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分身、準確操作議題來提升影響力!簡單十步驟學會社群行銷
養分身、準確操作議題來提升影響力!簡單十步驟學會社群行銷

本文摘自:《集客變現時代》,方舟文化出版

【步驟一:決定欲操作的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目標繁多,建議按照自己的能力、時間與精力,挑選適當的媒體對象,以及合理分配運作不同社交媒體的時間。例如,最多企業投入Facebook的粉絲專頁,在經營上很多人僅把粉絲專頁當作資訊布達的管道,與社交關係不大,而這類貼文通常沒有花太多心思去了解粉絲們想看的內容,因此其社交互動就會偏低,效果偏差。

【步驟二:編製社交媒體操作守則】

每個社交媒體的特性、屬性都不相同,甚至連管理者的個性、脾氣也不一樣,如論壇依版位、版塊主題不同,受眾也不一樣,建議仔細羅列被選定欲操作的社交媒體,並針對不同媒體設定、整理好相關規則,以備操作時注意遵守。尤其,有些討論區的版主,特別敏感,看到發文偏向是廣告意圖,二話不說不通知就直接刪除。還有的則是會置頂公告,設定發文格式與規範,要求在該版發文的人都得配合其發文格式,這樣才可有助於閱讀該版的人迅速分辨資訊種類,降低找尋特定主題的難度,提高整個版面的可讀性。

【步驟三:收集媒體管理者或版主的資料】

運作社交媒體時,認知上難免會出現落差,尤其是自己精心寫好的文章,選定了發布平台,結果卻莫名其妙被版主刪除,甚至該發文帳號被禁止貼文等,造成無謂的時間、資源浪費。所以,要先取得該媒體管理者的聯絡管道或服務信箱,日後若不幸發生爭議或出現任何紛爭時,才可幫助社群操作人員盡速與管理者聯繫,並依照版規或守則進行後續協調、討論,為自己的發文爭取權益。

【步驟四:為每個角色建立獨有的背景資料】

最好每個帳號都能夠對應一組設定清晰的角色、個性,如此每個帳號的個性、人格特質、興趣、脾氣、用語、用字就會都不一樣,所以請製作一張表,明列每個帳號及其被設定的角色、個性、照片、個人資料、經歷等,資料越完整越好,最理想的狀況就是仿若真有其人存在。

【步驟五:申請多個「有效的」帳號】

申請帳號,該有的投資都不能少,才能保障帳號是有效的,譬如多數帳號申請時都規定要綁定電話號碼,所以投資一點錢購買預付卡是有必要的。另外,有些社交媒體規定須透過Email申請帳號,且不得使用雅虎、Gmail等免費信箱,因此就要使用有固定Domain Name(網域名稱)的Hinet信箱(須向中華電信付費購買)或公司信箱來申請。

【步驟六:合理安排發文的時間與頻率】

每個角色要對應不同的帳號,且上線的時間要分開,不要都在同一個時段出現,而且最好清楚設定所有帳號中,哪些角色(帳號)會與哪些角色(帳號)互動,彼此不互動的帳號又是哪些。

帳號彼此回文的時間要有一來一返的時間差,不要一個帳號發文,另一個帳號立馬秒回;並且不要總是在固定的時段裡發文,最好避免予人某些角色(帳號)就是固定在特定時段發文的印象。

此外,發文後要詳細記錄每個帳號的使用狀況,包括近期被回文的狀態,是否有被某些特定人士盯上,造成不必要的困擾等。該文發布後,其相關聯的回文者、回應狀況、內容走向等,所有的操作記錄都可以作為優化操作社群行銷之順序與流程的參考。

【步驟七:發文的議題要清楚而明確】

社交媒體上會出現的議題可分為:平時議題、特定議題、炒作議題、反串議題、專業議題等。在不同社交媒體裡,每種議題的發展特性也都不同,所以最好先仔細觀察不同社交媒體在哪些議題較容易引起共鳴,例如在Facebook的料理社團分享3C商品的貼文,必然會招致反感。同時,也要研究哪些發文風格、或是撰文主題較能夠吸引網友們投入互動,好比感情、兩性之間的議題,總是在不同的平台都很吃香,故事寫得越引人入勝,分享或回應的人則可能越多。

