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影視版權收入破億人民幣,百度文學旗下縱橫中文網如何在網海中打撈IP?
全年影視版權收入破億人民幣,百度文學旗下縱橫中文網如何在網海中打撈IP?

多虧了《後宮甄嬛傳》、《瑯琊榜》、《微微一笑很傾城》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螢幕上的火熱,不僅讓「IP」這個詞成為人人琅琅上口的詞彙,也讓IP的誕生地──網路文學平台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其中也包括縱橫中文網

縱橫中文網成立於2008年,是百度文學旗下的原創文學網站。一般多將縱橫中文網和擁有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的閱文集團,以及中文在線旗下的17K小說網歸為三大網路文學陣營。

作者收入最高一天20萬人民幣

縱橫中文網約有65萬名註冊作者,14,000名簽約作者,作品數約18萬部,簽約作品則有2萬部,每個月新註冊作者大約有八到九千人。

縱橫中文網副總編輯孫新表示,縱橫中文網的作者年齡層分布很廣,最小從14、15歲,最大到40、50歲都有,大多數則是落在18歲到35歲之間。然而,網路文學創作風潮雖然盛,每位作者獲得打賞的金額卻有極大落差,端看個人造化。

讀小說.縱橫天下_2017-06-29_吳晴中攝_0002.JPG
縱橫中文網副總編輯孫新指出,網路文學創作風潮雖然盛,每位作者獲得打賞的金額卻有極大落差。「網路文學相當於一個金字塔。」
圖/ 攝影/吳晴中

「有的作者名氣特別高,一天就能拿到20萬(人民幣)打賞。但有些底層的新作者,一年可能拿一、兩千就不錯了。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她說:「網路文學相當於一個金字塔。底層的全部都是新作者,還沒有成長起來。往中層成長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人放棄。再往上成長的話,也是需要天賦的。這和其他行業都是一樣的。」

至於讀者,多半是大學生、高中生,另外還有20到28歲左右的上班族。

縱橫中文網絕大多數流量來自行動裝置,月流量大約2億,PC端月流量約1千萬。「現在在中國,所有的閱讀方式都是用手機。PC端一般都是作者去瀏覽,還有部分在上班、用電腦看小說的讀者。」

百人編輯團隊、24小時輪班

支撐起這片繁花盛景的,則是一群龐大的編輯團隊。

「很多作者的想法是要一書成名,但是這事挺困難的。需要創作經驗的積累,也需要名氣的積累。」孫新指出,每個作者剛開始都是默默無名的新人,因此編輯的引導特別重要。

縱橫中文網的編輯共有一百多人,其中包含約30位責任編輯,負責把關內容走向。孫新指出,責任編輯的角色在打造IP的過程中特別重要,作者雖然了解讀者的口味,但並不是每位作者都能抓到影視化的訣竅。因此,責任編輯會在創作過程中建議作者,怎樣撰寫會對未來版權延伸有幫助。看到具有改編潛力的作品,也會提醒作者不要走偏了。

審核編輯大約20人,專門審核網站內容。他們採24小時排班制,每天約審核1億字。另外,版權編輯負責處理合約;第三方編輯負責加工作品,再鋪散到其他合作平台;自有平台運營編輯則負責平台上的內容推薦、推廣和活動。

最後,內容引入編輯負責簽約,並且和平台上100多位重點作者做好關係維繫和「作者人文關懷」。「所謂『作者人文關懷』,就是作者過生日的時候,我們會準備一份小禮物。作者發生一些事情的時候,也會為他進行專訪。作者和粉絲之間的互動,我們也會幫忙去做。」她笑說。「我們對待作者,就是秉持著『永遠都不要冷落他』。」

而縱橫中文網除了協助作者規劃大綱、作品走向和包裝,還要幫作者規避「不必要的失誤」,例如不能傳播人性陰暗面,不能出現不當情節和情色描寫。「主角身世可以悲慘,但是破壞家庭的行為是不能出現的。」

都市、仙俠、玄幻紅,歷史和懸疑靈異小說有潛力

目前來看,最熱門的網路小說類型大約是都市娛樂、仙俠和玄幻小說,不過,孫新指出,歷史(漢朝、明朝或架空歷史)、懸疑靈異(推理、鬼怪、妖魔等)、電子競技和體育小說也非常有發展潛力。

孫新觀察,受讀者歡迎的小說大概都具備代入感、節奏感,另外,主角的性格、人物關係,以及故事主線是否清晰、情節不能崩塌、故事是否有新意都是重點。

雖然網路文學同質化問題近來常被批評,例如《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就在今年的愛奇藝世界大會網路文學高峰論壇上直言,網路小說的套路很嚴重,幾乎大家都在寫差不多的故事,讓許多有想法的作者沒有創作空間。但孫新認為,具有開創性的作品其實很難被模仿者超越,因為作者通常是最了解如何掌握該類型的小說。而新進作者最重要的是維持一定水準、持續磨練。

「一個作者是否能脫穎而出,跟他的筆力非常有關係。」孫新說,很多網路小說的開頭很精彩,但是寫到中間時,可能會出現寫不下去,或是主線崩塌的情況。「比如說主線是描寫探險,但主角中途談戀愛去了。那麼探險的讀者在這個過程中就流失掉80%,而因為他前期寫的是探險,喜歡看青春、情愛的讀者又不會在前期進入小說。那這本書基本上就已經算是死了。」

在影視化的熱潮下,孫新表示,縱橫中文網已經銷售出60多部作品版權,而光是去年,縱橫中文網在版權上的收入就已經達到1億人民幣,今年大概會有10幾部作品走向網劇和網路電影。「今年是黃金期。很多作品我們是要參與資本投入、參與創作,我們也會要作者參與進來。」

關鍵字: #百度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