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有品牌的可樂真的比較好喝!背後是大腦在搞鬼
研究:有品牌的可樂真的比較好喝!背後是大腦在搞鬼

本文摘自《金錢心理學》,天下文化。

喝有品牌的可樂,大腦顯示更享受

品牌創造出期望,因為品牌提高價值認知,所以品牌真的很有效!品牌絕對會影響主觀認知的產品性能,遠溯至1960年代的研究,就已經確證這點了。相同的肉和啤酒,有了品牌名稱,嚐起來味道卻變得更好。再來看看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人們說,他們覺得喝有品牌的可樂,所獲得的滿足感更大,而且成像顯示,在喝有品牌的可樂時,他們腦部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層更活絡,這是腦部與情緒和文化記憶有關的部位。換言之,品牌不僅讓人們說自己更喜歡某些東西,實際上也讓他們的大腦更享受這些東西。

在一項近年進行的品牌研究實驗中,研究人員請一些人試用產品,其中部分產品標示了知名的品牌名稱,一些沒有。試用結果:參與者認為,知名品牌的太陽眼鏡的遮陽效果,優於較不知名品牌的太陽眼鏡;知名品牌的耳罩隔音效果也比較好。然而,在這些實驗中,所有的產品其實是相同的,只不過品牌標示不同而已。

你可能以為,品牌名稱只是改善了人們的期望,使人們預期產品的遮陽或隔音效果更好。事實上,品牌名稱創造出來的期望,真的改善了產品的客觀性能。在檢視產品的實際性能時,人們認為知名品牌產品的遮陽或隔音效果更好,便開始自我推銷,變成這些品牌的信徒,皈依了神聖的品牌教會。他們預期知名品牌產品的性能更好、價值更高,這種較高價值預期創造出實際的較高價值,是一種太陽眼鏡與耳罩版的自我應驗預言。

而且,我們對自己信賴的品牌有忠誠度,可能會偏好購買某個品牌的車子,並且相信這個品牌的價值優於其他品牌,因為我們的判斷總是沒錯。學者迪克.維廷克(Dick Wittink)和顧問拉胡.古哈(Rahul Guha)的共同研究發現,同一款車子,老車友支付的價格實際上往往高於首次購買的新車主。這是一種自我因循(self-herding)和名牌溢價的結合。

聲譽和品牌有關,而且往往無法切割。聲譽也會形成期望,而且聲譽的這種影響性處處可見。

期望的力量?能量飲料竟提升解謎能力

本文作者丹和同僚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實驗,向實驗參與者提供了SoBe能量飲料。其中一組只獲得飲料,另一組除了獲得飲料,還獲得一份文獻聲稱此能量飲料能夠提神並改善解謎能力,還有許多支持這份文獻的科學研究報告(虛構的)。兩組人在喝完飲料之後,接受了一份測驗,結果顯示,後者的表現優於前者。也就是說,「SoBe能夠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的聲譽,使得實驗參與者預期SoBe有助於提升他們的心智表現,而這種預期使得他們的實際表現真的更好。

1911年7月,《蒙娜麗莎》(Mona Lisa)不過是掛在羅浮宮的一幅畫作,並不出名。1911年8月,這幅畫被偷了,在當局追查、尋找這幅畫作的期間,突然湧現了大批人潮,大排長龍要進入羅浮宮,看這幅畫作被偷了之後的空白牆面。對,你沒看錯,觀賞畫作失竊後的空白牆面的人,比失竊前觀賞畫作的人還要多。

這起竊案造就了《蒙娜麗莎》至今的價值。當然,沒有人會偷一幅沒有價值的畫作,但是這起竊案為《蒙娜麗莎》和羅浮宮帶來了長期的價值。如今,這幅畫作可能堪稱羅浮宮最著名的一件藝術蒐藏品,價值無法估量,因為竊案至今創造出來的全球聲譽,比它本身的價值還要高。
另一位作者傑夫大學讀的是赫赫有名、備受尊崇的普林斯頓大學,他在那裡度過了啤酒和披薩交織的四年時光,預期將在那裡獲得優異的教育(或許他真的獲得了),當然也為此花了不少錢。姑且不論他在這所學校學到了多少知識,從應徵工作、專業人脈到露天野餐派對,他受惠於這間學校的聲譽著實不少。很多學校的聲譽,形塑了許多人的期望─父母、招生辦公室人員、人才招募者、媒人等,當然這不是說那些學校名過其實,但是它們的品牌和聲譽,真的影響了很多人對校友的看法和期望。

