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邊緣商機》,先覺出版
Cipher是一種把資訊隱藏在文字之中,以密碼傳送訊息的方式。在電腦運算領域,Ciphers是演算法——一系列界定明確的步驟——把電子郵件、文件或是敏感檔案加密或解密的方法,這必須仰賴可靠的模式。
藉由密碼這個類比,有助於各位了解怎樣從邊緣發現隱而不見的新興模式、並解開箇中奧秘。我研究科技演進多年之後,開發出一套發掘趨勢的模型,這套模型具備六個辨別模式的方法。我將這六個方法簡稱為「CIPHER」:也就是代表矛盾之處、引爆點、傳統實務、機巧之舉、追求極限、罕見稀有。
矛盾之處(Contradictions)。 當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情,雖然通常反其道而行但結果卻同時成功或失敗的情形,或當方向相同,但其實反向才是對的,此外,這也是指在過去是被避免或禁止的連結組織或個人所代表的節點彼此連結的情形。例如,因為駕駛分心造成的死傷人數持續攀升。我們汽車安裝的科技功能數目增加,反而讓自己更容易分心,雖然邏輯上理應是相反才對。
引爆點(Inflections)。 這是指某件事情剛好促進新興研究加速發展的情形。舉凡是突然增加的資金籌募,收購新公司、產品或團隊;也包括法案的通過或闖關失敗、意料之外的天然災害、市場崩盤或恐怖主義行動,都是如此。
傳統實務(Practices)。 這是指新科技對行之有年的正統形成威脅的情形。所謂的正統可能是歷史悠久的設計方式(例如所有的電話都有按鍵)、思維(人們重視隱私)、或是特定的做事方法(只用電視機看電視)。
機巧之舉(Hacks)。 這是指消費者或企業為某件事物創造出標示外使用的用途,讓它變得比較實用;或是當某人對某種跟科技或數位媒體有關的體驗感到挫折,因此建立某種比較智慧、比較直覺的使用方式。推特一開始很難註記主題,早期採用者克里斯.梅斯納(Chris Messina)提議用號碼標誌或主題標籤(Hashtag)作為權宜之計。他的創新之舉徹底扭轉了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整合與分享內容的方式。
追求極限(Extremes)。 這是指人們為了開創新局而真正努力突破的情形。許多這類研究工作是從來沒有人嘗試過的。或是,他們將新方法理論化,以打造、探索、了解、操控、或是複製某些已經存在的事物。
罕見稀有(Rarities)。 當某件事情——例如,社會運動、某件物品、某個社群、企業的某種作法、或是某個政策——極其獨特、不尋常,看似無關緊要的異常現象,但其實卻解決人類某種基本需求或扭轉社會的某種元素。駭客社群「匿名者」是個早在2003年從4chan這個貼圖討論版發展起來的自治社群。當時沒有人認真看待社會運動,把他們視為一群烏合之眾。儘管如此,「匿名者」卻發展成為新型態的社會運動,直搗兒童色情網站,還對無數的政府(安哥拉、俄國、和美國)展開網路攻擊。
我們可以透過逆向工程分析Google在2004年到2010年之間的各項專案計畫,以及邊緣地帶進行的大膽研究,從而了解怎樣啟動CIPHER辨識指標。
用CIPHER分析Google
有個驚人的「矛盾之處」(C) :時至2007年,各大學、富比士五百大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紛至沓來,蜂擁到一家採用公開程式碼、而且沒有任何軟體可供下載的公司。他們讓Google這一家搜尋引擎公司取得離線文件、電子郵件和行事曆的管道、還有搜尋紀錄和每個用戶的個人偏好。這些革命性的產品具有高度的成本效益,而且誠如眾多科技產業觀察家所想像的,雲端辦公系統的新興趨勢(以Google為首)已呼之欲出。
Google推出辦公室生產力套裝工具的做法跟其核心產品——搜尋引擎——也是互相矛盾。不過如果Google朝著更廣泛的系統發展,把網路搜尋整合到所有這些其他的工具之中,用戶會真的受惠,而且也會成為公司的競爭優勢。或許「Google」沒有多久就可以應用到網路和我的工作生活:我只要輸入同事的姓名,然後我們所有的互動以及共享的行事曆與文件,都會顯示在同一個地方。
