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募資是新近崛起的募資方式。許多人用此法籌銀兩、拿訂單、打造手機配件、製造自行車零件與行李箱等消費端商品。但居然有人用群眾募資實現劃時代與大投資的長途運輸系統!
用群眾募資實現劃長途運輸革命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最早將Hyperloop的概念公諸於世,把從洛杉磯至舊金山的六小時車程縮減到半小時內。Hyperloop是以磁浮技術為基礎,但與在上海運行的德國西門子磁浮軌道車、在日本開發的超導體磁浮等傳統主動式磁浮列車很不同。
Hyperloop系統被稱為運輸「第五模式」,將軌道與列車包在封閉的管道內,將空氣抽出減低氣壓。因為管道內空氣阻力降得極低,列車可以省力又有效率地運行,在封閉的管子內以每小時760英里的時速行進,如噴射機風馳電掣。
馬斯克宣揚了Hyperloop,卻沒要親手將它實現成真。他引用由美國勞倫斯國家實驗室(LBNL: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構思的Hyperloop系統概念,變成一篇論文發表。其後,他選擇靜默,專心發展其它事業。Hyperloop仍是尚待落實的海市蜃樓,但也正是拜馬斯克大力宣揚,Hyperloop已近乎家喻戶曉。
馬斯克點起火種後,由Hyperloop運輸科技(Hyperloop Transport Technology)接下棒子。這個四歲多的公司負責建造實際的Hyperloop系統。
在洛杉磯Culver City市區的Hyperloop運輸科技總部看起來並不起眼。小屋子裡的Hyperloop運輸科技核心團隊不超過35個人,但它的野心不小,一如在Culver City近鄰的蘋果、Google或是Sony與華納等大型公司一樣,想要顛覆世界。
不過,要成為可長期運行的大眾運輸系統,成本、能耗都必須低而合理,大眾才負擔得起票價。因此,Hyperloop運輸系統設計的車站是靠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供應能源。新開發電池所產生的熱度,比傳統電池低了30%。而沿線土建與車站所使用的混凝土結構,統合水泥與碳纖維,每平方英吋可承重到三萬磅,輕而堅固。
Hyperloop運輸科技在2013年成立時就決定用群眾募資取得資源。「我們要用新的方式建構新公司。」Hyperloop運輸科技的董事長暨共同創辦人格瑞斯塔(Bibop Gresta)說。
就像任何革命運動,動員群眾才是集聚資源與能量的關鍵。Hyperloop運輸科技決意要用群眾募資與雲端實現Hyperloop的願景。這家公司核心團隊雖小,卻已經由結盟,在全球共42個國家建構共900人與142家公司組合成的Hyperloop運輸科技大團隊。
目前與Hyperloop運輸科技搭配的不僅包括空中巴士供應鏈內的航太製造商,包括慕尼黑再保險、德國萊因TÜV等知名企業處理風險控管與認證等非工程類工作。
一個月不到50萬美元的營運成本
正因Hyperloop運輸科技把大量本該在內部進行的工作放到外部,它的營運成本很低。「我們一個月花不到50萬美元。」專責全球募資、結盟與宣傳的格瑞斯塔說。
他們不僅用人精簡,工作方式也大幅依賴雲端工具。Hyperloop運輸系統主要使用臉書的FB@Work為系統內的溝通工具。格瑞斯塔隨手鍵入電腦查閱,在臉書上有205個群組、近600個人在進行專案。在臉書的管理頁面儀表板上,專案的進度異常與否一目了然。他再點入雲端上的公共關係管理平台,立刻查出最近在台灣報端出現過的Hyperloop運輸系統相關報導。原來是六月中與韓國簽訂合作備忘錄相關報導。
群眾募資不僅是Hyperloop運輸系統初期籌錢、打知名度的管道,更重要的使命是募集拔尖的腦力與人力。在Hyperloop運輸系統在平台吹起廣徵英才的號角後,不少在航太相關領域並且對Hyperloop這個課題的感興趣的工程專才,遠端報到參與。這些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利用公餘之暇,針對Hyperloop自抽象觀念到具體落實,可能會遭遇的技術挑戰具體規劃解決方案。
Hyperloop運輸科技因而可以在兩年間,經由近百位工程師雲端合作申請了28項專利。Hyperloop運輸科技付出多少薪資酬勞?「我們給他們股票選擇權。」格瑞斯塔憶及創業夥伴阿爾博(Dirk Ahlborn)構思出的作法。
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韓國與印度已開跑
Hyperloop運輸系統正在全球積極找尋新建Hyperloop的第一個地點,足跡遍及北美、南美、亞洲、中東與歐洲。
格瑞斯塔表示,目前已有多國表達高度興趣。格瑞斯塔列舉已經簽訂意向書的國家,「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韓國與印度等四個國家會是Hyperloop最早建成的國家。」
其中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更在規劃先建一個車程十多分鐘的系統作為可行性分析的依據。原本廣為宣傳與討論的加州看來不是最先實現Hyperloop的地點。
問起格瑞斯塔運輸系統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格瑞斯塔低頭看了桌面數秒,隨口說出「政府規範(regulation)」。他接著說,「我們必須與政府合作。但是高速鐵路在加州已經投下了幾千萬。」中國的高速鐵路系統多年來以舊金山與洛杉磯間的運輸線為目標,派來大批人員進駐,積極投資遊說,希望拿下這條路線的興建權。加州高鐵能否興建一直膠著不決,Hyperloop的加州線也因此更難以決定。
Hyperloop運輸系統一鼓作氣向前衝,它與馬斯克的格瑞斯塔或相關公司的關係為何?是合作還是競爭?格瑞斯塔沒有正面回答。但他強調,Hyperloop運輸系統是目前唯一取得勞倫斯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合法授權的企業。
Hyperloop運輸系統同時註冊了Hyperloop商標,也申請了多項技術專利M競爭Hyperloop的主導權。Hyperloop如果成真將有長程運輸革命的發生,但革命就是困難,正在募集B輪資金的Hyperloop運輸科技就像任何矽谷尋求突破的新創企業,一樣會遇到挑戰、陣痛與膠著。
舊金山到洛杉磯到底是半小時,還是開著特斯拉電動車的六小時?群眾募資可以打造出複雜的運輸系統嗎?拭目以待。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