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想該怎麼限制孩子的螢幕時間?家長們都劃錯重點了!
還在想該怎麼限制孩子的螢幕時間?家長們都劃錯重點了!
2018.03.30 |

本文摘自:《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親子天下出版

關於新科技的討論愈來愈兩極化。一端或許可稱為「科技擁戴者」,他們幾乎對所有新科技的可能性都感到興奮,而且是愈新愈好;另一端或許可稱為「科技懷疑者」,他們擔心新科技的負面衝擊,希望孩子多花點時間在傳統玩具和戶外遊玩上,而不要一直盯著螢幕看。

數位科技,在文化和經濟各層面都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也難怪人們熱衷於使用新科技來提升學習與教育的效果。但隨著孩童花在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腦上玩遊戲的時間愈來愈多,教育工作者自然會想要整合遊戲與教室活動,希望善用孩童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所引發出的高度動機與參與感。

這一切都算說得通,但這中間卻有一個問題。

教育材料和活動的設計者,常常只是在舊有的課程和教學法上,加上薄薄一層簡單的科技和遊戲,這似乎有點換湯不換藥。

我曾經參觀過一間教室,教室前面有大型顯示器,每位學生有連網的筆電。教師問了問題之後,學生就在筆電上輸入答案。在大型顯示器上面,所有人都看得見答對學生的名單,以及每位學生的答題速度。學生會因為答題速度與準確度而獲得積點,顯示器上面會秀出所有學生不斷變動的總積點。

那個軟體設計得很好,教師對於能夠輕易取得整理好的學生成績資料也感到滿意。我毫不懷疑,有些學生對這個類似遊戲的教學方式,會感到十分激勵人心,但我也很確定,有些學生會覺得很沮喪與無力。這個活動太強調可以快速回答的是非題,這絕對不是我在教室裡會優先採用的問題類型。

ipad
圖/ Apple

這個活動讓我想起自己在四年級的經驗。每週一,導師會根據上週五拼字測驗的分數,重新安排我們的座位。我相信這個顯而易見的「每週排行榜」,對所有學生都沒有好處,不管是在第一排或最後一排的學生都一樣。看到同樣的教學法在幾十年後再度出現,而且拜新科技之賜,還變得更有效率,這點讓我很沮喪。

就像對科技擁戴者一樣,我對科技懷疑者的理論也感到洩氣。

在許多情況下,這些懷疑者對新舊科技的標準不一。他們擔心孩子花幾小時打電腦會培養出反社會人格,但似乎完全不擔心孩子花同樣的時間看一本書。他們擔心孩童只跟電腦互動,在戶外活動的時間太少;但對於愛玩樂器的孩子卻沒有相同的顧慮。我並不是說他們的擔心沒有道理,我只是希望他們的標準一致。

當數位科技開始進到孩童的生活,一個名為童年聯盟(Alliance for Childhood)的組織出版了一份報告,名為《愚人金:對孩童使用電腦的批判性觀察》。報告指出,「低科技工具,例如蠟筆、水彩,以及紙,能培養孩童的內在能力,並鼓勵孩子自由進入真實世界,與真實世界直接產生聯繫,並了解真實世界。」我同意這樣的說法──但同樣的說法,對高科技工具也成立。打造一個機器人雕像,並為它設計程式,不也能「培養孩童的內在能力」嗎?

人們似乎忘記了,蠟筆和水彩在過去的某個時刻,也曾被視為「先進技術」。我們現在不這麼認為,是因為它們已整合進文化裡。電腦先驅凱伊(Alan Kay)總是喜歡說,科技就是在你出生之後發明的任何東西;對於今日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筆電和手機不是高科技工具,它們是日常工具,就像蠟筆和水彩一樣。

children-cute-drawing.jpg
圖/ PEXELS

多數的科技懷疑者,跟我有非常類似的目標和價值。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非常致力於提供孩童「發展想像力與創意」的機會;因為我們在目標和價值觀如此一致,我真的希望他們能採取跟我一樣的方式來看待新科技,看到擴展孩童創意思考和創意表達的可能性。但科技懷疑者在看待新科技時,似乎只看到挑戰,而不是可能性。

今天,對於新科技在孩童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眾人的擔心通常會聚焦於螢幕時間(screen time)。家長和教師都想知道,他們是否該限制孩子看螢幕的時間;但我想這項爭論劃錯重點了。

當然,如果孩童一直在跟螢幕互動會有問題,就像他們如果一直不休息的拉小提琴、看書或運動一樣,把時間老是花在同一件事上一定會出問題。但螢幕時間最重要的問題不是量,而是質。跟螢幕互動有很多方式,一視同仁並不合理:玩暴力電玩所度過的時間,跟和朋友互傳簡訊的時間、為學校報告上網找資料做研究的時間,以及跟建立Scratch專案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

我認為與其想縮短螢幕時間,家長和教師應該試著把創意時間極大化。 重點不應該放在孩童使用的科技,而是孩童利用科技來做什麼。 有些新科技的應用能培養創意思考,有些則會限制創意思考;對於已出現一段時間的科技,也是同樣的道理。與其試著在高科技、低科技、無科技之間做選擇,家長和教師應該搜尋能讓孩子從事創意思考和創意表達的活動。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