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oop要用群眾募資實現交通運輸大革命
Hyperloop要用群眾募資實現交通運輸大革命

群眾募資是新近崛起的募資方式。許多人用此法籌銀兩、拿訂單、打造手機配件、製造自行車零件與行李箱等消費端商品。但居然有人用群眾募資實現劃時代與大投資的長途運輸系統!

用群眾募資實現劃長途運輸革命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最早將Hyperloop的概念公諸於世,把從洛杉磯至舊金山的六小時車程縮減到半小時內。Hyperloop是以磁浮技術為基礎,但與在上海運行的德國西門子磁浮軌道車、在日本開發的超導體磁浮等傳統主動式磁浮列車很不同。

Hyperloop系統被稱為運輸「第五模式」,將軌道與列車包在封閉的管道內,將空氣抽出減低氣壓。因為管道內空氣阻力降得極低,列車可以省力又有效率地運行,在封閉的管子內以每小時760英里的時速行進,如噴射機風馳電掣。

馬斯克宣揚了Hyperloop,卻沒要親手將它實現成真。他引用由美國勞倫斯國家實驗室(LBNL: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構思的Hyperloop系統概念,變成一篇論文發表。其後,他選擇靜默,專心發展其它事業。Hyperloop仍是尚待落實的海市蜃樓,但也正是拜馬斯克大力宣揚,Hyperloop已近乎家喻戶曉。

馬斯克點起火種後,由Hyperloop運輸科技(Hyperloop Transport Technology)接下棒子。這個四歲多的公司負責建造實際的Hyperloop系統。

在洛杉磯Culver City市區的Hyperloop運輸科技總部看起來並不起眼。小屋子裡的Hyperloop運輸科技核心團隊不超過35個人,但它的野心不小,一如在Culver City近鄰的蘋果、Google或是Sony與華納等大型公司一樣,想要顛覆世界。

不過,要成為可長期運行的大眾運輸系統,成本、能耗都必須低而合理,大眾才負擔得起票價。因此,Hyperloop運輸系統設計的車站是靠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供應能源。新開發電池所產生的熱度,比傳統電池低了30%。而沿線土建與車站所使用的混凝土結構,統合水泥與碳纖維,每平方英吋可承重到三萬磅,輕而堅固。

Hyperloop運輸科技在2013年成立時就決定用群眾募資取得資源。「我們要用新的方式建構新公司。」Hyperloop運輸科技的董事長暨共同創辦人格瑞斯塔(Bibop Gresta)說。

就像任何革命運動,動員群眾才是集聚資源與能量的關鍵。Hyperloop運輸科技決意要用群眾募資與雲端實現Hyperloop的願景。這家公司核心團隊雖小,卻已經由結盟,在全球共42個國家建構共900人與142家公司組合成的Hyperloop運輸科技大團隊。

目前與Hyperloop運輸科技搭配的不僅包括空中巴士供應鏈內的航太製造商,包括慕尼黑再保險、德國萊因TÜV等知名企業處理風險控管與認證等非工程類工作。

一個月不到50萬美元的營運成本

正因Hyperloop運輸科技把大量本該在內部進行的工作放到外部,它的營運成本很低。「我們一個月花不到50萬美元。」專責全球募資、結盟與宣傳的格瑞斯塔說。

他們不僅用人精簡,工作方式也大幅依賴雲端工具。Hyperloop運輸系統主要使用臉書的FB@Work為系統內的溝通工具。格瑞斯塔隨手鍵入電腦查閱,在臉書上有205個群組、近600個人在進行專案。在臉書的管理頁面儀表板上,專案的進度異常與否一目了然。他再點入雲端上的公共關係管理平台,立刻查出最近在台灣報端出現過的Hyperloop運輸系統相關報導。原來是六月中與韓國簽訂合作備忘錄相關報導。

群眾募資不僅是Hyperloop運輸系統初期籌錢、打知名度的管道,更重要的使命是募集拔尖的腦力與人力。在Hyperloop運輸系統在平台吹起廣徵英才的號角後,不少在航太相關領域並且對Hyperloop這個課題的感興趣的工程專才,遠端報到參與。這些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利用公餘之暇,針對Hyperloop自抽象觀念到具體落實,可能會遭遇的技術挑戰具體規劃解決方案。

