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發表白色電競筆電引發玩家驚呼,宏碁今年有什麼不同?
紐約發表白色電競筆電引發玩家驚呼,宏碁今年有什麼不同?

宏碁紐約全球記者會24日凌晨登場,董事長陳俊聖主持大會,他即將接掌董座滿一週年,時間正逼近驗收成績單時刻,宏碁會先在5月29日舉行首次大型法說會,為6月15日的股東會進行暖身,伴隨交出5季度獲利及股價處於6年來相對高檔,整體公司氣氛似乎正向樂觀。

acer.png
宏碁董事長陳俊聖在2018年紐約發表會。
圖/ 官網

從電競3.0的升學過關了嗎?

陳俊聖在紐約預告噱頭十足的Xeon伺服器電競桌機Predator X 9月登場,展示對電競玩家開發的白色系列Predator Helio 300特別版,搭配完整白色系周邊配件,似乎這位電競學院的轉學生正嘗試從電競2.0課程畢業,升級到3.0課程。

根據IDC的觀察,電競產業正進入電競3.0階段,若說1.0是電競硬體業者強打規格,電競2.0強化設計美感,3.0則是打造以使用者為核心的場景化商業模式,而宏碁正從不斷訴求規格、走向訴求設計感,並開始思考能感動用戶的元素是什麼。

Helios.png
宏碁針對白色Helios 300電競筆電推出白色周邊配件。
圖/ acer

熱賣電競機種Helios 300推了一個白色版本的意義

宏碁針對電競筆電推出頂級Predator Helios 500及主流Predator Helios 300兩款新機,最讓玩家歡呼激動的,莫過於Predator Helios 300 特別版推出有別於電競機慣用的黑紅色調,用全白鋁合金機殼搭配金色飾邊,主打優雅設計,而為了讓玩家有一致體驗,背包滑鼠鍵盤也都有白色系選配。

全球線上觀看的玩家紛紛立刻在留言板發出驚呼:「WOW!」「FABULOUS!」「beauty!」「Nice!」,儘管外媒認為白色版是要打動女性電競玩家的心,但觀察留言暱稱,男女比例並非如此懸殊。

只是改一個顏色有什麼意義?為何選擇Helios 300?因為這款筆電是宏碁賣的最好的電競機種之一,儘管售價1049美元(約合新台幣3萬1411元),但Helios 300是宏碁在亞馬遜熱銷筆電排行榜中,長期打入前10名榜單的機種,更重要是,這是前10名熱銷機中,唯一一款超過1000美元的「高價機」。

陳俊聖說,他開始思考,為何電競電腦永遠只有單一「黑色」色調可以選擇?也因此推出了白色系版本,連周邊配備耳機背包也都有白色系可以選配。

英特爾表示,電競市場產值超過300億美元,還持續成長,其中電競電腦生態系統是成長快速的一環,宏碁電競產品過去12個月成長率更高達94%,遠超過市場增速,超過100萬則網路影片在討論宏碁電競品牌。

Acer to launch first Windows-based VR headset for
相對前幾次紐約新品發表會,推出VR等花俏新品,今年顯得樸素。
圖/ Microsoft

更完整電競周邊打造生態圈

相對陳俊聖2014年起主持的5場紐約新品發表會,充斥購併題材、結盟、進軍電競、VR及可打電話的360度全景相機等花俏題材,2018年則稍顯得收斂。

不意外的,為了宣示研發武力,繼去年在德國IFA發表支援英特爾18核心處理器的桌上電競機Predator Orion 9000,宏碁再度瘋狂在硬體加入頂級元件,陳俊聖也預告下半年將會與英特爾通力合作,再推出採用「多顆伺服器等級處理器XEON」打造Predator X電競桌機,過去XEON處理器多用於工作站及伺服器。

電競桌機方面,新發表高階Predator Orion 5000系列及中階Predator Orion 3000,並搭配完整的周邊產品,包括Predator Cestus 510 電競滑鼠、電競椅、機械鍵盤、Predator Aethon 500及滑鼠墊,甚至提供了堅固的Predator行李箱,讓玩家把這些裝備都塞入泡棉隔間中。

陳俊聖_宏碁記者會_20161220_蔡仁譯攝-3.jpg
宏碁執行長陳俊聖表示,將推動宏碁成為旗下擁有多個上市公司的集團。
圖/ 蔡仁譯攝

陳俊聖接董座滿週年:沒有饒過歲月

陳俊聖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談到接掌宏碁一年感言,他說談「時間過得很快,但宏碁也沒有饒過歲月。除了本業持續精進,新事業也將進入上市櫃檢驗,在優化的過程中,推動宏碁成為旗下擁有多個上市公司的集團。」

陳俊聖隨後上台,針對電競筆電、電競桌機、電競周邊、Nitro系列桌機與顯示器、輕薄筆電、Chromebook商務筆電等6大系列,搭配英特爾第八代處理器上市全面發表新品,規格拉高,產品更輕更薄,雖欠缺驚喜,但十分務實。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MIT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高達 95% 的生成式 AI 專案無法創造實際商業價值。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技術不足,是多數企業僅將 AI 視為「工具」,而非「戰略」,結果往往購買了許多應用卻難以串聯,數據彼此割裂,遂形成新的「數位路障」。

台灣市場也有相同矛盾。《2025 台灣 AI+MarTech 白皮書》指出,近五年軟體工具數量暴增 264%,但企業卻普遍面臨「工具越多、整合越難」的困境。對此,漸強實驗室於 9 月 16 日正式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提出一站式平台,將行銷、銷售與客服的資料流整合,縮短企業從洞察到行動的距離,實踐「重塑商業溝通」的使命。

為什麼必須 AI-First?

