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Path、子彈短信,第二名沒有意義
Google+、Path、子彈短信,第二名沒有意義

編按:本文來自公眾號keso怎麼看(kesoview),作者keso,長期關注社交軟體的發展,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他對Google+、Path黯然離場的解讀,也預言了子彈短信的結局。

10月18日,Path的所有服務正式關閉,當我在瀏覽器中輸入path.com,顯示服務器未回應,這個運營8年的產品至此終於畫上句號。

不久前,Google宣布將於明年8月徹底關閉個人版Google+服務。 當初Google+晚於Path半年發布,和Path一樣,也是瞄準Facebook的「錯誤」和「軟肋」,主張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的社交服務,卻也像Path一樣,在其生命的第八年徹底關閉服務,不免令人唏噓。

Path.jpg
上週(18日),Path正式關閉。
圖/ Path

不少人會提到基因問題,Google沒有社交基因,所以做不好社交產品。類似地,阿里巴巴沒有社交基因,所以做不好 來往 ;騰訊沒有電商基因,所以做不好 拍拍 ;百度也沒有電商基因,所以做不好 有啊

假設Google+的失敗真的是因為Google沒有社交基因,那麼Path的失敗又是因為什麼呢?

Path的創辦人戴夫·莫林(Dave Morin)可是Facebook的早期高階主管,也是Facebook平台和Facebook Connect的聯合創建者。莫林最初是祖克伯的開放社交理念的鐵桿支持者,後來他認為Facebook過於寬泛的「朋友」概念和互動模式存在bug,並打算用一個新的社交產品修補這個bug,這就是Path。

延伸閱讀:出道就攀上巔峰的Path,在自己的驕傲中死去了

2011年,我在知乎上參與了多個Path相關話題的討論。作為一個堅定的看衰Path的人,我認為Path並不是一個基於用戶需求的產品,而是一個基於某種觀念的自以為是的產品。

Path創辦人輝煌的履歷,和超豪華的創業團隊,讓投資人發瘋。Path產品還沒做出來,天使投資就已到位;產品發布最初兩個月,就成功募集了兩輪共計1,100萬美元的創業投資;這期間還收到了Google的1億美元收購報價。

最初Path的好友數量上限是50人,因為莫林認為,你可以有成千上百個朋友,但說到底,可以頻繁互動的密友不會超過50人。很多時候,你拍的照片不想分享給成千上百人,你只想分享給你的密友。在我看來,從一開始Path的用戶需求就是臆想出來的。

大多數時候,你拍了一張照片,可以給任何人看,你可以發到微博上,發到Instagram,也可以發到朋友圈。偶爾,你拍了一張和女友的親密照,確實不適合公開發布,這時候你和她分享照片的最好方式,是透過AirDrop直接傳給她,或者私訊給她,最不濟也是email給她,你真的會把這張照片分享給50位密友嗎?一張不適合公開發布的照片,卻可以在一個最多50人的密友圈裡分享,而這些密友可能包括父母、兒時玩伴、大學同學、紅顏知己、生意夥伴和同事,這樣的場景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莫林卻認為,這樣的需求可以支持Path成為一個Facebook真正的挑戰者。面對這麼宏大的未來,莫林當然看不上Google的1億美元。

後來,Path把好友數上限放寬到150人,不管莫林是否承認,在我看來就是一次自我否定。不過莫林仍然堅持Path的最初設計思想和產品定位,這最終導致它在幾乎所有的市場上都未能取得像樣的份額,最終憑藉幾乎是僅剩的東南亞市場,賣身給了正在覬覦國際市場的韓國Kakao。

不過Kakao也沒能為Path成功續命,2010年至2014年間,作為一個還算活躍的用戶,我曾在Path進行過521次發布。我備份了所有數據,但全部的地標和好友間的互動,全都隨著Path的關閉而灰飛煙滅。

很多設計師仍然會懷念Path在手機應用互動設計上的創新,僅此而已。

Google+也差不多,這是Google共同創辦人賴瑞·佩奇時隔10年重回CEO位置後,舉全公司之力發起的一場前所未有的重大戰役,意在撕開Facebook的鐵柵欄,將封鎖在Facebook中的信息重新納入Google搜索引擎的索引範圍,同時為Google的產品架構添加至關重要的社交層。不過Google打出的旗號卻是讓社交更私密,不同的好友應該被放進不同的「圈子」。

Google
Google+當時問世,打著跟Facebook不一樣的思考模式,將好友分群,但這個方式卻不是一般人會有的習慣與秩序。
圖/ shutterstock

Google想用互不干擾的一個個「圈子」,重建用戶的網路關係鏈。但每添加一個朋友,就要為他選擇一個圈子,有時候常常躊躇,到底應該加到朋友圈子,還是同事圈子,或是酒友圈子,因為很多時候界限實際上是模糊的。

