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作做不完?前微軟工程師:贏在起跑點比最後衝刺更重要!
為什麼工作做不完?前微軟工程師:贏在起跑點比最後衝刺更重要!

摘自:《為什麼你的工作做不完?》,商業周刊出版

一言以蔽之,就是: 「趁時間有餘裕時全力衝刺;期限將近至時反而要適度放鬆」 的工作法。

由於這關係到處理工作的基本心態,要改變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種做法,必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效,所以想盡量推薦給更多人參考使用。

了解「贏在起跑點」時間術的概要後,接著要談工作的基礎思維,希望各位能深入理解。

預測任務的難易度的具體方法就是 「在前幾天就完成八成的工作進度」

這是重要鐵則。所謂「兩天」可以視交件時間長短適度調整,期限若是十天,就抓兩天;五天就抓一天;三天就抓半天;若只有一天就抓三小時,也就是整體的兩成時間。總之,重點在於從起跑點就全力衝刺。

或許有些人會疑惑,為什麼要這麼拚?這是為了要徹底矯正你「最後衝刺」的習慣,這麼拚才會有效果。如果想改變自己的人生,往後你面對工作時,就必須養成一開始就瞬間加速的習慣。

實踐「贏在起跑點」時間術的訣竅,就在於提早處理工作。一旦工作確定了,就馬上開始吧。

任誰都會在無意識之間對工作懷抱不安,擔心自己無法如期做出成果。所以趁早著手處理,也能將內心的不安降到最低。只要提前處理工作,華麗地從起跑點瞬間加速,幾乎所有工作,都能在期限前兩成的時間內大致處理完畢。

一旦體驗過這個瞬間,你眼睛望出去的景色將有180度的轉變,請務必親身體驗這種快感。

還有一點, 不是要你提早交件,而是提早處理工作。

熬夜工作要趁狀態最好時熬夜,是最後衝刺時最常採取一種手段,很多人在交件期限前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驗。

我提過熬夜的壞處。熬夜不只會降低工作效率,也會因為期限將至難以集中精神,最後導致無法完成工作,也讓自己精神不濟。

只不過,雖然要盡量避免熬夜,但有一種狀況例外。那就是當工作狀況很順手時。其實,我也曾經在工作開始的頭兩天連續熬夜過。

或許會讓人感到意外。不過這是我工作方式的象徵,以某種意義來說,也代表這個時間術的核心價值。

我無論如何都以在最初兩天內完成八成工作為目標,也大多能在這段期間內做好軟體的架構設計;如果是要寫企畫書的人,不妨在這段期間內寫好企畫大綱;負責行銷計畫的人,則先擬定計畫的整體架構;而作曲、寫作的人,則別在意繁枝細節一鼓作氣寫完。記住, 不是先思考後行動,而是要邊行動邊思考。

你或許覺得怎麼可能邊行動邊思考。但有一句俗語就否定這個想法:「百思不如一試」,意指先動手頭腦就會跟著轉動。若老是圍著能是否充分思考這個基礎問題打轉,就無法發展進階思考。就算想找藉口,感到不安、疲倦、對環境不熟悉等,這些一點也不重要,只要朝「完成八成」一個目標直衝向前就好。

只要能達到八成的目標,就代表交件期限來臨前,能確實做好工作。易言之,先完成八成,也就幾乎等於完成工作了。

在加速起跑的兩天內,我也不會收發電子郵件跟打開Facebook。這是為了阻隔所有可能佔用時間的誘因。就連平日趁工作空檔,跑去泡咖啡或外出散散步等小事也會刻意避免,盡量只思考有關工作的事。

講得更極端一點,最初兩天我甚至會婉拒與上司或同事的飯局。也因為完全沒有收,那兩天我幾乎跟遠離塵囂的仙人沒兩樣,直到第三天才會重返人間。

我的想法是,只是短短兩天應該不至於嚴重到破壞與上司、同事間的關係。兩天,是讓人際關係惡化的最低警戒線。所以我才會在兩天內刻意不開信箱、不參加飯局,一心一意衝刺工作進度。

