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金錢心理學》,天下文化。
喝有品牌的可樂,大腦顯示更享受
品牌創造出期望,因為品牌提高價值認知,所以品牌真的很有效!品牌絕對會影響主觀認知的產品性能,遠溯至1960年代的研究,就已經確證這點了。相同的肉和啤酒,有了品牌名稱,嚐起來味道卻變得更好。再來看看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人們說,他們覺得喝有品牌的可樂,所獲得的滿足感更大,而且成像顯示,在喝有品牌的可樂時,他們腦部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層更活絡,這是腦部與情緒和文化記憶有關的部位。換言之,品牌不僅讓人們說自己更喜歡某些東西,實際上也讓他們的大腦更享受這些東西。
在一項近年進行的品牌研究實驗中,研究人員請一些人試用產品,其中部分產品標示了知名的品牌名稱,一些沒有。試用結果:參與者認為,知名品牌的太陽眼鏡的遮陽效果,優於較不知名品牌的太陽眼鏡;知名品牌的耳罩隔音效果也比較好。然而,在這些實驗中,所有的產品其實是相同的,只不過品牌標示不同而已。
你可能以為,品牌名稱只是改善了人們的期望,使人們預期產品的遮陽或隔音效果更好。事實上,品牌名稱創造出來的期望,真的改善了產品的客觀性能。在檢視產品的實際性能時,人們認為知名品牌產品的遮陽或隔音效果更好,便開始自我推銷,變成這些品牌的信徒,皈依了神聖的品牌教會。他們預期知名品牌產品的性能更好、價值更高,這種較高價值預期創造出實際的較高價值,是一種太陽眼鏡與耳罩版的自我應驗預言。
而且,我們對自己信賴的品牌有忠誠度,可能會偏好購買某個品牌的車子,並且相信這個品牌的價值優於其他品牌,因為我們的判斷總是沒錯。學者迪克.維廷克(Dick Wittink)和顧問拉胡.古哈(Rahul Guha)的共同研究發現,同一款車子,老車友支付的價格實際上往往高於首次購買的新車主。這是一種自我因循(self-herding)和名牌溢價的結合。
聲譽和品牌有關,而且往往無法切割。聲譽也會形成期望,而且聲譽的這種影響性處處可見。
期望的力量?能量飲料竟提升解謎能力
本文作者丹和同僚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實驗,向實驗參與者提供了SoBe能量飲料。其中一組只獲得飲料,另一組除了獲得飲料,還獲得一份文獻聲稱此能量飲料能夠提神並改善解謎能力,還有許多支持這份文獻的科學研究報告(虛構的)。兩組人在喝完飲料之後,接受了一份測驗,結果顯示,後者的表現優於前者。也就是說,「SoBe能夠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的聲譽,使得實驗參與者預期SoBe有助於提升他們的心智表現,而這種預期使得他們的實際表現真的更好。
1911年7月,《蒙娜麗莎》(Mona Lisa)不過是掛在羅浮宮的一幅畫作,並不出名。1911年8月,這幅畫被偷了,在當局追查、尋找這幅畫作的期間,突然湧現了大批人潮,大排長龍要進入羅浮宮,看這幅畫作被偷了之後的空白牆面。對,你沒看錯,觀賞畫作失竊後的空白牆面的人,比失竊前觀賞畫作的人還要多。
這起竊案造就了《蒙娜麗莎》至今的價值。當然,沒有人會偷一幅沒有價值的畫作,但是這起竊案為《蒙娜麗莎》和羅浮宮帶來了長期的價值。如今,這幅畫作可能堪稱羅浮宮最著名的一件藝術蒐藏品,價值無法估量,因為竊案至今創造出來的全球聲譽,比它本身的價值還要高。
另一位作者傑夫大學讀的是赫赫有名、備受尊崇的普林斯頓大學,他在那裡度過了啤酒和披薩交織的四年時光,預期將在那裡獲得優異的教育(或許他真的獲得了),當然也為此花了不少錢。姑且不論他在這所學校學到了多少知識,從應徵工作、專業人脈到露天野餐派對,他受惠於這間學校的聲譽著實不少。很多學校的聲譽,形塑了許多人的期望─父母、招生辦公室人員、人才招募者、媒人等,當然這不是說那些學校名過其實,但是它們的品牌和聲譽,真的影響了很多人對校友的看法和期望。
