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不相信年輕人,我們還能相信誰呢?
如果我們不相信年輕人,我們還能相信誰呢?
2018.02.02 |

做為一個大學教授,我必須說,辦一個活動可以學到的東西比修一門課多很多。2017年12月,我在「看見家鄉」的發表會上,看到大學生們的潛力與成長。「看見家鄉」計畫的緣起,是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協會,在台南左鎮辦理程式設計營時,幾個老師碰撞出來的構想,藉由創客空拍機,讓孩子記錄自己家鄉的美好,同時經由公開發表,讓外界看到孩子們的努力。

活動當天,除了參與發表的四所中小學,這個活動對參與,對於成大本身也有不同的意義。特別是在各界積極討論大學教育改革之際,這次活動,有六位來自成大不分系學士班以及來自工設系與經濟系參與,他們讓我們看到年輕人的可能性。

成大的大一到大四不分系學士班是一個新的制度,有一點仿效史丹佛大學的開迴路的制度,只不過,台灣的大學都算是教育部大學,所以不能完全套用。在合乎教育部的規範下,也鼓勵學生利用gap year來探索自己的方向。

這個系的主要訓練在以大型專案來養成學生,此專案可以是學生自己發想,也可以是現成的題目,但是必須經由導師團的同意。

學生在修課時必須考慮到與專案本身的關聯性,並且與指導老師協商後決定其選修課。期末,學生必須提交報告,並且在導師團的審查與口試下通過才可以。此外,為了增加學生對於準備,報告與表達等等台灣學生最欠缺的能力,所以必須在下一個學期對公眾講述自己對專案所做的工作,貢獻以及對未來自己想做的專案的展望與準備。

看見家鄉2.jpg
活動的文宣品都由學生設計製作。
圖/ 蘇文鈺

所以這個系的學生沒有必修課,只要在一個院修超過50學分並且滿足輔系的規範,如果最終符合校的畢業規定,就會授與該院的學士學位。除了教務長或是副教務長為當然導師之外,學生還須在學校裡找到至少一位教授作為其導師。當初的設計,學生還必須在校外找到一位專家,經導師會議同意,加入導師的陣容。導師團的作用類似博士班的委員會,所以這算是類博士班。也就是我們認定大學部學生是個大人了,可以為自己的學業,學習與未來負責,所以我們用看待大人的態度來看待這群學生。

「看見家鄉」發表會就是不分系要求的專案。對這些學生而言,無疑是個沈重的責任,在過去,這六位同學中只有一位有過辦類似活動的經驗,但是規模遠不及此。當他們選修這門以專案為學習主軸的課程之際並不知道這個活動會弄這麼盛大,所以第一次我對他們說明計畫的緣由與目標時,換成我是他們,心中應該滿是驚嚇吧!

看見家鄉3.jpg
兩位大學生,在主持過程中反思融入到自己的成長歷程之中,真正的看見了家鄉,看見了自己。
圖/ 蘇文鈺

一般修課比較缺乏實作與實戰,所以印象不會很深刻。二來,一個大的活動需要會的,學的,做的幾乎都是要跨不同領域的課程與知識才可以為功,短時間內要把這些東西攪在一起活用,對於沒經驗的人來說,挫折,痛苦,徬徨等等都隨時會在路上等著發出打擊,發表會上的光鮮背後其實有很多一般人想像不到的辛酸。不過,他們之中,沒有任何一個從這個時間點逃走,之後就一起完成了這個成功的會議。

除非我不在台南,否則我和學生每周至少見一次面討論。設想再設想,演練再演練,雖然我心中讚嘆年輕人的創意,但是因為還沒達到我的要求,每次碰面被我打槍是免不了的。有一次,溝通協調過程中因為思慮不周出了狀況,我心中盤算要怎麼收拾,那一刻我決定放下自己的憂慮,甚至是展覽的成敗,深吸了一口氣,把表情調整一下。我對他們說,「這次展覽假如砸了鍋,你們說應該是我比較難過,還是你們比較難過?」過了一下子,忘了是哪一位開口,「應該是老師比較難過吧?畢竟這個計畫老師做這麼久了。」

我說,「你錯了!你們以後出去社會工作,多半都是從小螺絲釘做起,重要的活動哪輪得到你們說話,甚至是主持,不是嗎?」我接著說,「可是對你們來說,也許這是一生中用一個難題來要求你們自己發揮出超過你們現在的能力唯一的機會了。希望你們跟我一樣,不要輕言放棄。

我相信如果沒辦好,你們一定會比我更難過,這是我真正相信的情況。」學生們的臉色和緩了許多,我看到光彩從這些大孩子們的臉上開始散發出來了。

比如說我的研究生林彥甫,這次計畫中,一人扛下了所有技術面的沈重需求。他負責了這次的視覺上的技術。包含四台由高空投影的圖像拼接、再到用手機APP無線控制位置⋯⋯等等。他總是比誰都早到,因為他擔心著自己的圖像拼接會沒有達到各校與自己的要求,即便我們約了早上十點,他九點就一個人到了場地,開始在黑暗中處理著圖像。

還有工業設計系學生蘇莛,除了文字,現場所有一切可見的視覺,包含展板、Logo、紀念品等都是由蘇莛的手筆。一個設計,往往不是一個要求,一個指令就能立刻產生,尤其每個人的主觀意識更強烈,常常是一個意見就要全部打掉重做。大家當天只是花數分鐘覺得:「哇,這設計的好美啊!」但這些作品背後可能是超過數十天的心力與溝通產生的。

負責了這次媒體與對外文字的編輯的不分系&經濟系學生陳美瑜與洪珮玲,雖然平時看起來特別安靜,然而看著她們開始跟各校訪談,將整個計畫的脈絡、故事,一點一滴地輸出,轉化為文字,如果沒請她們幫忙紀錄這些過程,這個計畫一定會少了些動人,我們也永遠不會知道,她們倆內心細而巧的世界以及這些深刻的觀察。

看見家鄉4.jpg
成大嘗試不分系透過專案形式,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方向。
圖/ 蘇文鈺

還有不分系學生陳孟濂與吳和陵,負責了整體活動設計,以及擔任當日主持人,她倆常為了如何在記者會的正式與孩子展覽活潑之間取得平衡而傷腦筋,最讓人感動的是,她們從一開始不太敢在公開場所、眾目睽睽下表達與分享,到最後,倆人在熄燈、打著聚光燈下的舞台中央,侃侃而談自己對於家鄉的感受。她們不再只是把稿子唸熟,而是把這計畫的精神與反思融入到自己的成長歷程之中,真正的看見了家鄉,看見了自己。

活動結束後,幾個學生告訴我,因為這個活動激發了他們的想像,他們能侃侃而談接下來各自想做的專案,聲音雖然還是有點發抖,但是孩子們開始有了自信了。就像「看見家鄉」計畫共同主辦人之一的蘇恆誠老師說所的,「發表會是個開始也是個結束,結束了我們默默耕耘小眾努力,開始宣告一個嶄新的人文關懷途徑、一個科技愛鄉的道路、一個省思鄉土與自身的視角。」

我一直期許自己是個搭舞台的人,不是演戲的人。想起漫畫「火影忍者」中,敵人攻進木葉忍者村時,火影決定派出年輕的忍者小隊去應付危機時,暗部與長老都反對。那時綱手奶奶說,「到了這個地步,如果我們不相信年輕人,我們還能相信誰呢?」

(本文部分文字由成大不分系同學侯智薰協力)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