS 11新增的檔案管理員。這個檔案管理員除了整合iCloud Drive,還包括iPad Pro本地文件,未來還會支持像Dropbox、OneDrive、百度和騰訊的網盤等網盤服務。我習慣於把桌面和文件兩個資料夾收藏起來,這樣很方便調取我常用的文件。

iPad-Pro_ifanr-1.jpg
圖/ ifanr

此前我一直糾結iPad沒有「桌面」的概念,這就好比你坐在椅子上辦公,手上有一堆文件,面前卻沒有一張桌子可以擱置。

而現在,我可以直接把信箱附件的文件,拖拽到資料夾裡的「桌面」上。

還有一個小功能當日工作沒有用上,但值得一提。10.5英寸iPad Pro配備了一顆跟iPhone 7一樣的攝像頭,因為凸起更嚴重了,所以不少人質疑必要性。

從工作角度來說,這顆攝像頭並不是拍攝照片和視頻用的,它是一個掃描器——既可以掃描檔,也可以掃描空間(AR)。我順手拿了一張報銷單測試,發現即便傾斜角度拍攝,系統也能自行對文件進行矯正和裁剪。

總結:iPad Pro 究竟是什麼?

iPad Pro能應付我日常的工作嗎?能。

雖然它仍然是一台基於iOS作業系統的平板,雖然它偶爾讓我反反覆覆地在幾個App間疲於奔命,但通過整整兩天工作實驗,它所謂的生產力超出了我的預期——iPad Pro的確不再是個大號iPhone了。

iPad-Pro_ifanr-21.jpg
圖/ ifanr

至於效率如何?我以macOS的桌面體驗為基準,對iPad Pro幾項日常工作打了分:

  • 即時通訊:70%
  • 開會(含演示、記錄):120%
  • 審稿:100%
  • 寫作(含查資料):30%
  • 郵件批復:120%
  • 圖片後期:90%
  • 視頻後期:50%
  • 便於攜帶:200%

能應付你的工作嗎?

這得看你的工作是什麼。如果你只需要圈圈點點批註郵件,那當主力工作機都足夠了。但對於需要使用某些專業軟體的職位來說,iPad Pro顯然是無法勝任的。

iPad-Pro_ifanr-18.jpg
圖/ ifanr

至於選擇的問題,其實沒什麼好糾結的。要讓iPad Pro作為主力電腦,你至少得選配12.9英寸64GB版本,加上鍵盤,即便不算Apple Pencil,預算也超過了34,000元新台幣,這個價位段你完全可以有更穩妥、CP值更高,比如要價31,900元的MacBook Air。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不差錢的)人來說,iPad Pro 的定位是一台不錯的備用工作機,它的場景更適用於你外出度假,隨時從包裡掏出來應付一下突如其來的工作。

當然,對於喜歡在床頭舞文弄墨的我,iPad Pro 簡直完美。

iPad-Pro_ifanr-19.jpg
圖/ ifanr

蘋果造了一個高速輪胎,但大部分開發者只拿它做了馬車

10.5英寸iPad Pro搭載了6核A10X Fusion晶片,4GB的RAM,Geekbench 單核跑分3838,多核跑分 9225,對比前代9.7英寸iPad Pro,單核提升了 25%,多核的提升更是達到了75%。

在衡量圖形性能的GeekBench 4 Metal測試中,10.5英寸iPad Pro的分數高達28598,這個成績是 iPhone 7的兩倍還多。

iPad-Pro_ifanr-4.jpg
圖/ ifanr

在實際使用中,我沒有感覺到任何性能上的掣肘。即便是Safari開了20多個標籤頁,同時分屏微信,流暢性也沒有任何問題。

但我覺得這未必是個好事。

iPad-Pro_ifanr-23.jpg
圖/ ifanr

iPad Pro性能過剩同時也意味著,還沒有幾款 App能夠真正挖掘iPad Pro潛在的性能,它們佔據著交互上的優勢,本可以在易用性和功能性上比肩桌面級的應用體驗,但現狀是:除了極少數像 Affinity Photo這樣的標杆級App,大部分的iPad應用還只是單純iPhone的放大版。

但這是可以理解的。

iPad-Pro_ifanr-2.jpg
圖/ ifanr

如今的iPad Pro與當年約伯斯對於iPad初代的設定幾乎背道而馳,對於開發者來說,iPad Pro已經是一個足以承載高級應用功能的開發平台,但因為歷史的關係,這個進程滯後了。

