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編列財務預算?會計師教你制定年度預算的技巧與方法!
不會編列財務預算?會計師教你制定年度預算的技巧與方法!
2018.01.25 | 創業

新的一年到來,創業家首當面對的便是新年度的預算編列。年度預算編列不但攸關整間公司資源能否妥善運用,長遠來看,更可以看出一家公司對於未來的想像及發展策略。

勤業眾信新創事業服務團隊負責人張鼎聲執業會計師在《勤業眾信 X AAMA 財務課程》中,向新創團隊分享制定年度預算的技巧與方法。

財務報表基本概念

課程一開始,張會計師先解釋財務報表四大表及相關概念,四大表分別為: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損益變動表。而相關概念中,他強調一般財務報表編列都應該以應計基礎為原則,而非現金基礎,提醒新創在編列報表時一定要特別注意。

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是一個「時間點」的概念,在一個時間點,公司有哪些資產,還有哪些負債。

損益表:

公司的損益表是表達「一段時間」的經營結果,可看出公司在此期間收入、支出及獲利等情況。

現金流量表:

一段時間內現金變動的情形。

權益變動表:

一段時間內股東權益變動的情形。

預算管理三步驟概念:

在進入如何制定年度財務預算之前,他提醒新創在預算管理上應有的三步驟概念:計劃(Planning)、預算(Budgeting)、預測(Forecasting)

計劃指的是新創決定要將接下來團隊及創辦人希望下一階段公司能夠往哪個方向前進。預算指的團隊及創辦人將會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將公司帶到計劃階段時設定的目標。預測則是最後團隊及創辦人抓好實際執行過程是否有按照最初構思的模樣。

進入制定年度財務預算的階段,可以從下圖看出預算制定其實不單單攸關公司財務,預算制定更牽動著企業長期策略/目標制定部門組織行動計劃擬定

策略目標的釐清,也是年度計畫與預算展開的基礎.PNG
策略目標的釐清,也是年度計畫與預算展開的基礎。
圖/ 張鼎聲提供

最佳實務流程、預算編列方式

編列預算因為動輒牽涉層級、單位十分多,每個單位需要的任務也都不同,因此十分耗神費時。

預算權責單位.PNG
預算權責單位。
圖/ 張鼎聲提供

而面對此狀況,張鼎聲說明實務上通常建議企業應包含 Top Down(由上而下)及 Bottom Up(由下而上)流程,也就是所謂的 V模型(Top-Bottom-Top),採用這樣的流程可以幫助企業有效改善預算編列流程過長的問題。

最佳實務流程.PNG
最佳實務流程-Top Down and Bottom Up
圖/ 張鼎聲提供

流程擬定後,進入預算編列的方式,張鼎聲則建議企業要使用動因基礎(Driver-Based)

為甚麼要使用動因基礎?他表示有效的企業績效管理架構,包括績效衡量、計畫預算預測與績效報告等關鍵因素。過多版本資訊將會導致績效管理缺乏效率,也因此各功能性組織應該要有一致性的略目標,並以動因(Driver) 作為整合所有績效管理作業流程的共通語言。

一旦將營運連動的動因(Driver)與財務數字連結,也能提升編制效率及分析彈性。有些動因本身就是績效管理指標(KPI),更能促使預算與策略更具有攸關性。而現今預算往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而影響,使用動因基礎,也能夠透過模擬動因改變進一步預測出預算受到的影響程度有多少,當預算修正時也無需重編整個預算。最後,與實際值進行差異分析比較時,也較能發掘出改善機會點。

還是不太懂嗎?他特別提出兩個例子向大家說明,像企業可以利用人數,來預估薪金/膳食等費用;也能利用坪數,來預估水電/租金等費用,這就是動因基礎的預算編列方式。

滾動式預測(Rolling Forcast)

預測的方法,張鼎聲則建議團隊可以使用滾動式預測(Rolling Forcast),又稱滾動計劃法,是一種定期修訂未來計劃的方法。

他說明滾動式預測透過實際發生的數據與資料,以更貼近現實的角度持續地檢視未來的一段期間,提供管理階層針對快速變遷的環境做出反應。而這樣的方法會按照計劃的執行情況和環境變化,持續調整和修訂未來的計劃,並逐期向後移動,並能將短期計劃和中期計劃結合起來。

滾動式預測通常會有以下特徵:

  • 持續預測,依產業特性與需求,通常每月或每季進行一次
  • 預測的期間維持一定,依目的常訂為 6Q(18M)、12M、9M…
  • 著重面向通常與 Budget 不同,且經常針對主要 Driver 進行 What-If 模擬

也因為能十足地考量到現實狀況以及公司發展,滾動式預測通常比年度預算/預測更能反映營運情況,使團隊及創辦人增加對未來的能見度,避免出現盲點,同時改善預測編列效率提高預測準確度,最後應用在領導企業的層面,讓營運策略更加彈性靈活。