就像大部分人的書架不會像圖書館那樣分類放置,井井有條,就算一開始是分類放置的,要不了多久就全亂套了。無序才是我們生活的常態,有序反倒是反人性的。

Google希望我們的好友列表是有序的,有組織的,這一方面是為了跟Facebook不同,另一方面大概也是Google作為信息整合者的慣性思維作祟。Google的工程師思維會認為,世界的本來面目確實是混亂的、無序的,但有序帶來價值。

一開始,Google+好像還長著一張註定成功的臉。

從0到2,000萬用戶,Facebook用了1,152天,Twitter用了1,035天,Google+只用了24天。 Google巨大的用戶規模和產品矩陣,讓它導入用戶相對容易,但讓用戶持續使用,就難了。用俞軍的用戶價值等式來表示:

用戶價值 = (新的體驗 - 舊的體驗) - 替換成本

Google+帶來的新的體驗,並不見得比Facebook的舊的體驗更好,可是替換成本卻極其高昂——我得費多大勁才能把我的Facebook好友一個一個加到Google+上呢?而且就算都加上了,我又怎麼能保證他們都像我一樣把Google+當作主力社交平台來用呢?原本在一個平台就可以保持聯繫的那些人,現在必須在兩個平台上跟他們保持聯繫,我不是吃飽撐著嗎?

儘管Google+初期的成長看起來相當驚人,但完全沒有影響Facebook的成長。而且在Google成長最好的頭兩年,在全球任何地區,跟Facebook相比,Google+的存在感都低到土裡面。

Google+.jpeg
Google Trends顯示的Google+和Facebook的趨勢對比。
圖/ 鈦媒體

Google+的失敗,跟Google有沒有社交基因毫無關係,而是因為Google+從來都沒有提供一個比Facebook更好的產品,同時社交網絡的轉換成本高到無法承受。失敗基本上是注定的,只是Google礙於創辦人的顏面,一直不肯承認。這次決定關閉個人版Google+,也是藉著隱私安全的由頭,把一個本來就不該出現的產品關閉了

同樣地,阿里巴巴把 來往 做砸,不是因為阿里巴巴沒有社交基因,而是因為它用它習慣的大促、拼命刷存在感、高調PR等手段,去推一個必須靠用戶主動拉動的東西,並且這個東西必須比微信做得更好、更細緻,才稍微有點機會。除了阿里巴巴自己,真有人曾經看好過 來往 嗎?

在社交戰場上,後來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沒有耐心的,他們渴望一招制敵,渴望後來居上,然而這從來都是妄想。

按說有社交基因的騰訊,不該把微博、微視做死才對,可事實是,微博、微視這種社會化媒體,騰訊從來都沒做好過。

我承認路徑依賴這回事,但從不相信網路產品的所謂基因決定論。

騰訊做不成電商,是因為騰訊從來都沒有過阿里巴巴那樣的重金培育電商市場的想法。在電子商務發展之初,阿里巴巴只花錢不賺錢,淘寶宣布三年不賺錢,三年期滿再加三年,之後你才摘得到這個市場的果實。

兩個月前,有人在問我一個關於子彈短信的問題:「今天下了一個體驗了一下,像WhatsApp的一個聊天應用,感覺用起來乾淨舒服,相比之下,覺得微信現在略臃腫,承載的東西太多了。請問您會覺得子彈短信是微信的威脅嗎?是微信的競爭者嗎?」

延伸閱讀:一顆飛向微信的子彈:上線七天融資6.7億,爆紅的「子彈短信」真能撼動微信?

我是這麼回答的:

沒有一個產品是因為做了另外一個產品的精簡版而成功的。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某個產品功能太多,過於臃腫,但恰恰是這些臃腫的功能,才是真正讓我們無法割捨的。

另一個產品的簡潔,讓人喜歡。但也只是喜歡而已,你不會真的長期使用它,更不會依賴它。如果這是一個社交和通信工具,你根本不會動員你的所有好友都來用它,你也知道,就算動員,也是徒勞的。

我沒用過子彈短信,也沒有興趣用。現在不是一個可以再做一個即時通信工具的時候了。

綜合社交產品,做第二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第一名幾乎滿足了所有用戶的所有需求,第二名沒漏可撿。

羅永浩說:「子彈短信在特定的需求領域裡轉換幾千萬甚至1億用戶是沒問題的,在通訊工具裡拿到10%-20%的份額,可以做成幾十億甚至上百億估值的公司。」他未免太樂觀了,Google+曾經比他更樂觀,也曾經比他看上去機會更好,結果是拖了8年才承認失敗。

羅永浩效應能讓子彈短信支撐8年嗎?

本文授權轉載自:鈦媒體

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