Hyperloop運輸科技因而可以在兩年間,經由近百位工程師雲端合作申請了28項專利。Hyperloop運輸科技付出多少薪資酬勞?「我們給他們股票選擇權。」格瑞斯塔憶及創業夥伴阿爾博(Dirk Ahlborn)構思出的作法。

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韓國與印度已開跑

Hyperloop運輸系統正在全球積極找尋新建Hyperloop的第一個地點,足跡遍及北美、南美、亞洲、中東與歐洲。

格瑞斯塔表示,目前已有多國表達高度興趣。格瑞斯塔列舉已經簽訂意向書的國家,「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韓國與印度等四個國家會是Hyperloop最早建成的國家。」

其中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更在規劃先建一個車程十多分鐘的系統作為可行性分析的依據。原本廣為宣傳與討論的加州看來不是最先實現Hyperloop的地點。

問起格瑞斯塔運輸系統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格瑞斯塔低頭看了桌面數秒,隨口說出「政府規範(regulation)」。他接著說,「我們必須與政府合作。但是高速鐵路在加州已經投下了幾千萬。」中國的高速鐵路系統多年來以舊金山與洛杉磯間的運輸線為目標,派來大批人員進駐,積極投資遊說,希望拿下這條路線的興建權。加州高鐵能否興建一直膠著不決,Hyperloop的加州線也因此更難以決定。

Hyperloop運輸系統一鼓作氣向前衝,它與馬斯克的格瑞斯塔或相關公司的關係為何?是合作還是競爭?格瑞斯塔沒有正面回答。但他強調,Hyperloop運輸系統是目前唯一取得勞倫斯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合法授權的企業。

Hyperloop運輸系統同時註冊了Hyperloop商標,也申請了多項技術專利M競爭Hyperloop的主導權。Hyperloop如果成真將有長程運輸革命的發生,但革命就是困難,正在募集B輪資金的Hyperloop運輸科技就像任何矽谷尋求突破的新創企業,一樣會遇到挑戰、陣痛與膠著。

舊金山到洛杉磯到底是半小時,還是開著特斯拉電動車的六小時?群眾募資可以打造出複雜的運輸系統嗎?拭目以待。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不是我不理你,是有個頻段我真的聽不到。」律芯科技董事長薛宗智這麼說著,也就這樣一腳踏進了半導體產業的創業戰場。在創辦律芯之前,薛宗智早年在半導體大廠擔任工程師,長時間待在無塵室中機台操作,那些看似無害的低頻噪音,卻在這那幾年間悄然無息的侵蝕了他的聽覺神經,這種慢性且不可逆的損害,也成日後創業的契機。

2019年,Apple 首度發表 AirPods Pro,掀起降噪耳機熱潮,同年薛宗智也接獲一家聲學技術團隊的邀約,洽談抗噪耳機技術的投資合作。對市場極具敏銳的薛宗智卻反其道而行思考,從自身戴不住耳機的痛點出發,提出了「有沒有可能不塞入耳朵也能享受安靜?」的想法。也就是這個念頭引領律芯開展了新的研發賽道:聚焦開放式降噪晶片的開發。

瞄準開放式降噪,用「後發制人」技術創造靜音世界

薛宗智觀察到,目前市面上許多採用數位IC的抗噪系統,雖能有效降低環境音量,卻無法辨識聲音的「危險性」與「必要性」。他指出,像是火警警報、煞車聲、鳴笛等重要高頻警示聲音都可能被一併消除,造成潛在風險,「很多人戴著抗噪耳機走在路上以為很安靜,其實他們聽不到後面來車。」薛宗智強調。

因此,律芯決定聚焦難以處理、卻影響生活品質的「低頻噪音」,開闢不同於主流市場的創業賽道。該晶片採用硬體架構技術處理類比訊號,結合主動式降噪(ANC)原理,讓晶片接收到聲音時,能即時產出反向聲波,達到「以聲制聲」的抗噪效果。薛宗智認為,硬體架構在聲音處理方面具有即時反應與獨特優勢,律芯的第一代晶片便已能達到驚人的32微秒處理速度。

