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創業路,過程中的煩苦心酸,往往只有自己知道,經常是鎂光燈亮起,掌聲才會接著落下。今年4月,0美國《富比士》雜誌公布了亞洲區300位在30歲以下最具影響力的青年名單,台灣一共有五位創業者入選,分別是:ALCHEMA執行長張景彥、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執行長張希慈、justfont品牌總監蘇煒翔、愛料理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李致緯和QSearch共同創辦人周世恩。他們將於7月中,代表台灣赴菲律賓馬尼拉,參加《富比士》年度高峰會。
(完整名單詳見Forbes 30 under 30 Asia)
這項調查,共分成十個領域,包含:消費科技、企業科技、娛樂和體育、藝術、金融和風險投資、工業、製造與能源、醫療衛生與科學、社會企業、零售與電子商務、大眾媒體與行銷廣告。每個領域共選出30人。
5位台灣人入選
這是《富比士》雜誌第二年公布亞洲區30歲潛力人士榜單。第一階段由一到兩位富比士雜誌和記者負責單一領域初選,決選則有三位專業外部評審審核。
若從表面的入選數字來看,去年一共有四位台灣人: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Flux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柯軒恩和Snapask創辦人江則希。今年則進步到五位入選。
團隊 | 姓名 | 職稱 | 入選領域 |
---|---|---|---|
ALCHEMA | 張景彥 |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 製造 |
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 | 張希慈 | 創辦人兼執行長 | 社會企業 |
愛料理 | 李致緯 | 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 | 媒體、行銷與廣告 |
QSearch | 周世恩 | 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 | 企業科技 |
justfont | 蘇煒翔 | 共同創辦人兼品牌總監 | 藝術 |
根據《富比士》雜誌撰寫的入選原因可以發現,創業家若是以創辦人身份獲選,原因多半會強調在「對產品、營收的數字貢獻」。例如:《富比士》認為,由李致緯共同創辦的愛料理平台,已經擁有超過80萬個註冊會員,而iCook App則是累積了230萬次下載數;周世恩在沒有投資人、加速器、政府的資源支持下,幫助QSearch在三年內創造1百萬美元的營收;張希慈則幫助了超過5千名學生參與社會。
針對兩名擁有不同職位任務的臺灣創業家,《富比士》則描述蘇煒翔以品牌總監身份入選,花了5年時間,致力推廣推廣中文字型發展。而對於在製造領域入選的張景彥,他們則表示,ALCHEMA的專利科技,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自釀水果酒,「同時也能減少食物浪費。」
林大涵認為,雖然這兩年的台灣人入選人數差異不大,不過今年的名單更加「深入當地」。因為提名的過程中,《富比士》開始向之前的得主詢問推薦人選,讓初選的角度不再只有國際觀點。
他連續兩年觀察名單,發現了一些改變。例如在去年人選中,有比較多是原本就具有全球知名度的人物,像是南韓「少女時代」成員潤娥、日本運動員田中將大等;「今年就真的選擇比較多在各產業內有影響力,但知名度並非舉世皆知的人。」
《富比士》名單肯定更多「非創辦人」
另外,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富比士》今年的名單呈現了一種觀點,「在創業過程中受到矚目的對象,過去多以創辦人或執行長為主,但今年增加了對公司內不同角色的肯定。」而從幾位台灣創業者的身份背景來看,例如以推廣字型概念的行銷品牌總監蘇煒翔,就是因為這樣而受到肯定,某種層面也驗證了林大涵的說法。
《數位時代》實際訪談了五位台灣入選者,了解他們的創業故事,並詢問他們對這次入選的看法。結果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是「高興不到一天」,就繼續工作了。像ALCHEMA執行長張景彥就說,「掌聲只是提醒自己,過去有一些努力被肯定了,但未來能不能有好表現,還不一定。」
儘管,創業本質仍在於產品、服務和理念,「曝光」並非必要,不過一諾新創共同創辦人郭展榮認為,其實能見度提高,對團隊還是有不少幫助。而新創團隊除了被動讓國外看見外,也可以考慮主動尋求國際資源。
三種方法,新創團隊也可獲得國際能見度和資源
首先,他鼓勵新創團隊多參與國外的演講或是創業心得分享。儘管大部分的會議,都是得全額或部分自費參加,但在裡面遇到的國際創業者和創投,也許哪天就會帶給你幫助。「我還記得第一次去國外分享創業心得時,對方只提供機票補助,雖然一開始覺得很傷荷包,但後來發現,其實對我的創業發展很有幫助。」郭展榮說。
另外一種方式,則是鎖定海外當地市場發展,或是積極參與當地的創業生態系。他舉例,像是FinTech團隊INSTO,就在美國獲得不少關注。他也舉日本福岡為例,當地市政府相當歡迎台灣新創團隊前去交流,甚至會主動安排創投、在地創業者進行會談。
最後一種方式,則是從台灣的加速器、創投、協會尋找國際資源。像是台灣紫牛協會、AppWorks、TSS、亞洲‧矽谷計畫,都具備不少國際資源;Mox、500 startups、Girls in Tech Taiwan這些海外組織和加速器,也已經耕耘台灣一段時間。今年年底,Gen Taiwan也即將成立,有機會納入更多國際級資源,協助台灣新創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