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傍晚,巴西里約國家博物館因不明原因起火,在室內自動灑水設備與消防栓失去功能的情況下,雖然消防隊與一批科學家竭力救火並搶救館藏文物,最後全數館藏仍付之一炬,將近90%的重要文物被燒毀。
這場大火燒出了巴西民眾的憤怒。在巴西政府長期忽略下,科學家的研究預算逐年大幅刪減,一年的預算折合新台幣只有385萬元,連清潔工人的預算經費都超過這個金額,更遠遠不如行政機構與奧運會的豪華規模,也因此館舍無法維修,展覽廳關閉必須等待預算才能重新開放。
上百位學生與博物館員工在火場外聚集,抗議政府的失職,憤怒、激動到警方出動催淚瓦斯和鎮暴警察鎮壓。科學家發文表示,國家刻意刪減科學研究的各項經費待遇,更遑論現任黎巴嫩籍總統Michel Temer接替政權時,一度將文化部與科技相關機構作為裁撤的優先標的,公開表示這些部會預算編列浮濫,拿他們開刀以表現前任政權的「貪腐」。
傷痛與憤怒的巴西民眾除了走上街頭抗議之外,還發起「上傳照片」與「影音視頻保存國家博物館集體記憶」的運動。一群里約熱內盧州聯邦大學(UNIRIO)學生向全球徵求在博物館內拍攝的照片與影音檔案,目前他們已經蒐集了上千份檔案,未來希望能夠製作「虛擬博物館或記憶空間」;維基媒體基金會則呼籲,讓人們提供他們的照片,上傳「維基媒體公共財」計畫,透過照片與數位科技,保存集體記憶。
災難本來就提供了一個無分你我、救難療傷的臨時性舞台,而文化與博物館界的災難,也是沒有國界的文化機構與文化人互助、合作的時刻。
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領導人下達「滅佛令」,毀壞巴米揚(Bamiyan)大佛。藉由國家與戰爭的對立衝突,是我記憶中最早讓人意識到文化是如何跨越國家與意識形態,而且是屬於全人類的共同遺產。在台灣,這種對立往往表現成考古遺址與經濟發展的衝突課題,拒絕去面對這塊島嶼,不再只是現存的那些政治分類族群,還可能乘載了數萬年前先民、甚至史前人類的種種活動痕跡。

敘利亞古城帕米拉(Palmyra)在戰爭砲火下被夷為平地,但重要的歷史古蹟透過網路的全球文化遺產社群互助合作,藉由數位考古學、3D掃描與影像建模等技術,結合網路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維基百科參與者,一同推動「新帕米拉計畫」(#NEWPALMYRA),從歷史廢墟中重建人類共同的文明與未來。在戰火肆虐下,這個計畫讓人們將目光朝向未來,為了未來的城市而攜手合作。
2011年日本東北地震造成海嘯襲擊,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災持續對周圍環境與全球、在地社會帶來巨大痛苦。在災難中,文化與科技研究者運用「鏈結開放資料」(LOD)推動「LODAC Museum」,將文化機構的文物資料共享,幫助受損機構清點、整理文物、共享情報、交流工作。
近期繼關西地區的颱風水患後,日本北海道地震再起,土石流與土壤液化讓北海道區域更加受苦。文化機構是否再次面臨文物與檔案的損害?數位科技可以怎麼介入?在空間文化記憶彼此相連的這些脈絡上,一方面更意識到這個開闊無垠的無國界文化領域;另一方面,「與文化工作者站在一起」是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並深刻反思的題目。
以3D建築模型為例,文化部剛對外公布的「台灣數位模型庫」除了自家的歷史記憶外,有沒有機會引導台灣的文創產業透過數位之手,觸及其他時空、地點與族群的集體記憶?當北韓題材的諜報片選擇台灣建築空間場景來鋪陳東方異時空的故事,我們的數位建築模型能否提供更細緻的系譜分析,銜接到冷戰、亞洲或其他風格的敘事文體,供影視產業後製的想像需求?
人們的文化記憶,對自己從哪來、將往哪里去的問題來說無比重要,一但想通這些相互銜接的關鍵環節,我們就會了解為何要建立與流通這些數位模型素材。掃描台灣原住民的文物,銜接到南島語族範圍遠至毛利人的文化傳統;就像捕捉松山機場當時的面貌,除了可以讓電影《被出賣的台灣》有更好的場景外,還可以讓印度獨立運動領袖隕落的故事,有更細緻的視覺線索。
文化科技是拯救實體政府忽略與缺憾的、跨越國界與時空疆界的救命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