滾動式預測.PNG
滾動式預測。
圖/ 張鼎聲提供

年度預算編制

講解完預算編列方式及相關基礎之後,張鼎聲講解四個企業常見預算編制,分別為銷售預算生產預算費用預算資金預算

銷售預算:

針對銷售預算,他提醒團隊編列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外部和內部影響因子。

外部影響因子要考量到的是產業未來展望,並針對整體產業去評估企業在市場上是在哪一個位子,而若是整體經濟環境、消費者習性/需求趨勢變動,公司的產品/服務會受到多大的影響?同時間更要注意競爭對手產品/服務品質、價格消長。

內部則圍繞產品,必須思考的有產品種類及性質生命週期銷售計劃訂價策略銷售通路策略。

銷售預算編列範例表單.PNG
銷售預算編列範例表單。
圖/ 張鼎聲提供

生產預算:

生產預算,主要又稱銷貨成本預算,他則指出編列過程中應該要注意下列影響因素:產業別特性、與公司長短期經營目標之配合、產銷相互協調配合、與材料採購預算、人力需求計畫及設備計畫之配合、年度別/月份別產量預算;產品別直接材料成本、材料生產投入計畫、材料存貨水準計畫、材料購入計畫、產品別直接材料成本計畫及產品別直接人工成本預算

生產預算編列範例表單.PNG
生產預算編列範例表單。
圖/ 張鼎聲提供

費用預算:

費用預算主要分為兩種費用,一者主要指銷售、管理、研發預算;另一者則為用人預算(HC/Salary)

銷售、管理、研發預算在編列上有幾種不同的方式,管理者可以讓部門自編費用,好處是部門可以自行控管。如果沒有讓部門自編費用,代為編列費用的話,也有幾種方式,直接歸屬(代編單位將費用指定至其他部門)、分攤(按動因 Driver,如:人數、坪數分攤至各部門)或是不分攤(帳掛統編單位或全公司)。

費用預算之自編表單範例.PNG
費用預算之自編表單範例。
圖/ 張鼎聲提供

人力資源預算則包括人頭數計算人力成本計算,通常會搭配 FTE(Full-time Equivalent:約當全職人數)概念,依據人員工作型態(全職、兼職、派遣)更準確預估預算。人頭數由期初和變動組成,人工成本則由各項主要的人力成本構成,各項人力成本由人頭數和平均費率等計算得到。

人力資源預算編列表單範例.PNG
人力資源預算編列表單範例。
圖/ 張鼎聲提供

資金預算:

資金預算之編列方式.PNG
資金預算之編列方式。
圖/ 張鼎聲提供

提到資金預算,張鼎聲表示資金等短期資源配置是預算編制的重要內容。他特別提出兩項需要注意,分別為物料採購及相關資金流庶務性事項的資金流出

物料採購及相關資金流要特別注意的是採購預算(計畫)的編制是相關資金預算編制的基礎以及須注意應收帳款周轉天數下所產生周轉金。

  期末庫存=期初庫存+本期採購-本期耗用,
  或者本期採購=期末庫存(下期耗用*安全庫存比率)+本期耗用-期初庫存。

庶務性事項的資金流出他則說明科目按明細可分為付現類和非付現類。付現類科目選擇重要內容分析特性分別設置付現規則,如:A、報刊費:年初 70%,其他季度 10% 每季;B、車輛使用費(綜合事業部提供車輛服務,按季結算)。

以薪酬為例說明:

  1. 工資、補貼類(假設當月提取下月發放,則當月流出=上月提取額)
  2. 勞健保類(按月計提,按季匯繳,則季末或下季度初流出季度合計額)
  3. 績效獎金(按年發放)
  4. 其他

編製預算注意事項

編製預算完成後,張鼎聲建議團隊可以用以下原則來檢視是否編制得宜:

  1. 創辦人及團隊要清楚定義公司的策略,並一定要比較實際跟預算數,分析其中差異。另外人事費用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支持公司策略,若產生費用,是否也會有相對收入產生?

  2. 除了正常版編列,企業也可以編列悲觀版/樂觀版的預算類別,也要確認每筆資本支出,更不要出現重複編列的情形,也因此策略、目標一定要再三確認。

  3. 即便再怎麼熟稔財會上的流程,張鼎聲還是提醒團隊有一些是數字外要用心反覆注意的事情,若能將這些挑戰及議題都顧及到並且解決,他相信新的一年企業一定都能持續成長到下一個階段。

編製預算的挑戰及議題.PNG
編製預算的挑戰及議題。
圖/ 張鼎聲提供

本文授權自《創業小聚》,作者:許為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全球影視娛樂正處在結構翻轉的臨界點。從串流平台的競合與權力再分配,到生成式AI引爆的創作革命,再到觀眾注意力被碎片化的內容浪潮瓜分,市場規則幾乎在一年之內重寫。