2025 漸強年度產品發表會除了展示產品之外,更同步舉辦了「漸強實驗室 x 企業領袖共創圓桌:以AI 重構企業成長引擎」。活動由《數位時代》創新長 James Huang 主持,邀請 Google Cloud 大中華區企業雲端技術副總經理 KJ WU、國泰健康管理顧問資深協理郭怡賢,分享全球 AI 趨勢與導入挑戰。現場超過 50 位 C-level 高層齊聚,包括屈臣氏、kkday、雅詩蘭黛、全國電子等領導品牌,共同聚焦 AI 對企業未來的影響,展現漸強在 AI 轉型議題上的產業影響力。

在這場活動中,漸強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薛覲曾在產品發佈會表示,AI 已成為國家、產業與企業的分水嶺,如:美國人均 GDP 已達 9 萬美元,但增速放緩至 1~3%,因此政府選擇 All-in AI,以重燃生產力引擎;另一方面,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則將 AI 視為「彎道超車」的契機——AI 競爭,儼然成為國家實力再洗牌的契機。

回到企業層面,AI 不只加速工作流,也創造結構性的效率差異。薛覲表示,兩家同樣維持 20% YOY的公司,若其中一家具備 AI 能力,效率差距將被迅速放大。

漸強實驗室
圖/ 漸強實驗室

不過,更根本的挑戰是當 AI 接手重複任務後,員工時間如何被重新定義?如果 AI 僅僅讓回覆更即時、報表更漂亮,價值仍然淺薄;真正的關鍵是讓相同人力創造雙倍產出,或用一半資源達成既定目標。

因此,漸強實驗室提出「AI First、AI Driven、AI Built」的核心觀。對國家,AI 是戰略武器;對產業,是效率槓桿;對企業,則是生存門票。此刻若還選擇觀望 AI,代價恐怕是被淘汰,唯有主動擁抱 AI,才有機會獲得指數級成長。

漸強實驗室三大平台串聯,AI戰略再下一城

為了讓 AI 發揮戰略價值,漸強採取內外並進的策略。一方面重塑內部流程,包括目前約 90% 的程式碼透過 AI 協作完成,開發速度提升近五成;或透過導入 Google AgentSpace 將內部訓練效率提升 40%、業務提案時間縮短 80%。

同時,漸強也將AI經驗沉澱為產品,端出三大平台形成完整的 AI 生態。包括:

MAAC(企業專屬的行銷成長架構師),不再只是發送工具,而能在對的時間將對的內容送給對的人。如保健品牌 Vitabox 使用分眾功能,訊息點擊率提升六倍、廣告投資報酬率成長 3.7 倍;電商 Coupang 則將文案產出時間縮短 70%,團隊效率明顯提升。

CAAC(讓客服與銷售成為 Super Agents),則透過多角色 AI Agent 即時回覆,自動解決八成常見問題,以餐飲品牌為例,導入後對話處理量提升 233%,首次回覆時間縮短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成功優化客服團隊效率與工作量能。

DAAC(24 小時挖掘洞察、可自動行動的 AI 數據顧問),作為漸強實驗室的全新產品,定位為全自動 AI 數據分析平台,能將分散於行銷、客服、會員標籤的資訊整合,把以往3~5天的跨部門數據彙整加速到 3 分鐘內完成,並一鍵開啟執行建議,幫助企業立即把握機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漸強實驗室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為終結工具、數據
圖/ 漸強實驗室

漸強整合三大平台構成「AI All-in-one Solution」,形成一個不停轉動的生態系。從 MAAC 完整剖析全通路數據、一鍵觸發自動化行銷,到 CAAC 即時 360° 洞察顧客需求、一鍵啟動專屬對話,再到 DAAC 即時數據分析轉化為行動,一步步幫助企業決策不再依靠經驗直覺,而是由數據與 AI 驅動的最佳智慧。

AI 落地的最後一哩路

從產品戰略可見,漸強將 AI 的運作理解為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AI Agents 執行任務-結果沉澱為決策依據-經由大模型判斷方向-再驅動新一輪行動。唯有所有環節緊密相扣,AI 才能真正驅動價值;一旦斷裂,就會退化成孤立的單點工具。

因此在產品工具之後,漸強也提出 AI 顧問服務,將多年實戰經驗濃縮打磨,帶領品牌一步步界定痛點、快速試錯、人機分工、持續優化,協助品牌建立能長期演化的系統,讓技術在導入之後,還能持續成長。

薛覲比喻,漸強作為創新歷程就像是「蓋教堂」,目標使命始終如一,唯隨著時代演進,一次次聚焦解決某個挑戰,逐步將藍圖逐步堆疊實踐。走到 AI 時代的分水嶺,漸強不只給出解方,也盼能拋出更大的思考格局,帶動企業讓 AI 成為決策的核心,讓產品與顧問形成互補生態,陪伴企業從工具導入走向結構轉型;當多數企業仍在試水階段,那些率先建構 AI 驅動的組織,將更快抵達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