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沈春華後,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再找主播助陣,瞄準影音發展
繼沈春華後,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再找主播助陣,瞄準影音發展

繼邀請資深媒體人沈春華開節目後,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今(13)日宣佈再與製作公司大雲文創合作,將和媒體人李四端、陳藹玲共同製作影音節目,未來會在OTT平台和電視頻道播出。台灣新浪共同創辦人、CNEX紀錄片組織人蔣顯斌則會以投資人和顧問的形式加入團隊。

今年四月起,關鍵評論網和資深電視主播沈春華合作直播節目《沈春華關鍵秀》,在十二集節目裡,曾訪問政務委員唐鳳、台大教授李錫錕等人,最高觀看次數曾突破10萬。不過,這樣的新型態媒體實驗,隨著新資源進駐後,仍在討論未來的發展空間。

沈春華關鍵秀
沈春華關鍵秀一共有12集,已經於今年七月時播放完畢。不過,也有網友曾反應,從製作方式上,並未看出他們與傳統訪談節目的差異。
圖/ 關鍵評論網

暫時不試直播節目,關鍵評論網再找媒體人助陣

「雙方合作很愉快,大家都在思考還有什麼新的題目可以做。」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總監楊士範表示,第一季關鍵秀的結束,不代表未來就不會推出新內容,但比較能確定的是,影音內容的發展方向,不見得會走直播這條路。

楊士範說,現在比較確定的新節目會跟國際新聞有關,不過因為影像製作屬於高成本,推出前仍需要謹慎評估,團隊將採取開放態度,思考所有可能性,也不排除未來由李四端擔綱節目主持人。

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鍾子偉表示,這次與大雲文創的合作將帶給關鍵評論網專業的影音製作資源、人才及場地設備來製作每週節目,並希望藉此能展開與電視台及OTT平台的長期合作機會。

新浪網創辦人蔣顯斌成顧問

除了再次找來資深媒體人助陣,關鍵評論網也獲得創業家兼媒體人蔣顯斌的大力支持,將加入團隊,身兼天使投資人與顧問的角色。

由於蔣顯斌近年來關注各式社會議題與紀錄片發展,關鍵評論網表示將借重其數位影音內容背景,提供團隊內容製作和國際OTT平台及影展合作的建議。

目前,關鍵評論網共有四個網站版本,分別是台灣、香港版、東南亞版、及以英文呈現的國際版。他們正在開始為台灣以外的三個網站版本規劃相關的影音內容。

楊士範強調,他們的挑戰是如何找到獨特的切入角度及故事與年輕數位讀者們產生共鳴,並且同時吸引到OTT平台及電視頻道上的不同類型的新讀者們,目標是拓展讀者觸及率,同時以網路媒體經驗,思考如何共同製作優良的影音內容。

關鍵字: #串流影音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