相反地,假使有人會因為這兩天被拒絕而疏遠你,可能有必要重新審視與對方是否為適合長久往來的關係。不過大多數人,就算兩天內成為討人厭的傢伙,關係日後也能修復回來。

簡而言之,最後關頭的熬夜絕對要避免。但若在起跑點或工作順手時熬夜的話,將是大幅推展進度的良機。

只不過,應該杜絕明明不想做卻情非得已的熬夜。話說回來,不以無謂的熬夜完成任務才是正確的工作方式。

別用最高效率完成工作

兩天內完成八成工作的你,可能會認為照這個進度三天就能解決所有工作了。

三天內完成工作,並提交給上司應該是最普遍的做法,畢竟越早提交越能從上司那裡得到高評價。

但我不贊同這種做法。因為一旦你在三天內結束,必定又會接到下一個新任務。

況且上司可能會因為期待「既然前份工作三天就結束,新工作給三天就夠了吧」,而將截止日期往前設定。

讓上司產生這種想法,即為最大的錯誤。因為你已經在最初兩天全力衝刺工作。確實,再多拚一天應該也不成問題。相信有人至今就是靠體力決勝負一路克服工作吧。

只不過想永遠投入全副心力持續工作絕對不可能。請回想第一章提到的美國醫院故事。他們經常忙到左右支絀,就是因為員工總得使盡全力工作。反過來說, 若人一直處於使盡全力的狀態,反而無法好好發揮實力。

所以,即便一開始全力完成八成的工作,也千萬別以這種節奏持續到工作結束。

因為連續拚命三天早已讓身心過度疲勞,與其不間斷地勞動,還不如在第三天稍微休息一下。

比起追求以最高效率完成工作,不如有意識地維持工作的穩定性及持續性。如此就不用為了趕進度而焦頭爛額,而以更早且更高的完成度達成工作。

如何保持餘裕就是「贏在起跑點」時間術的一大重點。你的工作之所以做不完,是由於內心缺乏足夠的餘裕。將前述的工作完成方法以圖示來說明的話,請見下圖。

界王拳-時間管理術.PNG
圖/ 《為什麼你的工作做不完?》

集中力的要訣--「界王拳」

要在接到任務的兩天內完成八成的工作進度,不如各位想像中的容易。名義上是在評估工作整體的難易度及所需時間,但事實上是要你以驚人的效率全力衝刺工作。

我將這兩天的時間命名為使用「界王拳」的時機。

界王拳,是知名漫畫《七龍珠》的主角──孫悟空的絕技。

這招是他的師父界王,指導悟空「生命球」的同時傳授的必殺技。使用「界王拳」時,全身會籠罩著飛躍性提升戰鬥力的紅色鬥氣。若使用「三倍界王拳」就是把戰鬥力提升三倍。附帶一提,作品中曾出現兩倍~二十倍界王拳。這項絕技雖然十分強大,但卻有使用後會全身感到劇痛、戰鬥力比平常低落的缺點。

我會將瞬間加速的兩天集中期,想像成悟空使用界王拳的狀況。

前面提到最初兩天要盡力工作,說白一點就是極度集中精神於工作上。

維持集中力,想必是所有上班族的煩惱。該如何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也是我長年的煩惱,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想像悟空使用界王拳的畫面。透過這個必殺技,就能提升數倍的戰鬥能力,打倒眼前名為工作的強敵。

同時我也會留意, 要先決定「此時該使用幾倍界王拳」的具體數字 。舉例來說,我頭兩天總是想像使用「二十倍界王拳」。實際上是否真的發揮比平時高出二十倍的能力也無所謂。發揮出如同《七龍珠》中最強大的二十倍界王拳,這份想像本身才是重點。

也就是說,自己一開始就得在工作的起跑點上使出全力。不僅限於《七龍珠》,每當少年漫畫的主角拿出最強本領時,就代表在戰鬥中陷入了危機。的確在四面楚歌時,無論是漫畫裡或現實中,人們都會發揮最大的力量。如同漫畫主人公打倒強敵,現實中則是完成重要工作。

我不相信「最後衝刺」的成效,甚至認為這是讓工作無法結束的萬惡根源。因為快被對手打倒,亦即工作期限迫近之時,人肯定會焦慮不安,而焦慮無助於提升效率。

在漫畫的世界裡,常見主人公因某項能力覺醒而一舉得勝,不過這種戲劇性的逆轉劇現實生活中顯得很沒必要。不如說,若你在工作中老是上演這種戲碼,不僅會讓上司心裡總是七上八下,還可能影響自己的工作評價,甚至喪失身為一名社會人士的基本公信力。

關鍵字: #數位工作術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