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經濟、電商和社群平台業者都跨足金融產業的當今,金融服務「平台化」已經是必然趨勢。市調研究機構IDC亞太區金融洞察與零售洞察研究經理楊昔鵬指出,對銀行而言,最重要的是想辦法讓自己加入這些生態圈,而其中的關鍵便是「開放API(應用程式介面)」。
銀行想融入消費者生活,關鍵是開放API
銀行拚數位轉型,提供給用戶的管道也越來越多。根據IDC統計,銀行從2005年以ATM、分行為主要管道,預計到2020年,將提供超過12種以上的管道,除了目前已經有的行動銀行、社群平台,還包含物聯網裝置、影音、虛擬經紀人等。
除了自家推出的管道,隨著金融服務走向「平台化」,第三方平台也將是銀行接觸客戶的管道之一。楊昔鵬指出,無論是電商、共享經濟、社群平台業者,皆已跨足金融服務,例如,亞馬遜和Google都已經推出自家支付系統,因此對銀行來說,加入平台生態系的重點,就是不讓自己在用戶的日常生活中缺席,其中的關鍵便是要開放API,讓自家數據和服務能透過第三方團體發展成其他服務。
根據IDC預估,至2018年底,50%的全球領先銀行將開放至少5項API,領域包括財務訊息(如帳戶明細、信用卡額度、貸款等)、信貸相關訊息(如車貸、房貸等)、忠誠與獎勵相關訊息(如回饋點數管理)、非財務訊息(如消費者個人資料、帳戶總覽和整合等)、交易相關訊息(如信用卡認證、即時退款和清算、匯款認證等)、位置相關訊息(如鄰近服務)、產品訊息(如產品使用條款)等七大類。
不過,開放API將帶來利潤減少、失去控制權等缺點,銀行為何要這麼做?楊昔鵬以蘋果為例,過去為了嚴加控制自家生態系,iPhone剛推出時並沒有App Store,不過,後來蘋果藉由開放應用程式生態系,讓更多人加入該平台,如今不僅帶來更多創新,更打造出強大的生態系,而同樣的道理套用在金融領域也是。
楊昔鵬指出,過去有許多行動錢包倒閉的關鍵原因,便在於銀行將服務建在自家平台、只服務自家用戶,沒有打造出好的夥伴關係及生態系。
瞄準API經濟,國內業者已有行動
瞄準金融產業的「API經濟」,英國政府已在去年規定銀行必須開放API,將部份資訊與第三方平台分享。
在國內,也已有業者打算做金融業者的第三方平台。臺灣金融科技公司和全球數據分析商鄧白氏合作,提供企業經營結構、財務以及信用風險評級等數據以及分析程式,而第三方開發人員使用該平台上的API,即可取得需要資訊,首批用戶瞄準銀行放款風控、財富管理和理財機器人、供應鏈融資、P2P借貸等各類金融科技服務供應商。
「每間公司不用再投資相同技術,而更能聚焦在服務創新。」臺灣金融科技公司董事長王可言舉例,過去要做理財機器人很複雜,但透過他們平台上的大數據及理財相關模組,即可快速打造理財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