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外包工作者
如何管理外包工作者
2004.12.15 | 人物

台灣許多企業正面臨轉型的挑戰,經營模式逐漸走向專業分工,把資源專注於所擅長的核心領域。而為了有效降低人事及研發成本、結合與掌握企業外部的專業人才,企業將把工作專案委外的方式的情況越來越多。哈佛商業管理評論也指出,委外模式為過去75年來,企業最重要的管理概念與經營手法。
雖然把工作委外可以讓企業運作更具彈性,降低技術變化帶來的衝擊,但是由於承接工作的外包工作者不一定對企業目標有清楚的了解,而且這些非企業體制內的人員,在管理時也要多花些心思。Aboutcase委外市集事業發展副總經理張文進指出,aboutcase長期扮演企業和外包工作者的媒人角色,看過許多企業和外包工作者的發生的各種狀況,張文進認為,要管理外包工作者,首先要對「外包」有正確的心態。

**外包是創造新價值的方式

**
「一開始看待外包工作的心態,幾乎就決定了案子的品質,」張文進指出,企業在看待外包工作時,應該要把外包視為創造新價值的方式,而不單純當成是降低成本的手段。企業和外包工作者之間的關係最好是長期的,用伙伴的心態對待外包工作者,雙方才能夠有共識,不會一出現問題就互相抱怨。
對工作外包有了正確的心態後,可以試著用下面的方法來找到對的人。張文進認為,企業和外包工作者之間往往由於資訊不對稱,雙方不夠了解,常常會搞得不愉快。由於外包工作雙方的磨合期較短,不像公司內部員工溝通方便,張文進建議企業最好選擇有過愉快合作經驗的工作者。如果是第一次合作,要查看對方過去的作品或成績,並且和對方合作的企業查證。
此外,企業主必須對要外包出去的工作的行情有正確的認識,有些企業包怨找不到好的外包工作者,但往往是因為不了解市場行情,吸引不了較好的工作者。張文進指出,有些企業將工作外包時極盡可能的省錢,而導致接案者為了賺錢而偷工減料,最後吃虧的還是企業。

**工作內容具量化衡量標準

**
管理外包工作者的第二步就是把工作定義清楚,並寫在合約中。工作內容在驗收時,最好可以量化衡量。張文進認為千萬不要怕麻煩,或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了解。他舉例說,曾有某個皮膚科診發包重新設計網頁,就以為對方了解是要提昇網站流量,但後者需要其他行銷活動配合,但這兩項工作的差距其實很大,最後搞得雙方都很不愉快。
除了工作定義清楚,張文進建議合約也要保留彈性,像是很多政府的外包案,都在合約中說明發包者有權更動其中10%的工作內容,只要雙方都事先同意,就能避免日後許多不必要的爭執。
而許多企業在外包工作時,除了工作者的專業,還要考量工作者道德風險問題,像是程式設計師在寫程式時加入日後可以入侵的「後門」等。張文進認為,企業可以要求工作者在結案後,給予一定期限的保固,因為有些工作的問題不是當場可以發現的,在合約中要求保固,可以間接地讓工作品質更有保障。
另外,企業可以將外包的工作依階段分成幾個連續的段落,當第一階段完成後,再考慮給工作者第二階段的工作。張文進認為外包工作一開始最好先丟小案子,不要一次就把案子全部都丟出去,這樣對企業比較不會有所託非人的壓力,而工作者為了取得下一階段工作,也會用心執行。

**要適時和內部員工做溝通

**
張文進指出除了和外包工作者的種種溝通,當外包工作增多,和內部員工的溝通也一樣重要。企業應該要讓內部員工明白,外包不是讓他們的工作被搶走,而是擔負起更多的管理工作。「內部員工應從工作的執行者,變成資源的提供者和協調者,」張文進認為,要把內部員工和外包工作者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除了讓企業員工變成企業和外包工作者的溝通橋樑外,也要適時掌握進度。千萬不要以為前面講清楚了,日期訂好就完全交給對方,張文進認為人都有惰性,最好定時按進度叮嚀比較好。
總之,管理外包工作者就是要想辦法溝通清楚。首先是給予合理的報酬,並在事前詳細定義工作內容,並把各種要求詳細記載在合約上,例如智慧財產權的歸屬、什麼情形能夠終止、完成合約等等事項都要考慮,可以參考一些制式合約再依需要來修正。而簽約後公司最好也有專人來處理後續的溝通事宜,就能讓外包工作有最好的效果。