現在的情況就好比:蘋果造了一個高速輪胎,但大部分開發者還想像著它當年木輪子的樣子,然後用它造出了一台馬車。

而蘋果的問題正如成就它的那句名言:汽車沒出現之前,你問消費者想要什麼,大家說,一匹更快的馬。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iPad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2025.05.09 |

身處於全球經貿激烈重組的現下,企業面臨的不只是數位轉型壓力,更是全新商業秩序的挑戰,為化危機為轉機,許多知名企業積極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優化營運效率、提升員工生產力,甚至是創造嶄新營收獲利。

電通(dentsu)作為全球領先的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以主動出擊取代被動回應,運用 AWS 將雲端服務與生成式 AI 轉換為轉型關鍵引擎,從組織內部流程重構、員工生產力優化,一路延伸至客戶體驗升級,成功以效率與創新兼具的方式開創全新局勢,並在日前圓滿落幕的「創新驅動未來,AWS 生成式 AI 與現代化應用解決方案研討會」不藏私分享寶貴經驗與實務成績。

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面帶微笑的說:「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 AI 成為每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AWS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電通自行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成功縮減80%團隊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50%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彈性調整。」
圖/ 數位時代

以生成式AI化營運瓶頸為成長動能,讓業務服務如虎添翼

在以人為核心的行銷產業,創意與專業是最關鍵的核心,但當人力資源與技能成為業務擴展的限制,以 AI 等數位科技放大「人」的價值變得十分重要,而這也是台灣電通會於 2022 年建立 AI 團隊、推出一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協助團隊同仁更好協助品牌客戶了解市場、認識顧客、接觸顧客以及持續優化的原因。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對電通來說,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能將同仁從繁瑣的事務中釋放出來、大幅節省專案準備時程,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了人機協作流程與思考框架,讓生產力激增、營運效率倍增。「為確保服務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我們不僅將數據服務搬遷到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 平台,更透過 AWS 的 AI 模型加速電通生成式 AI 工具的研發腳步。」

例如,電通智能中心整合電通獨有的消費者調查(Consumer Connection System;CCS)資料庫、數位足跡(dentsu Audience Center;DAC)資料庫與 AI 模型推出「Personas人物誌生成器」服務,讓團隊同仁再也不用花費大量時間比對、製作消費者輪廓,只要短短幾小時就可以升成完整的消費者報告與圖表,以及透過電通經典案例(Golden Samples)的 SWOT 分析與BMC 分析等數據資料訓練生成式 AI 的思考框架,成功縮短市場研究與專案準備時間,讓團隊同仁可以將絕大多數的時間用來跟品牌客戶互動、創意發想以及執行方案。

除透過生成式 AI 加速消費者與市場研究,電通智能中心亦推出「原生廣告文案生成器」,讓團隊同仁一鍵生成符合各媒體平台語境的產品(行銷)原生廣告文案,以及推出「LEON 廣告法小幫手」服務讓電通同仁可以問答的方式了解食品、化妝品、藥品廣告規範,同時,由系統自動識別廣告文案是否有遭裁罰的風險與提供推薦文案,如將空氣清淨機廣告文案中的「殺菌」字句建議修改為「抑菌」以降低風險等。

邵懿文表示:「透過電通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我們不僅成功縮減 80% 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 50% 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調整行銷方案與互動機制。」

AWS
電通集團與AWS團隊攜手合作。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建議:「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AI成為每 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圖/ 數位時代

從提升效率到創造營收,電通持續優化 AI 綜效

生成式 AI 不僅是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的關鍵引擎,對電通來說,也是開創新商機的起點:隨著品牌客戶對 AI 需求的提升,電通將 AI 實務經驗轉換成系列課程,協助品牌客戶與行銷人員認識、掌握與善用 AI 工具;其次,更因應客戶需求將「LEON 廣告法小幫手」這類原本為內部打造的 AI 應用對外開放,以軟體即服務(SaaS)的方式提供商業化服務,擴展電通的營收獲利模式。

邵懿文指出:「透過雲端與 AI 轉型引擎,我們正逐步從過往的 Project Manager 轉變為 Product Manager,讓大、中、小型企業可以自助式的 AI 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優化行銷傳播成效。」在轉型的過程中,電通除持續投入更多資金與資源於其中,也樂於跟 AWS 等夥伴合作,目標是將既有的生成式 AI 工具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同時,可以協助品牌客戶提供更個人化的行銷方案,極大化 AI 創新驅動未來的價值。

總的來說,在電通的商務版圖中,AI 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技術選項,而是可變現的成長引擎,透過跟 AWS 等生態夥伴的共創共好,電通將以穩健步伐從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進化為可提供新世代行銷科技的平台供應商,極大化 AI 與數位科技的價值邊界。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