階段性操作議題.jpg
圖/ 集客變現時代

不同的角色(帳號)會對不同的議題產生反應,因此對於要操作的議題或帳號間的互動都必須事先設計好,再針對議題內容及後續變化進行調整與改善。

【步驟八:養帳號以經營線上影響力】

一個真實的帳號不會只出現在一種社交媒體中,尤其現在網友們多半習慣透過Google搜尋帳號、Email、社交編號、過去發文等,來了解隱藏在帳號背後的使用者,因此最好能夠讓一個帳號在多個不同的社交媒體上出現,並且須注意樣貌、說詞、觀念、中心思想都要統一,才不會引起網友多餘的猜測。

【步驟九:記錄互動良好的網友帳號】

即使是在自然發展、不刻意操作的狀態下,一定也會有網友與該角色(帳號)建立社交關係,遑論刻意的互動,關係通常會更容易建立。

不過,與不同帳號間的關係強弱不同,必須仔細關注、分析與各帳號的互動狀況,有些帳號是只要某帳號發文就會特別頻繁互動,隨著互動情況越來越好,彼此在互相推文、推薦的頻率自然也會較高。

【步驟十:設定妥善的行銷發展策略】

如果不希望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帳號或影響力被隨意封殺,操作過程中就要盡量貼近一般網友的思維。不要三不五時狂貼廣告文,偶爾也要發表一些有深度、有營養的知識科普文章,或補充生活美食、旅遊體驗之類的文章。

此外,針對不同的社交媒體,所發表的資訊也要不一樣,必須妥善、謹慎地將行銷資訊透過「社交文體」發布出去。我最常看到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想要宣傳某些商品資訊,在不加修飾的狀況下,直接原文貼上,這被刪除的機率是百分之百。但是,如果換個角度用社交文體,以網友必較願意看的開箱文為例,在這則開箱文中,加入一些個人背景故事,網友可能比較不會排斥,文章被刪除的機率也會大幅下降。

社群行銷能從事的工作面相很多,能操作的方式也很廣泛,可以針對「資訊流向」設計所謂的「行銷路徑」(Marketing Path)。好比說一則優文,從BBS被看到後進而轉載至論壇,再從論壇獲得滿滿的討論,被分享發布至Facebook,最後其內容被網友加工、加料,多了很多有意思、又豐富的社交內容,再回流到官方品牌網站或Landing Page(到達頁)上,每種路徑就是一種情境(Scenario)。

模擬數種情境,再針對不同情境設計行銷路徑,將資訊引導到不同的社交媒體上去建立自身的社交聲量。只要有了聲量,之後就會逐漸產生社交影響力,社群行銷的效果自然就會顯現,但這一切是需要時間經營,只要按照本文所提的十個步驟,逐步踏實經營必有斬獲。

操作社群行銷的注意事項

  1. 有的社交媒體會記錄IP,不同帳號請使用不同的IP登入,千萬不要一個IP用到底。
  2. 避免某些帳號只在某些時段出現。人的行為模式有大略的相似性、共通性,但不會像機器人一樣只固定在每天的某一固定時間準點出現。
  3. 經營帳號花點心思是必要的,一個帳號要經營到具有影響力,大概得花至少一至二個月以上的時間。
  4. 可針對影片或照片內容、來源,選擇能吸引人的主題來進行策展工作。多數人會參考國內各大網路論壇的訊息,但其實國外的資訊非常多元,不妨多參考。
  5. 請記錄好每個帳號的使用狀況與記錄,以免操作者交接時,因資料錯亂而露餡。
  6. 妥善運用帳號管理軟體登記對應論壇、部落格、社交媒體,以及發文主題、內容、時間、狀況等,有的軟體甚至還能分析統計,效果不錯。
  7. 欲用不同帳號互洗粉絲或追蹤者的話,帳號特質不要差異太大,如一個愛談美妝、一個專講3C,這樣容易露餡。
  8. 不建議使用可一次過濾很多社交媒體的發文軟體(除非該帳號只打算用來操作曝光),這麼做,被刪文的機率很高,曝光效益相對差。
  9. 與版主或管理者建立良好關係,並於適當時機表明來意,有時只需「稍加贊助」,就可以獲得非常好的站內支持與影響力。
  10. 操作過激、煽動式的議題,要先設定好議題發展的腳本與方向,不要貿然進行,惹火網友的下場就是帳號報銷。最好是妥善扮演不同的角色(帳號),運用留言交叉互動的方式,一下褒、一下貶,登入數個不同帳號,但背後都是同一個人。反覆來回留言發文,洗掉原本不是由自己所發的留言,進而逐步緩解表面上看到的衝突,不要讓負面言論無限上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