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吐槽及內容農場套路分析
「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吐槽及內容農場套路分析
2017.11.13 | 人物

近來《數位時代》登出一篇文章:看準人性「懶」、愛走捷徑,知識付費其實只是賣焦慮?而作者拾遺風靡中國知識付費圈的原文是: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看完這篇文章,心中浮出許多想吐槽的點,其實我不知道為什麼這篇文章會得到這麼多人的贊同,純粹只是一篇論述不嚴謹的農場文而已,當中包含了七個推論上的謬誤以及三個「套路」,讓我來一一拆解。

建議大家先閱讀完「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一文,然後思考這篇有沒有說服你,再搭配以下吐槽服用。

邏輯謬誤1:以極端故事取代論證

文中用浮誇的方式講了三個人的故事,包含整天利用各種零碎時間聽知識付費App的劉剛、付了很多錢但一年後沒什麼提升的微信公號作者「小鹿快跑」,喜歡收藏各種乾貨文的張海,然後就說「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識付費的人所得到的結果」,就說那些知識是「碎片化知識」,但這些例子到底是極端案例還是真的能代表一定的群體呢?

這也是很常見的內容農場文套路,利用某些人的「極端故事」,例如長輩常講的一些「三叔公當年開刀失敗半身不遂,所以絕對不要聽西醫的話亂動刀」,這種莫名其妙的個案推導出的莫名其妙的結論,偏偏這些故事常廣為流傳且超洗腦,故事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邏輯謬誤2&3:錯誤歸因加上「打稻草人」

作者提到,這些知識付費傳授的多是碎片化知識,他說:

「它們往往是一堆結論而非邏輯。」

「它們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

「它們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

「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事實,不告訴背後原理。」

首先,這些碎片化知識並無法歸因於「知識付費」,也就是說,這不是「知識付費」本身的錯,而是「提供的內容不夠好」的錯,例如,難道你會說,市場上充斥著品質不良的產品,所以「賣產品這件事是大忽悠」?不對吧?

反而我認為,「付費」是一種「投票」,如果是品質不好的文章,讀者久而久之並不會願意訂閱,而能夠「良幣驅逐劣幣」,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有人願意花錢訂閱的產品,對這些人來說就是有價值的產品,無論是解決了他們的知識焦慮,還是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慾,還是讓他們能用更有價值的方式打發無聊時間,都是一種價值,所以才會有人願意付費購買。

再者,其實作者在「攻擊稻草人」,也就是立出一個很好打的對象,把它打倒,就說自己已經成功擊敗對方。例如這篇文章說的,這些知識付費傳授的這些簡化的結論,沒有推演過程與原理的內容,不值得學習,廢話,這我知道啊!這些叫做「無用的雞湯文」,但問題是你沒證明這些付費知識真的是這種知識呀?

邏輯謬誤4:「似是而非」,正確的事實但導出錯誤結論

我曾聽過朋友分享直銷如何成功騙人的做法,非常有趣,他說,「全部都錯或是天花亂墜的東西,是不會有人想相信的,大家會相信的是那種『前面先提供對的資訊,但是推論到直銷想要的結論』的那種說法」,例如我聽過某種話術:

「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正確。

「水是由氫以及氧組成的。」正確。

「這台機器可以在水中打入更多氧,讓你每天喝的水,能迅速將養份、高氧及能量帶入細胞中,調整體內新陳代謝。」

什麼?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打更多氧就能把能量帶入細胞?帶入細胞就能調整新陳代謝?

這篇文章哪邊似是而非呢?太多地方了,例如他說,

「我們必須得承認一個事實:不管你如何沒日沒夜的學習,你都趕不上知識的增長速度。」正確。

「所以,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時代,最有效的學習並不是碎片化學習。」

什麼?這個結論怎麼來的?無論是碎片化的學習或是某個領域專精的學習,都是趕不上的,如果是我,會下的結論應該是,「不要想著要趕上知識增長的速度,而是要善用各種工具,與懂得各種知識的人協作,這是協作的時代而不是個人的時代」。

還有他提到,「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然後作者解釋,「這話什麼意思?就是說,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純粹就是一個大傻逼。」

「如今社會早已分工得極其精細,並且各個領域都在飛速發展」。這兩句都正確(但沒什麼關係)。

但是他的結論是:「所以,最好的學習不是追求成為一部百科全書,而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什麼?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我怎麼覺得莊子並沒有要你成為某個領域專家的意思?

