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各式各樣藝術節都不陌生,從北到南,每一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藝術節,在Google搜尋欄輸入藝術節便會得到無數選項。如果進一步過濾與數位、科技有關的,可能就只剩下個位數字了。藝術節短則幾天,長則一個月,有些雙年展甚至有100天,或是半年展覽時間。這些藝術節究竟是以何種形式展出科技藝術,或是和科技有關的藝術呢?
藝術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多元。 有可能會在美術館、有可能會在學校、甚至可能在夜店、教堂、公園、工廠等地點舉辦,任何角落都有可能是藝術節展演的場地,而且會緊扣著都市發展,讓城市裡的過客都有機會參加。
另外一個特點在於,藝術節的主題極富彈性,除了承載著多元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成為一個開放平台,讓各種背景的人都能齊聚一堂,成為當地和國際藝術家交流的場域。此外,藝術節通常還會有一系列的工作坊、演講、駐村、社群等參與式活動,讓觀眾能夠用不同的角度來接觸科技藝術,或科技相關的藝術。
在競爭全球化的世界裡,藝術展演也沒有置身事外,面對各種藝術創作的爭奇鬥艷,就讓我們成為愛好藝術的遊牧民族,逐藝術節而居,把藝術納入旅行的一部分吧!
奧地利 X 最潮的老牌科技藝術節
位在奧地利東北部的林茲,是奧地利重要的重工業區域,如同其他歐洲城市一樣面臨蕭條。為了讓這個城市活絡起來,1979年政府開始補助新媒體藝術家,定期在每年9月舉辦「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鼓勵藝術家以各式各樣的科技手法來表現藝術,探索人文藝術和科技的交集與可能。原則上,每年的主題都結合最新的科技潮流趨勢,例如去年就以「3D列印」為題,2017年的主題則聚焦在「人工智慧——另一個我」(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The Other I),從人類的本質、倫理哲學的思考、人工智慧如何被應用在藝術裡、人類和智慧機器人有何不同等等。除了藝術節外,每一年還有Prix Ars Electronica大獎,頒發給對於科技人文有啟發性的機構或是團體,其中,大家熟知的皮克斯、維基百科都曾是這個獎項的得主;同時,林茲還有一個常態的展出空間,用來展示和科技藝術有關的展覽。


Ars Electronica
國家|奧地利
地點|林茲
網址|https://www.aec.at
時間|每年9月
希臘 X 後未來的極限與探索
從雅典數位藝術節(Athens DigitalArts Festival)的名稱演變,就能知道新媒體藝術是如何發展的。前身是「影像藝術節」,在2012年增添了「數位藝術和新媒體國際藝術節」為副標題,2015年再次更名,確立專注數位藝術和文化發展,而不僅止於媒介。舉例來說,去年的主題為「數位流行」(Digital Pop),討論「流行」在數位時代下是如何被詮釋,作為生活風格的一環。每年5月舉辦,除了有展覽、放映、表演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透過「工作坊」來讓國際和本地的藝術社團能有所交集。像是今年的主題「後未來」(Postfuture),就是著重早期九零年代發生的「數位革命」,至今依然是人們討論的議題,那麼是否還有未來性,或後未來是否能在社會、經濟層面帶給人們新的可能性。

Athens Digital Arts Festival
國家|希臘
地點|雅典
網址|http://www.adaf.gr/
時間|每年5月
英國 X 能影響政策的數位藝術節
今年台北藝術節的其中一個節目,就是數位未來藝術節(FutureEverything)推薦且共同製作的數位裝置〈正電效應〉,這個讓人驚艷的作品,是由藝術家凱莎.摩爾加(Kasia Molga)替臺北量身打造。1995年在英國北部曼徹斯特創立,是一個作為科技、社會、文化的交會點,同時也是數位文化辯論的場所,提供更多思考上的探索,而非局限在視覺或體驗上的感受。連結的社群包括程式設計師、開發者、藝術家、設計師、都市設計師,以及政策制定者等等,如此龐大的跨領域特性,讓數位藝術節的存在變得更加特殊。這個藝術節也曾在莫斯科、新加坡舉辦,企圖串連更多可能性。

FutureEverything
國家|英國
地點|曼徹斯特
網址|http://futureeverything.org/
時間|未定
德國 X 程式開發者也很藝術
從2008年開始的NODE雙年展,是屬於設計師、創意程式設計師、數位藝術家和創意人士的雙年展,每兩年舉辦一次。相較於其他專注於藝術表現,或探索數位人文和文化的藝術節比起來,NODE更強調「程式」的藝術創作,因此在雙年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程式工作坊。2015年總共有50多場的程式開發工作坊,運用虛擬實境、3D列印、數位繪圖、動畫等各式各樣的軟體開發和應用。另一方面,NODE同時也是一個軟體開發平台,使用者可以在即時運算的環境,輕鬆製作出創作原型,讓程式設計師和藝術家一起創作。



NODE – Forum for Digital Arts
國家|德國
地點|法蘭克福
網址|https://nodeforum.org/
時間|隔年6至7月
荷蘭 X 日常生活裡的科技視覺
STRP是近幾年最受到注目的科技藝術節慶,每兩年一次定期在飛利浦母公司所在地荷蘭安荷芬舉辦,同時並是以科技驅動的文化為發展主軸,探討新科技如何滲透到我們的視覺和大眾文化、藝術,以及日常生活。許多充滿科技性的藝術品,像是光、互動性、機器人、表演、實驗性的音樂和影片都備受矚目。今年的主題「感知和感應器」,就是在探討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感知,比如愈來愈多的智慧穿戴裝置,不像以前的科技產品都有開關,是一直處於開啟的狀態,而且有更多的感測數據可以掌握,這些科技在生活中的撞擊,都可以透過藝術創作來呈現。除此以外,STRP SHARE計畫也努力擴大各個年齡層,因此從學齡前兒童、學生,甚至到長者都有專屬活動可以參加。

STRP Biennale
國家|荷蘭
地點|安荷芬
網址|https://strp.nl/en/
時間|隔年4至5月
德國 X 跨領域當代文化的探索
以trans-為字首的展「transmediale」,顧名思義就是要超越媒體。對他們來說,科技不僅是數位世界,文化也不是由一個組織所產生的,因此,要如何讓科技與文化兩個領域的交會越來越多,讓媒體科技可以作為政治、當代藝術的另一個思考,也就是所謂的跨領域的探索。過去,transmediale探索的議題,都存在著某一種哲學性思考,例如2007年「曾經難以捉模」(ever elusive)、2006年的「對話」(conversationpiece)、2005年「全部抓住」(CAPTURE ALL)等等。展覽為期一個月,同時也有演講與工作坊,從2011年開始則增加了駐村、合作計畫、網路擴展等項目,讓藝術也能夠像是駭客一般,發展出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transmediale/festival
國家|德國
地點|柏林
網址|https://transmediale.de/
時間|每年1至2月
賽爾維亞 X 音樂為主的數位藝術祭
位在巴爾幹半島的賽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有一個別開生面的科技藝術祭,那就是Resonate Festival。從「resonate」(共鳴)就能略知一二,這個藝術活動著重在「聲音」,提供音樂、視覺藝術,還有數位文化可以匯集在一起。有趣的是,藝術祭的活動分成白天和夜晚,白天的活動包含講座、工作坊、展覽等等;夜晚則是在表演上頭,一天下來白天充實,晚上享受,許多知名的音樂家都是名單上的首選。


Resonate Festival
國家|塞爾維亞
地點|貝爾格勒
網址|http://resonate.io/
時間|每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