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家沒你想的那麼賺 !從「賴賴&織織」事件看網紅形象包裝
插畫家沒你想的那麼賺 !從「賴賴&織織」事件看網紅形象包裝

情侶網紅「賴賴&織織」事件,起因是最近一篇貼文:織織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卻頂著病痛勇敢接下內衣業配,在唯美淒涼的照片中皮膚明顯看得到處處脫皮和斑點,賴賴在貼文中難過地表示,「日子得過,錢得賺,該笑的時候,哭著也得笑出來。」令粉絲相當心疼。然而沒多久卻被批評是裝窮,並且重提多年前的欺負社工事件,又引發網友論戰。

「賴賴&織織」算老牌插畫部落客,十年前將作品發表在無名部落格,後來發展Facebook以及IG(Instagram) ,最近一年轉戰YouTube。兩方的論戰是一回事,現在要談的是網紅的人設和粉絲經營。

網紅也有基本人設

人設就是「人物設定」,原本是動漫界用語,後來泛指演藝界對藝人的形象包裝。為了經營粉絲以及強化定位,「賣人設」常指對特別推廣該藝人的人設特性,像是男演員常常賣的是「溫文儒雅」、結婚生子之後就賣「恩愛夫妻」或「好爸爸」。影劇版中親子互動的趣味照片,許多都是演藝公司請專門的攝影師拍出來的。

而所謂「人設崩了」,就是人物實際表現與當初設定互相矛盾。比方說,愛妻的某演員被拍到跟助理開房間,或者是平時行為舉止彬彬有禮,突然酒後亂性。一旦與當初苦心推廣的人設不同,就會引起一片譁然,甚至得到非常負面的結果。

網紅跟傳統藝人的角色有點像,都是公眾人物,只是舞台不同:前者在網路平台,後者在影視媒體。只要有露臉有作品,就會有基本人設,差別是對於是否強調專門在賣人設?

「賴賴&織織」是圍繞在浪漫愛情故事的人設,已經營多年,俊男美女勇敢追愛,插畫也是以兩人互動作為主軸,計畫出書且拍成微電影。那爆出這些負面新聞後,人設崩了沒?

人設沒崩,但發案量勢必減少

為什麼我說人設沒崩,因為在粉絲結構當中,鐵粉(指死忠粉絲)才是影響商案(俗稱業配)的關鍵,鐵粉要的是溫馨愛情故事,要看的是獅草兩插畫角色的趣味互動。有沒有裝窮,還有無法證明的各種指控,都不影響鐵粉的支持度。真要說人設怎樣才算崩了,以「愛情」這點來看,除非是劈腿偷吃、男主其實是同志(舉例啦!),或者前述違反社會公序、道德的事件,才算真的崩了。

但影響還是存在,大型廣告公司/品牌主發案給網紅,提案人選得經過許多關卡,版面上有負面聲浪,人選很容易在某個關卡被刷掉。

插畫家沒你想的那麼賺

窮不窮這是相對的,許多插畫家有正職,同時經營粉絲專頁接商案,過著小康以上生活,但完全以商案為生,不見得撐得下去。以前很紅的插畫家,多靠著部落格接商案,一則插畫幾萬元計價,一個月三個案子,就勝過一般上班族了,加上商品授權的拆分,後來的LINE貼圖等等,收入豐厚且很多元。但後來部落格觸及率大幅降低,若廣告主完全以SEO佈局來考慮,插畫的效果不見得高過圖文,整體市場案量也就減少,使得許多插畫家專注經營在觸及率比較高的社交平台,像是Facebook與Instagram。

近年Facebook自然觸及也降低了,粉絲專頁的影響更為明顯。一姊我任職網紅發案中心,資料庫隨時都在更新報價,雖然不能公開報價,但可以找出幾個粉絲人數在40萬到60萬的插畫家來比較(參見下圖),以二月份平均互動率(這裡寫的是Engagement)來看,能超過1%已經算好的,如果觸及不夠好,報價過高,還能成交嗎?

