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MIT教授的機器人公司也宣布倒閉、來台求售,Rethink Robotics為何失敗?
連MIT教授的機器人公司也宣布倒閉、來台求售,Rethink Robotics為何失敗?
2018.10.09 |

機器人產業正面臨一波洗牌,不論是家用或工業領域,退場潮開始出現,然而既有大廠仍持續奮起衝鋒,伺機瓜分這些撤退者市佔率。

Rethink Robotics這家波士頓公司2008年創立,以由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前任主任Rodney Brooks所成立,挾帶MIT光環,這家公司新創之初就鎖定開發低成本的協作型機器人,協作機器人有兩大特點,一是讓其他員工能跟機器在同一個環境工作,而不會受傷,二是能讓不會編程的員工也能簡單的設定操作,學習技能。

協作機器人需求大好,但新創卻面臨倒閉

然而才成立剛滿10年,Rethink Robotics於10月3日無預警宣布倒閉!這無益是對機器人產業投下震撼彈,台灣機器人開發業者指出,2個月前,這家美國公司就透過投資銀行對外宣布要出售,甚至也來台尋找買主,「但看過這家公司客戶名單後,最終沒有出手談。」台灣業者低調表示。

RR.png
機器人Baxter是第一代協作機器人,體積較大,第二代兩代機器人Sawyer已經體積變小但更靈活。
圖/ Rethink Robotics

外電指出,Rethink Robotics本來要賣股權給一位神秘買主,但臨時在最後一刻被取消,因為資金週轉失靈,推出的兩代機器人Baxter和Sawyer銷售也不如預期,導致走上倒閉一路。

台灣業者指出,Rethink Robotics其實是協作機器人的先行者,2008年推出協作機器人等於是開安全機器人製造之先河,但卻沒有得到商業成功,關鍵可能是因為,創辦人是一群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學術背景過於濃厚,理想性高但並無法滿足真正工業需求,最後沒有太多客戶採用。

業者直言,Rethink Robotics雖提供了許多車廠客戶認證資料,但缺乏真正的大量採用客戶做實證,加上產品規格精密度不夠,不符合工業需求,剛性也不足,機器手臂抓起重物移動時不僅速度過慢,到定點時的晃動問題也無法克服,導致這家協作機器人元老級企業由盛而衰。

然而,事實上Rethink Robotics這家機器人公司的硬體設計概念其實走得非常前端,包括機器人頭頂放置雙鏡頭,身上有觸控螢幕,然而軟體技術無法搭配,使得「機器視覺」無法展現威力,而對該公司號稱已經出貨2500支機器人,業界也抱持懷疑。

家用機器人也喊卡,智慧音箱威脅大

而另一家宣布失敗的,是機器人Kuri,該機器人先前接受預購,但最後宣布停止計畫,並將退還現金,市場認為,由於智慧音箱等商品陸續推出,削弱了這類家庭機器人的市場機會。

KURI.png
Mayfield Robotics宣佈停止Kuri家庭機器人計畫,顯示市場需求變化很大。
圖/ Mayfield Robotics

然而新的機器人仍不斷推出,位於歐洲的Universal Robots在2008年也推出第一台UR5機器人,今年9月,該公司已經宣布累積出貨量達2.5萬台協作型機器人,號稱在協作市場取得6成市佔率。

Universal Robots執行長JürgenvonHollen表示,去年公司營收成長72%,但今年預計要有50%以上的成長,為此必須拓展通路伙伴及生態系統,比方增加配件及解決方案內容。

台灣則有廣達集團旗下達明機器人(TM Robot)在2012年左右切入協作型機器人市場,並是具備機器視覺的領導業者,今年在產品整齊度拉高下,也宣布進軍北美及中國市場,目前客戶包括歐美、臺灣、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大廠,第4季目標單季獲利。

達明機器人TM系列與歐姆龍自動搬運移動機器人
達明機器人是廣達集團揮軍工業自動化的新創公司,成立才兩年多就已經年出貨挑戰2000支以上。
圖/ 達明機器人

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估計,2018~2020年全球工業自動化市場將年增15%,協作機器人需求會是工業革命4.0的重心之一,也是成長最快的類型,也因此越來越多大廠跨入協作機器人市場,也間接加快產業淘汰賽的啟動。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