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的logo怎麼都越來越相似了?
科技公司的logo怎麼都越來越相似了?

在你心目中,一個好的logo需要滿足什麼條件?能讓人一看就記住?可濃縮代表品牌的價值觀?顏值至上或是獨特性萬歲?

但是,字體設計工作室Oh No Type最近發現,如今科技公司的logo變得越來越相似了,這多少違背了從前人們對logo「要獨特、有代表性」的認知。

從上圖看來,無論是「o」上帶著電波小曲線的Spotify,還是首字母長得像圖釘一般的Pinterest,最後都拋開這些小細節,跟著大隊,為自己的logo 換上了相似的中性無襯線字體。在這些看似偶然的現象背後,又是否存在潛在的共同誘因?

訊息大爆炸時代裡的減法

圖/ Omni Hotels

無論是走在街上,或是對著電腦或手機,消費者每天都被大量視覺訊息轟炸。在這一片視覺混亂中,衝擊力以及清晰性,幾乎成為了所有品牌的關鍵詞。

Thierry Brunfaut說道,他是Base Design的共同創辦人和創意總監,他們曾為彩通、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進行品牌設計。

在他看來,那些以加粗中性無襯線字體做logo的公司,它們都想在茫茫信息流中明確地傳達出一個信息:

我們的品牌和服務都非常簡單直接又明確。

與此同時,Siegel+Gale設計公司的創意總監Howard Belk則認為,大多數公司都在尋找更簡潔直接的互動方式,而變成無襯線字體的logo只是改變的一部分。

他們想要一致性極高的品牌形象,一套緊密相連的體驗、形象和調性。當他們在審視app、網站或是互動界面的設計時,會盡量將其簡化。

這樣一來,你就會逐漸將logo裡更獨特的細節去掉。

Superunion New York的創意總監Nick Clark覺得,經過2007年前的擬物化設計趨勢後,消費者都已經跨過了電子互動學習初期,能夠很好地理解和操作抽象扁平化的交互動界面。

這樣一來,能夠在螢幕相對較小的智慧手機上,更快更好地呈現和運行的簡化設計自然越來越受歡迎。

科技公司的字體也受到這種(簡約)趨勢的影響,甚至已經成為毫無懸念的選擇了。

不過,其實科技產業和其它產業一樣,都有自己內部約定俗成的偏好視覺語言,如果不按規則來走也有可能會遭到嫌棄。

越通用、越可靠

來自Moving Brands的Andy Harvey認為,科技公司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均選擇重新設計logo,其實非常正常,因為公司所處的狀態,以及 Logo所代表的內容已經有所改變。

隨著這些公司從小新創,成長至更為人熟悉的品牌,他們在logo上的改變也是很自然的。

你的目標已經從為自己發聲和突圍而出,變為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可靠的服務選擇。

因此,更加中規中矩的中性字體成為了不少公司重新設計時的選擇,因為它們給人感覺更可靠和通用,暗指企業的目標受眾也從小眾變為主流。

用來講品牌的,從來都不只是logo

我覺得,現在的另一個趨勢是,logo於定義品牌身份的重要性比過去更小了。

如果要我比喻,logo於品牌的作用就像拱心石於橋,它的確是橋的中心部分,但只有所有東西組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一座橋。

Siegel+Gale的Belk說道。

事實上,Base Design的Brunfaut認為,這些公司敢於將公司logo改為「沒那麼特別」的版本,體現了他們對自己公司服務和產品的信心。

這些品牌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已經不再需要 logo 了,它們甚至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用語"。

'讓我 google 一下',這句話就是最好的例子。

隨著這些品牌逐漸成為我們語言的一部分,許多品牌反倒開始做自己的字體,來擔當品牌在所有平台和設備上的聲音。

近年,GoogleIBM等公司都發布了自主設計的字體,而且多為開源免費、鼓勵用戶使用,也是一種變相的品牌宣傳。

不過,正如曾設計了Billboard、Verizon、美聯航等公司logo的Michael Bierut所言,人們對logo的重要性有點評價過高了。

NIKE標誌性的「鉤」Swoosh也許算得上其中一個最成功的logo設計了。但別忘了,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特別滿意這個設計的NIKE公司只給設計師付了35美元的設計費。

人們對這個Swoosh的感情,更多是對NIKE產品的移情。

Michael Bierut認為,logo設計不像跳水比賽這種一次性的競爭,而是像游泳比賽一般看持續表現的遊戲。在比賽過程中,消費者對logo的看法和品牌的長期表現掛鉤。

而且,這些logo也會隨著時代發展而改變,成為時代印記。Nick Clark認為,這幾年的科技公司logo可能都愛這款了:

我們這段時間看到的可能都是這類風格的了,直到有人站出來,再次打破這一切。而對於未來的顛覆,我非常期待。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