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台積電憑何獲封最強?一次解密全球佈局:英特爾、三星⋯與台積電差了多遠?
【觀點】台積電憑何獲封最強?一次解密全球佈局:英特爾、三星⋯與台積電差了多遠?

2025年3月,川普政府援引《CHIPS法案》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強力要求台積電加速在亞利桑那州建廠,目標是到2030年將其美國產能提升至全球總量的25%。

這不僅是對台積電技術霸權的顧慮,也凸顯了西方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的焦慮,尤其是在2024年中國軍機侵入台灣空域達1700次的背景下,台灣作為半導體的重要輸出國,確實掌控著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命脈。

與此同時,台積電近年積極布局全球,從日本熊本到德國德勒斯登,試圖在供應鏈分散的趨勢中鞏固其領導地位,同時也為因應來自各國政府與上下游廠商的壓力。

從競爭者交度來看,三星(Samsung)、英特爾(Intel)與中國的中芯國際(SMIC)都正以各自策略緊追不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版圖正在發生變化。

川普小手手.jpg
川普與台積電魏哲家。
圖/ 白宮

台積電何以稱霸?領先競爭者多少?

台積電能坐穩半導體龍頭寶座,可不只是因為它能把晶片做得超小,雖然這已經很厲害了,但更厲害的是,它在「良率」(Yield Rate)和封裝技術上的表現,簡直就遙遙領先競爭堆手。

先來說說這個「良率」,簡單講就是一片晶圓做出來的晶片,有多少是完美無瑕的,能直接銷售給買方。

2024年,台積電的3奈米製程良率高達90%,遠遠甩開三星的70%和英特爾5奈米製程(相當於台積電的3奈米)的50%。

這差距有多大?想像一間烘焙店在烤餅乾,台積電烤100塊能吃90塊,三星只能吃70塊,英特爾更慘,只剩50塊能入口。這種成績靠的是什麼?台積電把製成細分到每一個環節都極度精密,每個步驟都準到不行,幾乎不浪費一丁點材料。

再來是封裝技術,這可是台積電的另一個「大招」。當晶片已經縮到不能再縮的時候,怎麼辦?答案是「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也就是不硬擠,而是換個方式把不同晶片聰明地組合起來。

台積電的「晶片堆疊」技術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就像搭積木,把好幾顆晶片疊成一座小高樓,既能塞下更多功能,又解決了散熱和訊號慢吞吞的問題。

舉個例子,輝達(NVIDIA)的H200晶片就靠這招變得超強,預計2025年出貨量會衝高40%,這可是AI界的熱門產品!還有「晶圓級封裝」(FOWLP),像是把晶片塞進一個奈米級的小盒子,不僅整齊有序,還節省空間,讓整體性能更上一層樓。

台積電工程師示意圖.jpg
半導體工程師示意圖。
圖/ Grok生成

台積電把這些技術整合進它的3D Fabric平台,靈活得像是晶片界的變形金剛,比三星的2.5D封裝和英特爾的Foveros還要好用。不意外,像蘋果、AMD這些大客戶都愛得不得了,幾乎把台積電當成自家廚房,點單點到手軟。

至於最大的競爭對手:韓國的三星,則是採取「一條龍」(IDM)模式,自行設計與製造晶片,其GAA技術雖搶先量產,但良率瓶頸限制了競爭力。

近年屢走下坡的英特爾,則轉向「內部代工」(Foundry)模式,推出RibbonFET(GAA變體)與PowerVia(背面供電技術),試圖重奪市場,但量產時程預計推遲至2026年。

中芯國際受美國設備禁令影響,僅能依賴DUV技術勉強實現14奈米製程,難以進入高端市場。相比之下,台積電專注「純代工」(Pure-Play Foundry)模式,聚焦製造而非設計,憑藉技術與客戶生態的優勢穩坐龍頭。

上中下游一把抓,解密台積電半導體技術拼圖

如果要從大局來看,半導體產業其實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生態系統,涵蓋上游設備與材料、中游晶圓製造以及下游設計與應用。

上游 :荷蘭ASML的EUV光刻機是製程核心,2024年出貨60台,台積電搶占近40%份額。美國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提供CVD與PVD設備,精準沉積奈米級薄膜。

日本東京威力科創(TEL)的乾式蝕刻技術則確保圖案精度。材料方面,德國默克的光阻劑與美國杜邦的高純度矽晶圓構成晶片製造的基礎。

中游 :台積電憑藉EUV與封裝技術領先,三星與英特爾在技術創新上緊追不捨,中芯則因設備限制落後。

下游 :輝達的GPU與AMD的Zen 5 CPU依賴台積電的3奈米與4奈米製程,蘋果M系列晶片效能提升40%。相比之下,華為麒麟晶片受限於14奈米技術,難以競爭。

about_arizona.jpg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 Fab 21 廠第一期工程耗時五年,但據《日經亞洲》報導,台積電期望後續廠房建設速度能縮短至兩年。

從一方之霸成地緣政治籌碼,台積電能否繼續下好棋?

台積電憑藉EUV製程、高良率與先進封裝技術,構築了科學與產業的雙重堡壘,但這座「護國神山」的未來,正被地緣政治的風暴考驗。

美國將半導體視為戰略資產,不僅透過《CHIPS法案》強勢要求台積電赴美擴產,更試圖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降低對亞洲單一地區的依賴。這背後的隱憂顯而易見:台海緊張局勢加劇,讓輝達、AMD等客戶的AI命脈岌岌可危。

然而,美國的壓力是一把雙刃劍:台積電雖獲得巨額補貼與訂單,卻得面對高昂的海外建廠成本與技術外洩隱患,這也讓台灣內部對「西進」策略的分歧日益加深。

地緣政治的影響可能遠不止於此,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試圖將半導體供應鏈「去中化」,間接推動台積電將產能分散至日本、歐洲等地,以應對潛在的斷鏈風險。

這一趨勢可能重塑台積電的全球布局:熊本廠的4奈米產線瞄準亞太市場,德勒斯登的12奈米廠則鎖定歐洲汽車產業,未來甚至可能在東南亞或印度另尋找新據點。

然而,分散化帶來的挑戰不容小覷:海外工廠的運營成本與技術整合難度,加上恐怕沒有人能取代台籍工程師的賣命程度……,都可能削弱台積電原本集中於台灣的競爭優勢。

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動作也在加速半導體版圖的多極化。

三星在南韓與美國擴廠,試圖搶占中高端市場;日本投入巨資研發2奈米技術,意圖復興本土產業;中國則在低階市場尋求突破,逐步縮小與領先者的差距。

對台積電而言,這場競賽不再只是技術的較量,而是如何在政治博弈與供應鏈穩定間找到平衡。

未來的半導體產業,可能從「台灣中心」轉向多點開花的局面,而台積電能否在這場從奈米雕刻到量子競賽的賽道上,守住其霸主地位;抑或在全球壓力下轉型為更分散的技術巨頭,充滿著不確定性與來自地緣政治的風險。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溫偉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