在這樣的動盪中,「如何永續成長」成為所有內容產業的共同焦慮。台灣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卻在規模化與國際化的路上,始終面臨結構性瓶頸。為了回應時代考驗,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為題,將於11月24日至25日舉行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邀請超過五十位國內外產業領袖對話,從組織、內容、技術與商業模式出發,探討如何讓台灣影視娛樂在不確定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續航動能。

韌性,從衝擊中找到成長的可能

「Resilience」一詞原本源自工程學,指材料在受壓後能回彈的能力。NMEA理事長李芃君指出,當這個詞被用於產業時,它所代表的已不只是「抗壓」,而是「擁抱變化與永續成長」的能力——在巨變中快速重組關鍵資源、甚至藉由創新找到新的突破。

她觀察,全球產業變動的背後,主要受到三股力道的衝擊:地緣政治的風險、科技典範的轉移,以及氣候與疫情等帶來的自然挑戰。這些因素同樣影響著台灣文化內容產業。

以台灣一家全球背光模組大廠為例。近年隨著國際電子品牌紛紛在筆電與平板產品導入OLED顯示技術,傳統背光模組市場面臨挑戰;該企業在察覺趨勢轉向後,選擇主動調整策略,透過併購前沿技術快速推出新產品,切入車用、醫療與AR/VR顯示等新領域。李芃君指出,這樣的轉向即是韌性的展現——在技術更迭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讓企業從被動防守,轉為開創下一波成長曲線。

「這種思維放回影視娛樂也一樣。當市場被新技術和新平台顛覆,產業若仍困於單一市場、單一資金、單一合作關係,就難以應對下一次衝擊。」她強調,建立韌性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號,必須要有具體行動,而關鍵就在「多角化」。

多角化的市場讓故事能走出台灣、觸及不同文化的觀眾;多角化的技術與人才,讓製作不再受限於傳統框架;而多角化的資金與夥伴結構,則能減少對補助與單一委製案的依賴,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體質。諸如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延伸創造跨世代效應,或泰國在政府策略支持與國際平台Netflix合作,讓在地內容走向全球,都是多角化的案例。

高峰會四大主軸,挖掘韌性的潛力

「政策當然重要,但最終能否長出韌性,關鍵仍在產業本身的自覺與行動力。」李芃君表示,第七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台流轉型、跨界共創、影視創新、商模躍進」四大主軸為核心,期望讓韌性不再停留於口號,而能轉化為具體實踐。不只是思考「如何生存」,更要推動產業主動探索「如何成長」。

在「台流轉型」議題中,論壇將從亞洲娛樂的整體格局出發,思考台灣內容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建立辨識度與合作機制。面對串流平台競爭與區域內容崛起,產業要重新定義「台流」的價值,從單點創作走向跨國布局。

「跨界共創」則從電競、音樂、體育到AI應用,剖析影視娛樂如何走向一個多層次的體驗場域。透過多個實際案例,探討不同產業之間的協作經驗,助攻內容突破原有框架,創造新的商業能量。

「影視創新」主軸聚焦於新技術與內容形式的融合。如:短劇風潮、現象級作品及AI生成式內容等,正改變影視產業的創作邏輯。論壇將聚焦技術如何成為創意夥伴,推動人才與內容的再進化。

最後,「商模躍進」則回應內容永續與變現挑戰。當觀眾行為與平台策略不斷重組,內容不再只是作品,也是可延伸、可轉化的商業資產。論壇將引導產業思考,如何讓內容價值在不同階段持續發酵,打造可長可久的生態循環。

李芃君強調,高峰會的價值,在於讓這些不同維度的討論彼此交會;唯有當創作、技術與資本願意對話,產業的韌性才能真正落地。「我們希望產業能從危機思維轉向成長思維,在對話與合作中,激盪出新的想像與行動。」

韌性,新媒體暨影視音產業必備的DNA

自2017年成立以來,NMEA持續扮演政策倡議與產業整合的推動者。每一屆高峰會也都對應時代命題,映照產業進化軌跡。從2023年「EMPOWERING」的全面賦能、2024年「CONSOLIDATION」的整合共榮,到今年的「RESILIENCE」發揮韌性、尋求突圍,李芃君形容,這是一條從能力啟動、資源整合到體質調整的路徑,引領台灣影視娛樂邁向國際舞台。

NMEA
NMEA理監事集結產業代表,共思壯大台灣內容產業之道。
圖/ NMEA

她指出,高峰會結束後,NMEA也將以工作坊與共創計畫延續對話熱度,讓產業交流落地為實際行動。協會也積極拓展跨域合作,從企業交流、IP授權推動到媒體合作,串聯更多產業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高峰會同步啟動線上直播,三年累計已吸引超過20萬名觀眾參與,單屆觀看更突破8.1萬人次。李芃君認為,這不僅是數據表現,更代表台灣影視產業逐漸建立國際話語權。當產業以開放與創新的態度前行,才能在全球文化浪潮中,站上屬於台灣的舞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