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7年,甲骨文(Oracle)以資料庫產品創立,資料庫軟體歷經近30年的發展後,已經成為一塊高度成熟的領域。如今,在商用領域中,只剩下甲骨文以及IBM的兩強對抗,兩家廠商合計拿下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占率,這兩年來,兩大資料庫廠商的競爭,更是十分激烈,容不下對方。
在企業的IT架構中,資料庫是所有應用軟體的基礎。小至財務、薪資、銷售、採購,大至牽動企業整體的ERP(企業資源規劃)等各種軟體應用,都要進資料庫進行資料蒐集與處理,甲骨文與IBM在資料庫龐大的占有率,等於直接擁有了商業軟體市場的主宰大權,幾乎現在每家應用程式的廠商,都要能同時支援雙方的資料庫架構,兩家廠商在資料庫的競爭,除了市占率之外,更是一場產業地位的保衛戰。
**水平與垂直,相異的布局策略
**
「甲骨文與IBM的競爭,等於是『垂直』與『水平』兩種整合模式的競爭,」IDC軟體資深分析師許芸婷指出。除了資料庫軟體外,甲骨文另一個主力產品就是ERP,過去近十年來,立足在資料庫龐大的市占率上,甲骨文的ERP應用軟體,也快速成長至目前全球第三大商業應用軟體廠商的位置,底層的資料庫結合上層的應用軟體,為甲骨文打下大片江山。
相形之下,IBM則是以打造軟體平台的方式,水平布局軟體事業部的發展。1993年上任IBM執行長的葛斯納(Louis Gerstner),在任10年內,成功領導了IBM的轉型,主導多項軟體購併案,打造出IBM全新的軟體競爭力,在1995年時,IBM擁有超過4000種軟體產品,複雜到連IBM人都不太清楚自家到底有哪些軟體,葛斯納將IBM定位為中介軟體(Middleware)廠商,連結起最底層的作業系統(告訴硬體該做什麼事),以及最頂層的應用軟體(各種使用者在螢幕上看到的程式),從1995年開始,陸續買下協同作業軟體Lotus、系統管理軟體Tivoli、資料庫軟體Informix、軟體開發工具Rational,打造出IBM水平的中介軟體產品線。
完整的中介軟體布局,也成為IBM軟體事業群最大的競爭優勢。不進軍應用軟體市場,但IBM在軟體平台的完整性,則讓它可以成為幾乎全球每一家商業應用軟體廠商的策略夥伴,在IBM的軟體平台上,開發更多的應用,「IBM絕對不會和策略夥伴搶市場,」IBM大中華區軟體事業群副總經理丁瑞麟指出,除了清楚宣示IBM的軟體策略外,也暗示了與甲骨文「下有資料庫、上有ERP」的模式不同。
**廣度與深度,經營模式大不同
**
在今年,IBM與甲骨文,則不約而同地同時進行龐大的軟體部門重整,企圖在成長趨緩的軟體產業中,為本身創造下一個再成長,也同樣反應過去彼此垂直與水平布局策略的不同,企圖加強服務的比重,而非單純只做軟體銷售。
IBM在今年1月,打破原有依產品的分類方式,將軟體事業群重組為12個依產業別分類的部門,提供像金融、醫療等不同產業量身訂做的軟體組合。IBM台灣軟體產品處工商事業部經理賴晉昕指出,組織的重整也代表了IBM思維的改變,從個別產品的銷售轉型為提供企業解決方案。IBM挑出12項全力搶攻市占率的產業領域,把旗下不同軟體產品整合起來,除了加速軟體的發展,以避免內部的資源浪費,「過去IBM的軟體業務員只要了解自家產品就好,現在還要對客戶的產業有深刻了解,現在業務員都是和軟體架構師一起去攻客戶,」賴晉昕指出,IBM希望集中火力,將水平且完整的中介軟體,一次就滿足企業客戶所需。
相較於IBM在中介軟體的水平布局,甲骨文在今年也加速本身在軟體產業的垂直布局。最著名的,莫過於過去一年來,積極對商業應用軟體大廠仁科(PeopleSoft)的敵意購併,加強垂直布局的深度,一旦購併成功,全球資料庫龍頭甲骨文,將另外成為商業應用軟體第二大廠商,僅次於思愛普(SAP),但結合資料庫與商業應用軟體的地位,將使甲骨文在軟體產業影響力大增,足以繼續與IBM抗衡。
**競爭與合作,攸關軟體市占率
**
甲骨除了積極收購仁科,9月時甲骨文也進行組織重整,做好收購其他應用軟體廠商的準備。甲骨文台灣區總經理吳昇奇表示,甲骨文的組織重整為企業、應用軟體和中介軟體等三大事業部門,其中企業部門負責各產業別的客戶,提供專門的軟體及服務,而新增的應用軟體部門則是為了因應將來購併其他應用軟體廠商。「這樣的分法是為了讓員工能夠聚焦,方便分工,」吳昇奇解釋,當和客戶談應用軟體時,需要了解的是客戶產業經營模式、企業管理理念和需求,而在談資料庫等中介軟體時,則要了解資訊系統架構與平台如何配合。
「各種應用軟體最後還是要靠資料庫整合資料,才能發揮綜效,」吳昇奇一語道破爭奪資料庫龍頭的原因,他也指出,軟體產業其實是個競合關係,「和IBM是競爭多,合作也多的關係,而非完全是競爭對手。」從資料庫、中介軟體一路到軟體產業地位的競爭,IBM與甲骨文的對抗,與其視為一場你死我活的市占率殺戮戰,不如把它視為在「軟體聯合國」內,這兩大「常任理事國」的影響力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