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智慧音箱是科技公司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一點都不為過,因為這也是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結合的最好實例。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研究報告指出,2018年第2季全球智慧音箱出貨量第一品牌為亞馬遜Echo,達480萬台,奪下41%的市占率,其中又以低價的Echo Dot最為暢銷——它採用的正是聯發科的晶片,也是開啟聯發科在智慧音箱康莊大道的關鍵。
「我們在智慧音箱市場的市占率目前約為65%。」聯發科智慧裝置事業群總經理游人傑說道,連全球市占排名前五的阿里巴巴也是聯發科的客戶。台灣IC設計廠搶下智慧音箱半邊天,游人傑坦承,聯發科切入AI及IoT領域的時間比別人「早了一點」。
在游人傑看來,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能夠加速物聯網成長,而聯發科早在2010年就開始投身至物聯網產業,游人傑還索性給AIoT取了一個中文名字——智聯網。
「以理論上來說,AIoT的順序應該是IoT+AI」,他認為AI發展最重要的關鍵是數據資料(Data),先有IoT產生Data,AI才得以實行;再者,AI需要運算大量的數據資料來訓練,計算能力(Computing Power)得要夠強;最後,訓練完得要演算,新的AI演算架構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讓穩定性更高、錯誤率更低,這三個因素,造成了現在第三次的人工智慧革命。
聯發科從2014年開始積極投入AI,游人傑遲疑了一下才敢給出肯定句——這時間在業界「算早」。
而經過4年打磨,聯發科已經得出未來AI勢必為「訓練在雲端,演算在終端」的趨勢,在軟硬體整合上已研發出獨有的「秘密武器」。
在今年1月於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上,聯發科推出了整合軟硬體的AI「大平台」NeuroPilot,形成了「AI生態系」。平台的組成主要有三種角色:背後技術支援AI合作廠商,如曠世、商湯;雲端網路業者,如Google、亞馬遜、微軟、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聯發科的客戶可以直接在平台上開發演算法,除了可支援各種不同的數據架構(Data Structure),還直接相容各種不同網路公司的生態系統。今年2月,已藉此成功研發出搭上AI的處理器P60,要用最小的Power處理高效能運算。
「平台讓AI在終端能很容易的開發自己的演算法,再藉由網路公司的雲端來學習,之後再把學習完的結果傳回終端,真正實現邊緣智慧(Edge Intelligence)。」
產品線布局:手機、家電、車用電子
在聯發科的產品布局中,主要把AI導入三大領域:智慧手機、智慧家庭和車用電子。談到哪一領域最具發展潛力?游人傑表示「三塊市場都很大」,但若以成長性來說,車用電子是目前半導體成長最快速的領域,而智慧手機仍是最大的一個。
面對智慧音箱市場競爭加劇,作為市場領導者之一的聯發科下一步有何打算?游人傑笑答:「當然希望市占再增長。」但最重要的目標是要讓「語音」成為最自然的人機操作介面。
除了語音助理和現有裝置結合外,未來會發展語音助理帶動螢幕、攝影機或是模組,發散到各種不同的裝置中如汽車的應用,比如開車時雙手騰不出來,語音就是操作一切最好的選擇。
產業發展AI,可借鏡當年PC模式
「AI要產業化,產業也要AI化」,還沒等記者發問,游人傑已經準備好一套完整的看法,暢談台灣面對AIoT浪潮的現狀。他認為AI應用會走向兩種方式:雲端和終端,台灣的機會則是在後者。「台灣產業鏈有完整的IP(矽智財),這些基礎讓我們在乘載AI的硬體裝置上,能快速達到在世界具有競爭力的市場地位。」
但這樣並不夠,游人傑也直言,台灣在「AI人才」上相當缺乏,「若以學界方面來看,台灣AI專家、教授的比例,連亞洲前10名都排不上。」此外,在演算法開發人才上也不足,因此聯發科也贊助3千萬元給人工智慧學校,成為台灣培養AI人才的基金。
再者仍需回歸到Data。游人傑表示,台灣有很多中小企業,各個公司都有Data,但都不夠龐大,並且各自散落在公司裡。「夠多Data做訓練,AI的智慧才會越來越高。」他強調,這也是相當需要被整合的一點。
「若要讓一個產業成功,可以借鏡過去PC產業在台灣的發展,成功是來自產官學界非常密切的合作。」政府政策支持,讓PC業形成產業聚落,帶動高效率的水平分工,學界也培養了很多PC人才,這套模式,或許是讓台灣的AI競爭力可以迎頭趕上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