邏輯謬誤5:訴諸權威

文章裡面引用了許多權威說的話或是故事,以此想「證明」它的說法是對的,例如愛因斯坦與司機的故事、富蘭克林把字句拆開再重拚最後成大文學家的故事,還有賈伯斯說:「你得到的知識根本稱不上知識,充其量只是信息。」

但這些故事或話語都非常空泛,並不是權威說的話或故事,就能替你證明你是對的。愛因斯坦那個故事根本只是個笑話,富蘭克林把別人文章字句拆開再重拚的訓練,我覺得這才是沒有內容思辨,所謂碎片化的知識吧!這樣怎麼可能成為文學家?還有賈伯斯那句話根本憑空飛來,你怎麼知道賈伯斯在批評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且我在網路上根本找不到賈伯斯講過這句話,這句話有出現的網頁都是引用這篇文章)。

邏輯謬誤6:循環論證

用A證明B,再用B證明A,例如我曾問過基督教的朋友,「為什麼神是真實存在的呢?」「因為聖經這麼說。」「為什麼聖經說的是真的呢?」「因為神說聖經是他的話語」。兩個循環的斷言彼此證明,最後都還是斷言啊!

這一篇有提到,「為什麼說大部分知識付費都是大忽悠(唬人)呢?」我想說,他終於要論證了!

結果他只說,「它傳授的知識常常藥不對症」,呃!是忽悠是因為藥不對症,藥不對症是因為他忽悠你,你到底論證了什麼啊?就是兩句可以互相代換的斷言而已啊!

邏輯謬誤7:以偏概全

跟前面提到的有些許重複,但以偏概全是這篇文章最常出現的問題。例如,我同意作者提到的知識焦慮以及瘋狂訂閱的讀者的存在,但不是所有人訂閱的原因都是知識焦慮,對我來說驅動我的不是焦慮,而是「好奇心」,這些人賣給我的也不是「焦慮解方」,而是「可能性」,讓我知道,「還有這種觀點呀!」或只是單純「聽故事當休閒」,不是所有人都期待聽完之後飛黃騰達功成名就的。

同時,他以一些品質不好的例子取代全體,還拿來斷言這些付費知識提供的都是碎片化知識,拜託那叫做雞湯文或是所謂「水分太高」好嗎?怎麼我讀的乾貨都蠻嚴謹的?

三個內容農場常用套路

那麼,為什麼這篇文章看起來這麼有說服力,這麼多人轉載呢?整理出以下三個「內容農場常用套路」。

套路1:排比句

一大堆排比句氣勢就是強,節奏就是快,很容易讓人放棄思考,一氣呵成往下讀,例如:

「你不知道怎麼選嗎?我幫你選。」

「你不想耗費時間學嗎?我幫你讀。」

「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嗎?我嚼爛了給你。」

但這其實是個「假設中的極端對話情境」,實際狀況是不是這樣根本不知道。

或是針對碎片化知識的解釋,其實以下四句在講的幾乎是一樣的事,只是用排比反覆強調而已。

「它們往往是一堆結論而非邏輯。」

「它們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

「它們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

「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事實,不告訴背後原理。」

套路2:使用「經驗」與「引用」大量堆疊,加上「人稱代換」

你仔細一看,整篇文章的故事、虛構的對話,以及引用某人的某段話的篇幅,遠超過論證的篇幅,可以說整篇幾乎都是故事,且人稱都偷偷從「我朋友」的故事,換成「你」,或是「我們」來下結論,讓人不知不覺覺得「自己就是這樣」

例如在講張海的收藏許多文章的故事:

「有一天,我打開微信收藏,看到裡面竟然有1000多篇文章,我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收藏的,也不知道當時為什麼要收藏這些文章。最後,他一鍵刪了個乾乾淨淨。」

「如果『你』留心一點,就會發現,現在『知識付費』傳授的多是張海所收藏的那種碎片化知識。」

或是講自己與學霸的故事:

「我說,『我都看了你筆記好幾遍了啊。』」

「學霸說了一句:『未經你思考的知識是不屬於你的。』」

「我一下醍醐灌頂。為什麼『我們』學了那麼多『知識付費』的知識後依然沒有長進?」

(誰跟你我們啊!)

套路3:打預防針

作者在中後提到,「我不反對知識付費,但我反對鼓吹知識速成。我不反對碎片化知識,但我反對神化碎片化知識。求知這件事情,沒有什麼終南捷徑可走。」

這其實只是要打預防針免得大家砲火太猛,你明明通篇都用以一概全的種種邏輯謬誤,攻擊碎片化知識和知識付費啊!這簡直是把一個人批翻天,再說不要誤會了我不是針對你啊!

總而言之,我不是反對全部觀點,我不否認知識焦慮的存在,我也認同他的建議:真正的知識要靠實踐才會有效(所以才會這麼多人推吧?)

我聽過羅輯思維,但只覺得故事有趣,他自己推導出來的結論有些我並不認同,而且聽久了都是同一套經濟學好棒棒理論⋯⋯,我反對的是這篇文章「論證的方式」,這種論證方式,其實他跟他口中捏出來的「羅振宇們稻草人」,沒什麼不同。

而我認為沒有嚴謹論證的文章,是不值得盲目相信的,這篇真是絕佳的練習判斷邏輯謬誤的文章,還有很多例子我沒舉的,真是滿滿的槽讓人吐不完啊!分享給大家,也開放大家補充吐槽點。

本文由Evonne Tsai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