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有消息稱傳出,聯想集團將全盤接收IBM的PC業務。早在今年6月,市場就傳出聯想要收購IBM在中國的合資公司長城國際(簡稱IIPC)。
聯想公關經理朱光對此表示否認,「聯想上下沒人聽到這個消息。」但是聯想內部員工承認,聯想高層正準備收購IBM的PC業務,他們正在加強英語學習,以迎接來自IBM的PC部門新同事。
證券人士分析,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除加強自己的主業外,用意在於啟動其國際化布局。聯想今年初曾宣布放棄「多元化聯想」策略,回歸主業PC。加上其國際化策略在去年進展甚緩。聯想希望通過收購IBM的PC業務,即能鞏固PC業務,又能為國際化打開局面。
**突圍國際化
**
早在今年6月,就有消息稱,聯想將收購IBM持有的長城國際的股份。長城國際是IBM與長城集團合資成立的公司,長城集團持股20%,IBM擁有80%的股份,主要為IBM在中國最重要的筆記型電腦以及PC、IA伺服器生產基地。
當時,IBM、IIPC和聯想均否認此事。不過,IIPC內部員工透露,此次收購之流?,一是雙方對於收購價格的意見不一;二是富士康(台灣鴻海在中國的企業名稱)攪局,在聯想與IBM談判的同時,IBM還在與富士康談判,富士康出價比聯想高,聯想只能無奈出局。
近日,有IIPC內部員工透露,富士康與IBM在收購價格產生分歧,富士康退出談判。IBM重拾舊愛,與聯想重新走上談判桌,據稱,雙方已經進入細節談判階段。
業內人士分析,IIPC之所以最終花落聯想,是因為聯想有能力接盤,而IBM又急於出售其PC業務。富士康作為代工企業,接盤IBM PC業務等同于重新打造一個品牌,成本太大。而聯想正愁國際化沒有出路,握手IBM,滿足了IBM通過IIPC搭售PC業務的需求。
PC一直是聯想集團的支撐業務,但現在這個主業正陷於圍城之中。今年初,聯想財報公佈之後,迫於業績壓力宣稱重回PC主業。為了要使「中國PC之王」的桂冠不旁落他人,但是現在看來也相當艱難。楊元慶之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隨著中國各國際大公司對這塊市場變得日益重視,聯想與戴爾、惠普、富士通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聯想要保持現有的優勢,守住中國本土第一PC廠商的位置都相當困難。
聯想單一的市場格局成為與國際巨頭競爭的跳板,他希望在中國市場之外多一些市場空間,多一些收入來源,以避免在中國本土市場總是處被動的局面。
**IBM遲早出脫PC部門
**
聯想去年耗資數千萬元,進行全球品牌更換(由「Legend」換為「Lenovo」),這被看成聯想國際化衝動的開始。楊元慶當時也曾宣稱,聯想已經到了實施國際化的階段。但一年快過去了,對於國際市場少有動作。聯想相關部門負責人的解釋是,聯想希望先耕耘好國內市場。 事實的確如此。聯想2005年仍然將主力放在中國市場,今年最大的活動是推出人民幣2999元的低價電腦,希望以此進入一個既沒有戴爾、也沒有惠普的市場空間。
但聯想從來沒有放棄國際化的努力,與IBM的談判就是聯想國際化實施一年最實質性的動作。IBM的PC業務在北美、歐洲市場名列前三,是戴爾、惠普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聯想在歐美市場借助IBM現有的通路與製造能力,可迅速加入國際市場競爭行列。
PC對於IBM來說被稱之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IBM年營收800多億美元,來自IBM內部的資料顯示,軟體與服務的營收已經超過400億美元,在硬體收入中,大部分收入來自IBM高級電腦與NB,PC業務所占的部分較少,並且成為利潤率最低最低的業務,因此業界認為IBM將出其PC是遲早的事。
**站在轉型的路口
**
德意志銀行分析師林方毅認為,目前的聯想正處在一個性命攸關的十字路口,而成敗關鍵則在於,調整之後公司PC主業接下來的市場表現,以及手機業務何時可以有所好轉。
但是聯想和IBM的此次談判能否順利進行,關鍵在於雙方對於收購價格是否認同。據知情人士透露,雙方還在討價還價的階段。但是,再理想的收購價格,IBM所有的PC業務對於聯想來說,都是一個天文數字,不論論是通過股權收購還是通過現金收購,對於聯想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
市場預估,這次收購價格不會低於15億元,這對於聯想,儘管困難,但還不至於不可能,根據2003年度財報顯示,聯想手頭擁有港幣26.5億元的現金,足以成為進行收購IIPC的基礎。
聯想內部人士透露,聯想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收購之後的相關事宜,將于明年公佈重組的領導團隊,以適應新的國際化戰略。在新的管理層中,將由楊元慶將出任聯想集團全球CEO,而由劉軍出任聯想集團中國區CEO。國內業務是聯想集團目前最重要的業務支撐,在可預計的一段時間內,聯想的大部分營收均會來自於聯想中國。
聯想PC事業部一員工告訴記者,聯想早就有了這樣的想法,但欠缺的是實力。收購了IBMPC業務,再加上聯想在中國市場的運作手法,實力再也不是問題。這位員工已經開始夢想:如果聯想在歐洲、在美國推出2999元的電腦,老外不目瞪口呆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