賴織.png
圖/ fanpage karma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以觸及來評判成效,網紅本身的鐵粉結構是不是產品的受眾,才會影響價格高低,目標越精準,開價越高。Facebook一直在閹割粉絲專頁的自然觸及,但YouTube卻蓬勃發展,前陣子新聞提到,前幾名的Youtuber年收入都破千萬,但頂尖插畫家有沒有這個收入水平?恐怕很多都會跟你大大搖頭。

人設和真實性掛鉤的優缺點

回到人設,有些插畫家的作品無關真實性,純粹是虛擬角色加上虛擬性格,本人也從來不曝光(不曝光不代表他們想要切割作品人設和真實性,極可能是還在公司上班)。優點為私生活可以不被評判,邊賺錢還可大搖大擺出門吃個路邊攤,除非犯刑,沒有人設崩塌的問題。

缺點就是虛擬角色本身不容易引起共鳴,需要帶入許多屬性。尤其是插畫要轉到比較賺錢的Youtube平台接商案,變成動畫的成本極高,一般插畫家的資源很難做出來。

以網紅發案的角度來看,插畫發案效益評估相對難,但插畫作品中,若能強化跟受眾間的共同體驗,這個共鳴結構就是最好的商案起點,畢竟插畫能讓受眾買單,對品牌的記憶度和好感度提升,才能長久互利共生。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YouTuber #KOL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2025.11.14 |

生成式AI正掀起一波全球創新浪潮,新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重塑產業生態。AWS與《數位時代》聯手製作的節目《科技潮什麼》,回顧了AWS日前舉辦的「AWS 台灣雲端高峰會 - AI 創新賦能日」論壇,帶聽眾掌握AI獨角獸與台灣新創的第一線觀察。

這場AWS舉辦的盛會,集結了全球專家對新金融、新經濟型態的全方位觀察。節目整理了論壇中提到的案例,從數據巨頭Palantir,到一年內達成獨角獸估值的日本Sakana AI,再到台灣的犀牛盾與完美移動,串起一場精彩的AI創業實戰課。

Palantir資深顧問Shawn Manasco 分享了自家「神秘數據公司」的成長故事。他提及:「過往美國軍隊很大,常常問一個問題,要等2-3周才有答覆,而且回答還是錯的。」Palantir在短短12天內,協助美國陸軍整合上百個資料庫,讓美軍即時掌握戰略資源。Palantir不僅展現AI與資料整合的威力,也揭示新創要成功必須解決真實痛點,而非「創造需求」,並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圖/ AWS

日本的新創Sakana AI則在1年內就躍升為AI獨角獸。Sakana AI專注於用AI解決日本勞動力短缺與產業永續問題,在強調「速度」與「專注」的同時,也堅守安全規範,並在深耕技術的過程中,找到能真正影響社會的應用場景。Sakana AI提及:「這一切也要感謝AWS的協助,因為AWS提供很強大的資源。」

回到台灣,也有兩個亮眼的新創案例。首先是犀牛盾,面對全球市場中13,000張圖款與上百位創作者的內容管理挑戰,他們導入多模態模型CLIP,讓AI自動理解圖片與文字關聯,大幅提升策展效率;第二是完美移動,他們在開發技術時,找到了B2C轉型為B2B、API的商業模式,將原本針對消費者的AI虛擬試妝技術,轉化為API服務,成功打造可規模化的SaaS商業模式。兩家企業的共同點在於,不是一味追求最炫的技術,而是用AI解決實際問題。

要打造出好的AI服務,就必須有穩定、安全又可擴展的基礎架構。AWS正是許多新創背後的關鍵力量,全世界有8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AWS的客戶,而在專注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獨角獸中,比例更高達96%。AWS不僅提供雲端運算資源,更是協助企業從概念驗證、技術開發到全球營運的堅實後盾,讓創新能夠真正落地。

AI時代的浪潮不斷向前,AWS也將持續推動產業創新,並於11月18日高雄舉辦「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邀請政府領袖、產業代表與國際專家齊聚,分享前瞻觀點與實戰經驗,打造百工百業共創的科技展區,呈現更多雲端應用的真實場景。同時若想了解更多AI創新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成長故事,立即收聽本集《AWS科技潮什麼》,掌握這波AI轉型的關鍵契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