過去經驗,也會影響當下感受

過去的體驗,也會左右我們對未來體驗的期望。對一項商品,無論是車子、電腦、咖啡、度假地點的良好體驗,會使得我們對這項商品賦予過高評價,投射到未來潛在的消費上。

好萊塢經常推出賣座影片的續集或翻拍(研究大概會顯示,在所有好萊塢的新拍片計畫中,有145%只是舊片換了新名),為什麼?因為我們喜歡原來的影片,想要用票房答謝。由於共同的過往體驗很好,導致大家對續集(尤其是製片公司)的期望頗高─至少高到願意努力湊到15美元,去看一部足以毀了童年的電影。

過去的體驗形成期望,這種現象的問題之一就是,如果我們的期望和體驗本身差距太大,可能會導致高度失望。當期望與事實差異過大時,期望的力量無法克服這道鴻溝,便會導致逆火。

假設有一名青少年從姑媽那裡,獲得了一張25美元的禮物卡做為生日禮物,但姑媽過去多年來給的都是100美元的禮物卡。請問,這名青少年將如何作想?大概會想:「以前都是100美元的,今年只有25美元,變得好爛,損失了75美元。」由於以往的贈禮模式,導致這名青少年不是把新得的25美元視為收穫,而是把金額較低的禮物卡視為損失。

以往的績效不保證未來的成功,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我們的期望可不是這麼運作的。對!以前如意,不代表未來就一定如意;一塊牛排可能煎得過老,一場颶風可能會襲擊度假地點,恐怖片的一個嚇人橋段,可能會變成老梗而顯得無趣。沒錯!我們也只有一次機會可以形成第一印象,不論是人或買賣都是如此,但我們的期望不是這麼運作,它們預載了我們以往的體驗,渴望一再適用於相同體驗和新體驗中。動作和場景也能夠創造期望,把感覺變成事實。把酒倒入各種杯中,杯子的形狀、風格與材質各異其趣,有清酒杯、水晶杯、馬克杯等,就會改變喝的人的價值認知,也會改變酒的價格。

時間點不同,左右你的評價

當我們先付款後體驗時,期望的作用更大。以「花錢之痛」為例,假設你花了100 美元,購買一樣在三個月後才會實際使用的東西,你獲得的是:這樣東西,加上三個月的期待,還有各種想像與興奮,所以獲得的多於付出的。甚至,當你真正用了這樣東西之後,還可能會覺得撿到便宜了。

先體驗後付款,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減輕痛苦,但減少了期待時的樂趣和價值。在回想過去時,我們必須使用記憶力,再加上那些難以抹滅的事實和細節,所以我們在回想過程中的創意自由度,遠遠低於想像未來時的創意自由度。當我們在夢想未來時,有那麼多的空白可以恣意揮灑,還有種種誘人的可能性─唉,這該死的回憶!

一項以南加大學生為對象的實驗發現,在打電玩之前,如果有時間讓他們想像這款遊戲有多棒,他們從電玩中獲得的樂趣將會更大。延後體驗將會增加社會學家所謂的「垂涎因子」(drool factor),研究人員發了一些巧克力和汽水給實驗參與者,被要求等上一段時間才吃的人,獲得的滿足感更大。我們出於直覺知道,期待能夠增加樂趣,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點;我們比較想不通的是,為什麼社會學領域會有那麼多實驗使用巧克力?

反之,負面預期可能會降低我們的評價。丹和同事曾經做過一項實驗,給學生喝加了醋的啤酒(只加一點點,但足以改變啤酒的味道),結果那些被事先告知啤酒加了醋的學生,比事後才知情的學生更不喜歡啤酒的口味。若你事先告知人們,某樣東西可能不好吃,他們吃了之後可能會贊同你的看法,這不只是因為實際體驗使然,也是因為你事前的警告造成他們的預期使然。

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總是樂觀展望那些可能性。預期、想像、期望,全都能夠幫助提升未來體驗的價值,無論是一場秀、一趟旅行,或只是吃吃巧克力。然而,當我們回想起一項體驗時,事實將無情左右我們對那項體驗的評價,我們被迫用事實來填補空白。除非我們是政治人物,但這不在本書討論的範圍內。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