然而,空氣中的濕度、風向、溫度等環境因子皆可能影響聲波傳遞,這也成為團隊在開發晶片時的挑戰。薛宗智形容這就像武學邏輯中的「後發制人」,「我不是搶先出手,而是等你出招後,用最適合的方式接住再反擊回去。」這相當仰賴晶片所具備的高反應速度與精準度,才能在噪音抵達人耳前,完成複雜的偵測、分析、運算與反向波的發送。

薛宗智深知,這僅是律芯創業的開始。雖然第一代晶片已成功驗證技術可行性,但仍需透過人工進行被動式校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他觀察到,若要讓降噪需求朝更精細化場景邁進,晶片就必須能「自主適應」並理解環境。這也促使他決定開發第二代晶片,不僅強化性能,更是系統架構的重塑,所需資源遠超第一代的開發,也讓律芯的產品從抗噪,走向理解環境。

從降噪到理解環境,第二代晶片的 AI 進化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圖/ 數位時代

第二代晶片可說是律芯邁向智能聲學的關鍵躍進。它不僅整合了 AI 演算法,更以邊緣運算(Edge AI)為核心設計,能即時學習與感知聲源方向、反射環境與空間條件,主動判斷「哪些聲音該消除、哪些該保留」,使降噪從純物理抵銷進化為環境理解層級的智能判斷。

薛宗智以車內應用的場景舉例,這顆晶片不僅能與原有喇叭系統結合,產生針對駕駛與乘客座位區域的個人化降噪效果,更能與頭枕內建的聲學模組搭配,營造出安靜、舒適的座艙體驗。即使車輛行駛在嘈雜的高速道路上,晶片也能動態感知車內外噪音來源,並迅速調整反向波輸出策略,有效濾除不必要的聲音干擾。目前律芯也已與美、日多家車廠展開密切洽談,不久的將來更要往車用前裝市場邁進,並與整車系統商展開產品落地合作對接。

然而,技術升級的背後,往往也伴隨更高的開發門檻與沉重的資金壓力。「光是一輪投片,就可能讓新創公司資金鏈斷裂,」律芯科技執行長薛宗智直言。從晶片架構設計、模擬驗證、光罩製作到晶圓製造,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度專業與大量資源投入,對新創團隊而言是極大挑戰。

也因此,律芯決定在關鍵時刻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晶創IC補助計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座聚寶盆,」薛宗智強調。在這個以硬科技為本的時代,政府選擇將資源投入在IC設計這一環,不僅協助律芯跨越資金與人才的雙重門檻,更讓半導體產業鏈得以在台灣本地持續推動與深化。

從第一代靠自籌完成,到第二代獲得政府計畫支持,對律芯而言,這不只是產品的迭代,更是整體結構的轉捩點。薛宗智相信,透過政府資源的精準投入,將有效帶動半導體供應鏈上下游鏈結與倍增產業價值,協助本土IC設計業者站穩全球市場,同時強化整體產業生態系的韌性與競爭力。

從車用晶片到無人載具,讓聲音的應用無限延伸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圖/ 數位時代

對聲音的想像,不應止於消除噪音。薛宗智指出,聲音是機器理解世界的重要感知管道之一,相較於仰賴攝影機或雷達的視覺導向技術,聲學晶片在黑暗、遮蔽或空間複雜等條件不利的環境中,反而能展現獨特優勢。隨著律芯技術站穩腳步後,也吸引海外多家重量級組織主動洽談合作。展望未來,薛宗智透露,無論是在無人載具、機器人,或其他智慧系統領域,都有許多令人期待的聲音應用場景即將展開。

「我們站在一座聲音的金山銀山前,而我們手中握著鏟子。」薛宗智說。在他眼中,聲音不再只是背景,而是驅動未來機器感知與人機互動的起點。透過晶片,律芯要做的不只是消除噪音,更是讓世界聽懂聲音的價值。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律芯科技
- 創辦人:薛宗智
- 核心技術:主動抗噪IC晶片設計
- 資本額:新台幣9,993萬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