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的到來,讓無人載具的感官世界具備了同步的能力,不論是陸、海、空任何一種場域載具,最重要的「眼睛」-即為攝影鏡頭、雷達、光達等感知設備,擔負起千里之外的感官先鋒。不僅可感知現場的物體及環境影像,進行擷取與辦識,並轉化為數據,透過高速傳輸、進行即時的邊緣運算與持續的認知學習。自此,無人載具非但可以操控,更能夠「看見、思考並即時回應」,幫助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中,使命必達地完成任務。
環境感知能力對於無人載具之重要性不容小覷,人稱「無人車的中樞神經」。行車環境感知深度融合技術,對於大雨、逆光、低照度、複雜陰影、 人車混流等條件下,須保有高度適應性的能力,藉以釐清行車環境所面臨之不確定性及複雜之事件問題,讓自動駕駛控制決策單元能夠獲得即時且正確的資訊,並協助進行控制規劃,讓無人車將能更有效安全的行駛在道路上。
本次TechDay將針對無人載具議題進行多面向討論,從GPU運算、自動駕駛感知系統、無人車的深度融合技術,遠端操控以及影音傳輸技術等,完整建構出無人載具在ICT基礎的知識地圖。由工研院資通所發展的「S3感知次系統」( Surrounding Sensing Subsystem),整合攝影機、光達、雷達、衛星定位、慣性導航、V2X等感測與通訊元件,具備深度學習影像辨視、三維光達感測、多重感知融合、即時事件推理、即時建圖與定位、感知次系統驗證等關鍵核心技術。該系統已搭載於工研院自動駕駛車「ITRI ADV」,是為國內首部「自動駕駛中型巴士」,將可提供都市半封閉與開發式固定路線自動接駁能量,並作為國內產業發展自動駕駛技術之實車驗證平台。
另外,Google 無人機專案也從實驗室「出師」,正式邁入商業化。在今年度行政院已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讓無人載具進行科技、服務及營運模式的創新實驗時,可在特定範圍及條件下,透過法律暫時排除相關監理規範的適用。相信在政府及公私協力的合作下,無人載具在台灣的進展會相當順利,也因其遠端控制能力與影音傳輸技術的長足進步,無人載具可進行更多領域如農業、物流、遠端執勤、災救工作等應用,千里之外的工作任務也都能夠有效達成。
想知道更多嗎?來到TechDay參加論壇吧!
「2018 ITRI ICT TechDay」熱烈報名中!千萬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