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最愛告誡新鮮人的鐵條:「3年不離職」應該遵守嗎?
人資最愛告誡新鮮人的鐵條:「3年不離職」應該遵守嗎?

本文摘自《在AI時代勝出》,先覺出版

事前訂好期限,這件事在行銷理論上也是正確的。有一個思考方式叫做沉沒成本,是指一旦投資之後無法回收的費用,這個沉沒成本也能用來制約人的決策。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也曾陷入沉沒成本的詛咒。

「沉沒成本詛咒」會擾亂人的判斷

25年前,我在工作地點日本IBM的研究所附近買了公寓。那是個走路20分鐘、通勤方便的好地點,但因為泡沫經濟的崩壞,在我買下公寓後價格就開始往下掉,終於跌到只剩下一半價錢。雖然我猶豫著要不要賣掉,但是賣掉的話就確定了我損失購買金額的一半。如果不賣掉、繼續持有,說不定有一天價格會再上漲。而且只要我一直住在這裡,就算價格下跌也不需要在意。

但是不久後,狀況有了改變。我的工作地點變成位於東京箱崎的日本IBM總公司,通勤時間單程就要兩小時。在擠滿人的車廂中長時間通勤在體力上也到達極限,公寓的價格雖然還在往下掉,我卻迫於形勢不得不賣掉了。最後,我以購買價格的三分之一脫手。如果在還有一半價值的時候賣掉,損失就不會那麼多,但在那個時間點我無法下定決心,所以讓損失持續擴大,這就是沉沒成本的弊害。

這個沉沒成本的詛咒也會發生在工作上,舉例來說,當你長年持續同樣工作,就算你隱約覺得這份工作好像不太適合自己,但可惜了這麼多年來培養出來的經驗,肯定有人無法轉身去找下一份工作吧!

如果同一份工作做了10年以上,覺得事到如今也無法換工作了,其實也不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只有自己知道的事情增加了、周圍的人也會找你幫忙,如果你不在了,一定會有人感到困擾。這樣的人才,上司肯定不會想放手。然而再這樣繼續同樣的工作15年、20年,要轉換跑道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這就是沉沒成本。

利用「實質選擇權」讓損失停在最低限度

為了迴避這樣的風險,我認為可以用實質選擇權理論來思考,這借用了金融工學(Computational finance)的「期權」(Option)概念。

股票的價格有升有降,屬於「高風險、高回報」的典型,而能使這個風險下降的,就是「期權」。

以「現在100萬日圓的股票半年後理應增值,但價值下降的話就不好了」這樣的狀態為例,證券公司出10萬日圓買下半年後可用100萬日圓購買的權利。若跟預料的一樣,半年後增值到150萬日圓,行使權利後,只需扣掉手續費10萬日圓,增值的50萬日圓中有40萬日圓是獲利。

相反的,如果不如預期,股票價值掉到只剩一半,也就是50萬日圓,只要放棄「半年後以100萬日圓購買的權利」即可,損失會停在手續費10萬日圓。換句話說,事前設定最大損失狀況的交易,就是期權的思考方式。

而「實質選擇權理論」,則是將這樣的思考方式運用到商業上,事前設定最大損失狀態後挑戰風險。就算真的失敗了,也只會停在事前想像的最大損失狀態。但成功的話就可以放鞭炮了,如果能像這樣事先確立損失,就能逃離沉沒成本的詛咒。

以某公司前進海外市場的例子來思考看看,要在其他國家成立正式的新事業,基本費用如工廠建設總共花上十億日圓,成功的話營業額可達一百億日圓,失敗的話就是零日圓。 期權又稱為選擇權,有時也可看做期貨和選擇權的合稱。選擇權是一種通常可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根據某項資產(如股權、股票指數或期貨)在未來某一時間段的價格,確定期權交易中買家的權利和賣家的義務。

就這個例子來說,突然花費10億日圓風險很高,所以尋求與當地的公司合作,以最小規模(假設1億日圓)開始嘗試。如果營業額成長,有成功的可能性,再慢慢追加投資。在這個狀況下,就算商品完全賣不出去打算撤退,損失也會停留在一億日圓。 這個思考方式也可運用在個人身上,以我來說就是決定了「期限為三年」。如果做了三年後還是不行,再來思考其他方案就好。也就是說最糟糕的狀況是我浪費了三年,但是實際上,做一份新工作三年,肯定也會學到東西,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值得挑戰的。

幸運不是偶然,抓住才能成就必然

《日本經濟新聞》有個連載專欄叫做「我的履歷表」,內容是由各個業界的成功人士寫下,而且以創業者為多。有個大學老師分析了「我的履歷表」專欄,調查那些偶然發生的事件如何連結到創業者在職涯上的成功,並將結果,也就是這些偶發的危機或機會如何形成轉機一事寫成論文。

乍看之下,這些人是因為運氣好才成功的。但是幸運其實不只降臨在他們身上,實際上,幸運是如雨滴般平等的降落在所有人身上。獲得成功的他們,因為將掉落下來的幸運雨滴確實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會被認為「那人運氣很好」。 想要看到幸運雨滴是有方法的,具體來說就是「行動」。

行動的話就會出現結果,雖然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是只要行動次數增加的話,意想不到、偶然與幸運相逢的機會也會增加,又因為留下經驗,所以成功機率就更高了。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就要增加挑戰的次數。而且不要光是迴避風險,而應該好好管理風險,使風險下降。風險下降的話,不只挑戰次數能增加,創造出強項的機會也將增加。

舉例來說,一個22歲的新進員工期望自己40歲時成為能獨當一面的人,他有18年的時間。這18年要盡可能地多行動,好透過經驗,增加成功機率。

但是,不要隨意的停止行動。如果知道能創造出強項,就要繼續下去。如果不行的話就承認失敗,然後挑戰新工作。上班族就是能夠在失敗後再重來,生活也有保障。不要害怕、不停的挑戰,如果上手之後就真切的執行。

停損的界線要如何設定每個人都不一樣,以我來說就是三年。如同日本諺語「再冷的石頭坐上三年也會暖」,所以我認為要檢討也需要三年時間,不過這點自然也會隨著每個人的性格和周遭的狀況而有所改變。

在風險管理的一環上,思考如何調整人事也很重要。頻繁的向上司或人資傳達自己的期望,或是利用定期的人事異動規則也是好方法。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