過去經驗,也會影響當下感受
過去的體驗,也會左右我們對未來體驗的期望。對一項商品,無論是車子、電腦、咖啡、度假地點的良好體驗,會使得我們對這項商品賦予過高評價,投射到未來潛在的消費上。
好萊塢經常推出賣座影片的續集或翻拍(研究大概會顯示,在所有好萊塢的新拍片計畫中,有145%只是舊片換了新名),為什麼?因為我們喜歡原來的影片,想要用票房答謝。由於共同的過往體驗很好,導致大家對續集(尤其是製片公司)的期望頗高─至少高到願意努力湊到15美元,去看一部足以毀了童年的電影。
過去的體驗形成期望,這種現象的問題之一就是,如果我們的期望和體驗本身差距太大,可能會導致高度失望。當期望與事實差異過大時,期望的力量無法克服這道鴻溝,便會導致逆火。
假設有一名青少年從姑媽那裡,獲得了一張25美元的禮物卡做為生日禮物,但姑媽過去多年來給的都是100美元的禮物卡。請問,這名青少年將如何作想?大概會想:「以前都是100美元的,今年只有25美元,變得好爛,損失了75美元。」由於以往的贈禮模式,導致這名青少年不是把新得的25美元視為收穫,而是把金額較低的禮物卡視為損失。
以往的績效不保證未來的成功,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我們的期望可不是這麼運作的。對!以前如意,不代表未來就一定如意;一塊牛排可能煎得過老,一場颶風可能會襲擊度假地點,恐怖片的一個嚇人橋段,可能會變成老梗而顯得無趣。沒錯!我們也只有一次機會可以形成第一印象,不論是人或買賣都是如此,但我們的期望不是這麼運作,它們預載了我們以往的體驗,渴望一再適用於相同體驗和新體驗中。動作和場景也能夠創造期望,把感覺變成事實。把酒倒入各種杯中,杯子的形狀、風格與材質各異其趣,有清酒杯、水晶杯、馬克杯等,就會改變喝的人的價值認知,也會改變酒的價格。
時間點不同,左右你的評價
當我們先付款後體驗時,期望的作用更大。以「花錢之痛」為例,假設你花了100 美元,購買一樣在三個月後才會實際使用的東西,你獲得的是:這樣東西,加上三個月的期待,還有各種想像與興奮,所以獲得的多於付出的。甚至,當你真正用了這樣東西之後,還可能會覺得撿到便宜了。
先體驗後付款,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減輕痛苦,但減少了期待時的樂趣和價值。在回想過去時,我們必須使用記憶力,再加上那些難以抹滅的事實和細節,所以我們在回想過程中的創意自由度,遠遠低於想像未來時的創意自由度。當我們在夢想未來時,有那麼多的空白可以恣意揮灑,還有種種誘人的可能性─唉,這該死的回憶!
一項以南加大學生為對象的實驗發現,在打電玩之前,如果有時間讓他們想像這款遊戲有多棒,他們從電玩中獲得的樂趣將會更大。延後體驗將會增加社會學家所謂的「垂涎因子」(drool factor),研究人員發了一些巧克力和汽水給實驗參與者,被要求等上一段時間才吃的人,獲得的滿足感更大。我們出於直覺知道,期待能夠增加樂趣,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點;我們比較想不通的是,為什麼社會學領域會有那麼多實驗使用巧克力?
反之,負面預期可能會降低我們的評價。丹和同事曾經做過一項實驗,給學生喝加了醋的啤酒(只加一點點,但足以改變啤酒的味道),結果那些被事先告知啤酒加了醋的學生,比事後才知情的學生更不喜歡啤酒的口味。若你事先告知人們,某樣東西可能不好吃,他們吃了之後可能會贊同你的看法,這不只是因為實際體驗使然,也是因為你事前的警告造成他們的預期使然。
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總是樂觀展望那些可能性。預期、想像、期望,全都能夠幫助提升未來體驗的價值,無論是一場秀、一趟旅行,或只是吃吃巧克力。然而,當我們回想起一項體驗時,事實將無情左右我們對那項體驗的評價,我們被迫用事實來填補空白。除非我們是政治人物,但這不在本書討論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