機器學習和電腦運算力都達到「引爆點」(I)。 於1995年到2005年期間,工程師專注於全國的語言處理、搜尋和資訊儲存和擷取。Google一直居於馬首是瞻的地位,利用邏輯迴歸分析和支持向量機之類比較簡單的工具,協助打造Gmail垃圾郵件過濾器。在2005年,當神經網路成為電腦科學界的寵兒時,這一切都為之改觀。神經網路的研究方向突然轉向實現電腦版本,而這樣的發展也促成機器翻譯之類新用途的研究。Google再度站在浪頭上,發表一篇前瞻報告描述怎樣散播神經網路。
傳統實務(P) 面臨挑戰。跟電腦談話,像是《2001太空漫遊》中的超級電腦HAL,數十年來一直都是熱門的科幻片主題。不過實際上,還沒有人創造出可以順利運作的語音介面。而且當然,還沒有人開發出可以和人對話、聽得懂用代名詞取代名字的前後文,還能正確回覆的系統。
在2009年年初,Siri語音助理應用程式進入測試階段。起初,這是iOS第三方應用程式提供不錯的語音介面。用過的人都愛極了——他們只要開口就能輕易地傳送訊息、在OpenTable預約晚餐座位、在Google地圖上進行搜尋等等。
對手機裝置說話解決了在狹小鍵盤上打字的長久問題。不過這項研究讓人們預先看到對話式電腦運算的嶄新時代。我們的裝置有朝一日配備人工智慧之後,可以掌握我們所有的口味和偏好,我們的需求和渴望,以及最可能讓日常生活達到最理想境界的途徑。
遠在邊緣地帶,從有些笨重但很實用的虛擬助理應用程式。這些都是機巧發明(H)的成果 :這些開發人員對本身從事的專案氣餒之餘,放手打造心目中可以更好的版本。以色列有位學生進入創投公司Y Combinator的科技加速器計畫,公司一位創辦人請他就年輕學子每天都會面臨的問題開發某種解決方案,他於是開發出一款數位秘書。他的專案計畫「Greplin」,是一種可以整合你整個數位生活的搜尋引擎,只要一個關鍵字搜尋,它就能找遍你的聊天紀錄、電子郵件、Dropbox等帳號。同一時間某位早期的Siri開發人員打造出一款智慧平版應用程式的原型;另外一位曾在微軟擔任的設計師,當時正在開發一款比較容易把電子郵件之中開會細節傳輸到線上的行事曆。他們後來合作開發打造一款虛擬的手機助理。
對我而言,Google似乎在追求極限(E) ,試圖為我們跟電腦的個人關係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手機不見得只是辦公室的延伸。透過跟許多其他領域的深入整合——了解我們溝通的對象和時間、追蹤我們的所在位置和行蹤模式、觀察我們何時使用手機——Google理論上很快就會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至少在我們的數位生活上是如此)。
最後,我覺得Google以語音服務和411查號台競爭這檔事似乎很奇怪。開車的時候撥打GOOG-411查詢當然是很方便,可是對於公司資源而言這並非務實的長期投資。假設Google得負擔人們使用第三方電信服務轉接電話的費用,當話務量高時會對公司財務造成壓力。除非GOOG-411開始對要列入搜尋結果的對象收費,或是在電話一接通開始播放廣告,否則這項服務很難達到獲利。
對我而言,這是個指標:GOOG-411不可能單單只是資訊服務,而是試圖即時對我們的語音進行數據挖掘。CIPHER模型是一大利器,讓我們得以看出人、組織和邊緣地帶的計劃之間有何關連。這個模式辨識機制在雜訊之中是可靠的訊號。
假設Google只是想和微軟競爭,那對X的界定就會非常狹隘。其中一個原因,Google並不是軟體公司,而是搜尋引擎。當然,搜尋引擎公司對於雲端辦公系統的未來,所思考和界定都會跟辦公軟體市場龍頭大不相同。怎麼不會呢?
CIPHER這六大趨勢辨識當然還可加入其他類別,而且也不是每個趨勢都能藉此看出端倪(Google的例子只有五個)。然而,在我的研究之中,我不斷發現CIPHER六大辨識模型是發掘新興趨勢的可靠途徑。
現在我們比較了解Google在做些什麼,更重要的是,趨勢是什麼。Google正在打造的是可以透過手機擷取的外腦。合併案和延攬人才等作法在在顯示,蘋果和微軟也打算進軍類似的領域;在我看來,這透露出無所不在的虛擬助理可能成為新崛起的趨勢。這個趨勢意味著我們的機器很快就會了解我們,預期我們的需求,而且能在幕後完成任務,無須我們直接要求或監督。
CIPHER透露出邊緣地帶的一個趨勢:無所不在的虛擬助理。這是我們應該追蹤並進一步調查的趨勢。
儘管如此,我們應該問問為什麼。我們還是不知道Google的太空電梯、無人駕駛自動車、以及平流層漂浮的氣球串跟語音搜尋有什麼關係。這個答案無疑將會進一步透露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