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業投資談:下注於賽道,而非賽手
中國創業投資談:下注於賽道,而非賽手
2017.08.01 | 創投

《中國創業進行式》專欄從上一篇開始,專注於創業成功三要素 (市場、資本、人才) 中的資本部分,從國家戰略層面講到中國新創圈如何透過資本操作進行競爭。這一篇,我們從新創公司的世界觀,聊聊中國新創的資本化過程。

2015年夏天,我第一次到北京,在獵豹移動公司的引路下,參訪了剛剛在千團大戰勝出,拿下中國一半以上市占率的美團。當時,我問了美團的高級副總裁,「聽說大眾點評開始發展海外市場,在東南亞積極準備,美團對此有什麼因應對策?你們的國際化策略是什麼?」不令人意外地,我得到一個非常霸氣的回答,「中國自己就夠大了,能做到中國第一名,我們就不看其他國家了,讓他們去吧!」最後他還補上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哪天真的要做了,就用買的吧!」

這就是中國企業家的世界觀,先成為神州大陸的王者,然後用資本推動國際化,無論是大型國營企業,或是初創公司皆然。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由社會主義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像中國這樣稅收超高的「非福利」國家世界罕見,也因此,政府和財團帶領的超級大型投資機構,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創新產業的火車頭。讓我們以共享單車作為引子,看看中國資本家如何透過資本操作,加速新產業經濟的發生與新創公司的新陳代謝。

五月我去了一趟深圳,除了幾乎能製造全世界的華強北震撼教育外,白熱化的共享單車大戰,更讓我無法忽視。共享單車除了劇烈地影響市容外,也造就一場有史以來最檯面化,最有跡可循(從街道的顏色,就能看出局勢)的新互聯網交通激戰。

成千上萬無秩序的共享單車阻塞了街道。河邊、安全島、田裡,甚至樹上停放著黃的 (ofo)、橘的 (摩拜)、深藍的 (小藍)、淺藍的 (小鳴)和其他各種顏色的腳踏車與電動單車,用「滿山遍野」也無法形容這種壯觀景象,在壅塞到無法以單車前進的路段,市民只好停車步行前進,加劇了交通堵塞,更有市民爬上了由單車構成的拒馬,像特技表演者般攀爬前進。

我們過去講過網約車大戰、千團大戰,今天所講的共享單車大戰的新創公司,最終都走向燃燒資本的消耗戰。今年稍早,在點燃中國共享單車大戰的 ofo 拿下 4.5 億美元 D 輪融資的同時,摩拜也以 2017 年以來連續兩輪總和超過3億美元的融資緊追在後。

乍看之下,投資人只是無止境地投入這些大家都還看不是很清楚商業模式的產業中,但所謂的風險投資 (Venture Capital, VC),不就是如此嗎?一窩蜂中,誰也不願屈居人後,在考驗創業者攻城掠地能力的同時,也挑戰投資人風險控管的真功夫。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很多人學習風險控管的第一堂課,而這也是中國創投的「賽道理論」基礎,當看準了一個新產業的時候,這些早期風險投資人往往不會只投資一間,因此在中國許多互為競爭對手的早期公司,有著共同的股東。

投資人透過投資協議書 (Term Sheet) 上的條款,控制投資組合裡的相似公司,讓他們在市場裡自相殘殺,就像走進鬥獸場。投資人除了扮演適時伸出援手的天使,也在被投資公司露出敗象時,作為惡魔即時接管,甚至清算解散公司,把人才、技術和資金交給投資組合中市場表現較好的標的。

資本無情,若要一言以蔽之,只能說是簡單粗暴了。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