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隨加密貨幣熱潮而鍍金的行業,賣礦機和相關晶片就是其中之一。Royal Bank of Canada (RBC) 報告指出,光是比特幣挖礦設備的市場就至少價值42億美元。不過在2018年,挖礦還是門好生意嗎?答案因人而異。
GPU大廠受惠,但可能維持不久
挖礦仰賴電腦運算速度,最先解開密碼編碼、協助驗證交易的礦工,就能獲得相對的加密貨幣作為報酬,而原本用於視覺處理的圖形處理器(GPU)意外適合挖礦運算,讓GPU大廠Nvidia和AMD因此受惠。
不過加密貨幣替GPU大廠帶來的「意外之財」恐怕不會維持太久。金融科技券商海納(Susquehanna)分析師羅蘭(Christopher Rolland)於2017年底的報告指出,隨著挖礦難度不斷提高,礦工已開始改用挖礦效能遠勝GPU的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瑞穗(Mizuho)分析師拉凱許(Vijay Rakesh)也建議Nvidia和AMD,2018年應該專注在發展資料中心相關晶片,而非挖礦市場。
政府收緊管制,中國挖礦業掀出走潮
想賺加密貨幣挖礦財,和GPU大廠同樣遇到挑戰的,還有礦場。
作為全球最大礦池、礦機生產地的中國,傳出即將管制礦場用電量,若消息屬實,勢必將影響礦場營運。一份流出的文件指出,中國政府認為挖礦在消耗大量資源的同時,也助長虛擬貨幣投機炒作,因此要地方政府透過管制電價、土地、稅收等措施,引導相關企業有序退出市場。
Notice from China special rectification on risks in Internet Finance department to local government to make a plan before Jan 10th - “ lead mining factories quit gradually” #btc #bitcoin #BitcoinMining with Central Bank official Chop. Prepare for the roller coaster!!!! pic.twitter.com/OLv8j1veHb
— (@cryptovenus) January 5, 2018
目前已有幾個中國主要挖礦業者已經出走。擁有全球最大比特幣礦池「蟻池」的礦機公司比特大陸(Bitmain),已經將總部移到新加坡,且於美國和加拿大都有挖礦業務;第三大礦池莱比特(BTC.Top)也已經在加拿大開設礦池,第四大礦池商微比特(ViaBTC)則是在冰島和美國都有挖礦業務。
以太幣計劃更改獎勵制度,挖礦需求量下降
除了政府收緊管制,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擁有加密貨幣第二大市值的以太幣,其社群正計劃將原本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改為採用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機制,也就是不再根據礦工挖礦貢獻的工作量進行貨幣分配,而是根據持有貨幣的量和時間進行利息分配的制度。在此模式下,誰能挖到礦,比的不再是電腦運算速度,而是挖幣年資和持有多少幣,因此一旦改用該機制,以太幣挖礦需求將大量下降。
不過可以想見,儘管原本的挖礦市場萎縮,但隨著每天有大量的加密貨幣推陳出新,無論是礦工、礦場和晶片商,仍會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