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這是一篇記者的採訪後記。
這座城市太發達也太經典,就算不是親自到訪,也能隨口說出華爾街、第五大道、帝國大廈這些觀光景點,更別說這裡是全球經濟中心之一,有多少旅客到曼哈頓散步,就為了體驗白領上班族帥氣拿著咖啡、快步奔走的生活。但正是因為紐約給人的印象太強烈,往往只會讓你看見他們既有產業的光彩,而忽略了這裡是一座擁抱新創,並渴望生存、追求成長的都市。

第一件有趣的事,發生在地鐵上,因為這次的住宿地點,選在皇后區的法拉盛。我在每天搭40分鐘地鐵到曼哈頓採訪的過程中,發現每節車廂都布滿來自床墊電商新創公司Casper的廣告;驚人的是,這間公司募資金額已高達71億元新台幣,而它,還只是紐約新創生態的小小縮影。

這裡同時孕育出全球最大的「共享空間」公司WeWork,走進辦公室之前,我只知道它常被批評是「獵地」集團,很會收購大樓賺租金。但事實上,他們照顧新創團隊的功夫,已經養出了一整套完整生態系,有內部的裝潢團隊協助你美化辦公室、喝不完的啤酒與水果,甚至打開App就能付費購買零食,同時和空間裡的成員傳訊息互動。


在WeWork負責新創輔導計畫的主管告訴我:「不要只談理想,忘記創業的本質還是得做生意。」
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同時還能賺到錢,並不是新公司才有的現象,已經很賺錢的紐約大企業們,其實遠比想像的更緊張。
經過巴克萊銀行位於時代廣場旁的總部,大樓上電子看板主打的內容是「我們有加速器計畫」;畫面轉到華爾街,這裡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已經不是銀行總部匯集地,不過留下來的精神象徵——紐約證交所,如今在大樓外掛起布條,寫著:「歡迎加入我們的Snapchat帳號。」


這趟沒機會實際走訪的大企業:《紐約時報》、摩根大通集團、布魯明黛爾百貨,都已選擇投資新公司或是成立加速器計畫,目的是確保自己走在趨勢浪頭上。這點對於志在企業客戶的台灣新創業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多。
在紐約待了近20年的Graphen創辦人林清詠最能感同身受。他說,這裡少了台灣金融集團的保守心態,卻有更多資本與合作意願,不過要打進圈子沒這麼容易,在這座全球矚目的城市裡,有機會並不代表能成功,競爭與考驗都加倍激烈。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被電影、電視台指名合作的指甲油電商品牌創辦人Michelle Lin的這一句話:「紐約房價和員工都太貴了,要趕快想辦法讓自己賺錢。」他們的辦公室在市區外圍,無法在地段最昂貴的曼哈頓,更凸顯創業不只是創新,還要求生存、讓公司活得更好,平淡卻也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