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人有錢途,文科生好薪酸?科技龍頭沒說的事:Facebook前身是藝術網站、沒有書法課就沒有iPhone!
理科人有錢途,文科生好薪酸?科技龍頭沒說的事:Facebook前身是藝術網站、沒有書法課就沒有iPhone!

本文摘自《書呆與阿宅》,寶鼎出版

我第一次聽到「文科人」(Fuzzy)與「理科人」(Techie)這兩個詞,是我在史丹佛大學求學的時候。大家暱稱那些主修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的學生為文科人,主修工程或電腦科學的學生則是理科人。反觀史丹佛大學自許為技術創新領導中樞的傳統,把人文科系的學生稱為文科人是顯得有點輕佻,然而這未曾動搖學生選填人文課程的意願,主要就是因為這間大學鼓勵通才教育,教授們堅信廣泛接觸各種學科,必能為將來的成就鋪路。

比爾·蓋茲曾呼籲「刪減人文教育補助金」

我在史丹佛大學所受的教育讓我體悟到,跟那些校園裡處處可見的理科人所學到的技能比起來,步入社會的我擁有的是一種對當今科技經濟來說同等重要的互補性能力,絕非可有可無。我那一屆的畢業典禮演講人是賈伯斯(Steve Jobs),他在演說中提到一句很出名的話:「保持渴求,愚傻向前。」(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賈伯斯也提及人文與社會科學是創造卓越產品的要素,還說了「光靠科技是不夠的——唯有科技與人文結合並融入人性,才能結出讓心靈高歌的美妙果實」這些話。

媒體的大量報導再加上近來一些書籍紛紛提出警示,認為科技創新大行其道,促成自動化領域出現諸如自動駕駛汽車和居家智慧機器人之類的重大突破,進而威脅到人類的就業機會。我們如今正處於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克菲(Andrew McAfee)所謂的「第二次機器時代」初期,他們兩位在2014年的同名重量級著作當中提到這個概念。根據他們的說法,在這個新崛起的時代,能確保人類找到高薪工作的就業能力,當屬STEM領域的教育所訓練的技巧—STEM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的總稱。取得人文學科的文憑,被形容為未來勞工絕對負擔不起,同時也不切實際的浪費之舉。

看看小說讀讀詩,重溫古代哲學家你來我往的論辯,或者是鑽研法國革命史或某個遠方小島的社會文化,這些聽起來實在不大可能讓你在當今偏科技取向的經濟環境中覓得待遇不錯的工作,未來想必更不可能,他們的論點不外乎如此。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全美州長協會(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的一場演講引起了騷動,他說州政府應該刪減對人文教育的補助金,把經費集中投入STEM領域的高等教育,因為該領域所傳授的技能才有辦法幫學生在將來找到高待遇工作。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億萬大富豪的維諾德.柯斯拉(Vinod Khosla),是當今首屈一指的創投資本家,專門投資科技新創公司,他更是直言:「人文學科現在教的東西,跟未來沒有多大關係。」打造搜尋引擎Netscape 的軟體先驅、同時也是矽谷創投資本家的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則語帶嘲諷地說,比起科學和技術這些「硬技能」,那些在大學學習人文「軟技能」的學生,「最後大概只能去賣鞋」。

人文教育的軟技能:批判、思考、邏輯

雖說主修電腦科學未必是置身第二次機器時代的必要條件,但人文領域的畢業生究竟具備哪些特殊技能,可貢獻於此嶄新的世界呢?