管理外包工作者的
6大必要
1 對外包要有正確的心態,將它視為創造新價值的方式。
2 最好選擇有過愉快合作經驗的工作者。
3 工作內容要講清楚說明白,最好是可以量化衡量的標準。
4 合約要保留彈性,可避免日後許多不必要的爭執。
5 外包工作增加時,應與企業內部員工進行溝通,以達成企業共識。
6 讓企業員工變成企業和外包工作者的溝通橋樑,適時掌握工作進度。

張文進 小檔案
出生:1961年
學歷:台大EMBA
經歷:普羅米數位科技(Aboutcase.com)事業發展副總、風潮唱片市場部及資訊部經理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2025.11.14 |

生成式AI正掀起一波全球創新浪潮,新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重塑產業生態。AWS與《數位時代》聯手製作的節目《科技潮什麼》,回顧了AWS日前舉辦的「AWS 台灣雲端高峰會 - AI 創新賦能日」論壇,帶聽眾掌握AI獨角獸與台灣新創的第一線觀察。

這場AWS舉辦的盛會,集結了全球專家對新金融、新經濟型態的全方位觀察。節目整理了論壇中提到的案例,從數據巨頭Palantir,到一年內達成獨角獸估值的日本Sakana AI,再到台灣的犀牛盾與完美移動,串起一場精彩的AI創業實戰課。

Palantir資深顧問Shawn Manasco 分享了自家「神秘數據公司」的成長故事。他提及:「過往美國軍隊很大,常常問一個問題,要等2-3周才有答覆,而且回答還是錯的。」Palantir在短短12天內,協助美國陸軍整合上百個資料庫,讓美軍即時掌握戰略資源。Palantir不僅展現AI與資料整合的威力,也揭示新創要成功必須解決真實痛點,而非「創造需求」,並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圖/ AWS

日本的新創Sakana AI則在1年內就躍升為AI獨角獸。Sakana AI專注於用AI解決日本勞動力短缺與產業永續問題,在強調「速度」與「專注」的同時,也堅守安全規範,並在深耕技術的過程中,找到能真正影響社會的應用場景。Sakana AI提及:「這一切也要感謝AWS的協助,因為AWS提供很強大的資源。」

回到台灣,也有兩個亮眼的新創案例。首先是犀牛盾,面對全球市場中13,000張圖款與上百位創作者的內容管理挑戰,他們導入多模態模型CLIP,讓AI自動理解圖片與文字關聯,大幅提升策展效率;第二是完美移動,他們在開發技術時,找到了B2C轉型為B2B、API的商業模式,將原本針對消費者的AI虛擬試妝技術,轉化為API服務,成功打造可規模化的SaaS商業模式。兩家企業的共同點在於,不是一味追求最炫的技術,而是用AI解決實際問題。

要打造出好的AI服務,就必須有穩定、安全又可擴展的基礎架構。AWS正是許多新創背後的關鍵力量,全世界有8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AWS的客戶,而在專注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獨角獸中,比例更高達96%。AWS不僅提供雲端運算資源,更是協助企業從概念驗證、技術開發到全球營運的堅實後盾,讓創新能夠真正落地。

AI時代的浪潮不斷向前,AWS也將持續推動產業創新,並於11月18日高雄舉辦「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邀請政府領袖、產業代表與國際專家齊聚,分享前瞻觀點與實戰經驗,打造百工百業共創的科技展區,呈現更多雲端應用的真實場景。同時若想了解更多AI創新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成長故事,立即收聽本集《AWS科技潮什麼》,掌握這波AI轉型的關鍵契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