人文、理工的論戰中還有一個疏漏之處,就是未能體察良好的人文教育其實可以傳授學生許多技能,這些技能不但有益於商業界,還能成為下一波突破性科技產品服務的創新樞紐。當然,也有不少人站出來大聲疾呼培養基本的思考與溝通能力非常重要,譬如批判性思考、邏輯論證和良好溝通技巧等等。法芮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在其2015 年的著作《捍衛人文教育》(In Defense of a Liberal Education)中特別強調「創意、問題解決、決策、提出有力論證和管理」等能力都是人文學科所傳授的,他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明。然而,人文教育培養一般思考技巧的這番論述,卻又讓大家忽略了人文學科主修生之所以握有特別有利的條件,在現今和未來的創新之路上扮演領導角色的最重要因素。

人文社會科學其實是一個專門研究人性和群體及社會特性的學問,這是人文教育中一個始終遭到莫名忽視的面向。攻讀人文學科學位的學生,往往對研究人之所以為人的奧秘很有興趣,這包括了人類的行為和行為背後的原因等等。他們積極探索家庭以及學校和司法系統這類的公立機構是如何運作,又如何能運作得更良好,還有政府與經濟如何運作,或如何因運作不良而被拖累這種常見情形,也是他們的研究目標。學生從特定科目學習到大量知識,然後把這些知識應用到當今各種有待解決的各種重大議題上,並利用各種途徑進行分析和解決。

新時代最大有可為的創新契機,就是在各種層面上應用日新月異的科技力量,包括探索更理想的途徑來解決人類的問題,譬如社會功能不良和政治腐敗;尋覓改良兒童教育的方法;協助人們改掉不良行為,用更健康、更快樂的方式生活;改善職場環境;找出更有效的方法打擊貧窮;改良醫療保險制度,讓更多人負擔得起;促使政府更有擔當,扛起解決地方性議題到全球性事務的責任;以最適切的做法把聰明的智慧型機器導入職場,讓我們能夠做更多人類本身最擅長的事情,其餘工作就放手給機器去完成。員工若是受過扎實的人文教育訓練,就等於具備了朝上述目標邁進的穩固根基。

Facebook的誕生概念,來自心理學應用

科技創新最迫切的需求之一,便是為產品和服務注入更多人味,讓產品服務更貼近人的需求及渴望。賈伯斯慧眼獨具,意識到這一點,他專心朝此方向發展,最後打造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

今後想要摘下成功果實的創業人士和公司,都必須以他馬首是瞻,在創造產品和服務時從各方面去思索,如何善用新技術讓產品和服務更人性化。具體來說,賈伯斯是利用了人文學科在設計上的洞見。Macintosh是世上第一台可以讓使用者選擇漂亮字型的電腦,會有此功能的出現,可以說源自於賈伯斯在奧勒岡州波特蘭里德學院上書法課時學會欣賞字體之美的關係。他在對史丹佛大學畢業生演講時,把字型形容為「一種科學捕捉不到,既美麗、富歷史感又妙不可言的藝術」。

其他還有很多人文學科都對科技界的創新貢獻良多,像心理學系就有助於打造出更契合人類情感與思考方式的產品。Facebook的爆紅就完全體現了專精「人性因素」如何能為新產品、程式和服務的設計帶來革新。大家都知道,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是寫程式快手,但由於不善社交,在人際關係上吃了不少苦頭。不過很少人注意到,他是菲利普艾斯特中學的文科生,這是一間採行「哈尼克斯圓桌」(Harkness tables)教學法的學校,課堂上以問答型討論為主,而不是老師台上講,學生台下聽。

之後祖克柏進入哈佛學院,又熱衷於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他甚至在藝術歷史這門課的期末考拿下高分,就因為他架設了網站,將200件藝術作品放在上面展示,讓同學可以針對作品重要性寫下評論,而該網站堪稱是眾人皆可參與的學習平台前身。跟姐姐蘭蒂(Randi Zuckerberg)一樣念心理學的祖克柏,他把人天生渴望與他人連結的心理學洞見,應用在Facebook的設計當中。祖克柏之所以能成為Facebook早期發展的開拓先鋒,當然是因為他寫程式的功力一流,不過Facebook的人性心理學部分,也多虧他的耕耘。

關鍵字: #Apple #Facebook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