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西班牙小島的品牌傳奇
來自西班牙小島的品牌傳奇
2004.09.01 | 科技

如果Camper要拍一部品牌發展史的電影,國際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應該會第一個跳出來自願執導;超級巨星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伍迪艾倫(Woody Allen)、鄔瑪舒曼(Uma Thurman)……加上時尚大師亞曼尼(Giorgio Armani),大概也都會點頭助陣,因為這些大明星個個都愛穿Camper鞋,非常樂意幫Camper代言。
雖然好萊塢與時尚界人士對Camper大力推崇,現年54歲的Camper創辦人弗朗薩(Lorenzo Fluxa)從不認為Camper是時尚業的一環。「我們一點也不喜歡時尚圈,我們不想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他泰若自然地說,若有人認為Camper是一個時尚品牌,他總覺得不太舒服。

**Camper賣的不只是穿在腳上的鞋,還有它的品牌態度

**
弗朗薩並不是故作清高,這個來自地中海西班牙馬約卡島的品牌,繼承了地中海豐富的歷史文化與獨特性格,Camper 希望大家認為他是一個「文化品牌」,而非僅是一家「企業」。隨著品牌營銷的成長,弗朗薩更加確信Camper需要定位與文化意念,才能穩紮穩打。
難題是,賣一個「商品」與賣一個「文化商品」的差異為何?沒有大資本、沒有大財團撐腰的Camper該怎麼做?三年前,弗朗薩請來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研究商業管理的薩伯漢克(Shubhanker Ray)為之解答,薩伯漢克給Camper的答案是,想要做文化品牌,必須先與人們的生活產生關連。
「讓人們知道你在做生意,很重要;讓人們知道你的品牌不僅代表做生意賺錢,更重要!」薩伯漢克指出,就如服飾品牌班尼頓(Benetton)及球鞋品牌耐吉(Nike),都已經跨越商品的界限,賣給消費者的除了商品,還有品牌精神與情緒的互動。
於是,Camper更加確定自己的定位:歷史、自然與文化。在Camper的官方網站上,有款以世界少數族群的代表色為主的設計活動,其中有句動人心弦的標語,將Camper的精神一語道盡:「If you mix the colors of the four human races, you get the color of the earth.(將世上四種族群的顏色加以混合,你就會得到世界的顏色。)」

**看不到商品的平面廣告,
賣的是地中海生活風格

**
另外,在Camper持續推出的「Walk, don't run.(走路,不要奔跑)」與「Walking society(行走的社會)」一連串廣告中,消費者看不到Camper的主要商品,取而代之的是掛在牆上的草帽、大幅的地中海人文風景海報,或是斯文有禮的餐廳服務員向你微笑,歡迎你到地中海一遊。
「我們的海報主要不是在介紹商品,而是傳達我們的生活概念,」Camper表示。就如Camper拱型的商標一樣,Camper要做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橋樑,只要你有心放慢腳步,萬事萬物垂手可得。

**若你不喜歡西班牙農夫穿的鞋,請千萬不要買Camper

**
Camper簡單的堅持運用在鞋款設計上,也顯得天真無邪。設計總監費瑞(Guillermo Ferrer)曾有魄力地說,如果有人想告訴設計師,下一步該設計怎樣的鞋,他們的答案會是「謝謝你,但我們只生產馬約卡島(Majorca)風格的鞋,如果大眾不喜歡,我們會接受消費者的決定,然後關廠、回家。」
Camper對馬約卡島風格的堅持可不是開玩笑。幾十年前,馬約卡島農夫以廢棄的帳篷布、再生橡膠做成鞋子,經年累月在田裡工作行走,就是Camper的起源。祖傳製鞋業第四代的弗朗薩與友人認為這種鞋款將是大好商機,於是說服家人,由小型實驗工廠做起。當時,製鞋業大多以出席正式場合鞋款為主,一開始,零售店還不知道該怎麼賣這些休閒鞋呢!所幸後來牛仔褲與休閒服裝風潮慢慢流行起來,Camper的鞋款與訴求才漸被接受。

**除了買馬約卡島的鞋,
現在還流行去馬約卡島旅行

**
然而,Camper超乎預期的成功,也為馬約卡島帶來挑戰。馬約卡島現在約有60萬長住居民,每年卻有超過900萬人次觀光客來到此,只為一睹Camper發源地的風采。高檔時裝店與連鎖商店紛紛進駐馬約卡島,這個純樸的小島眼看著必須面臨全球商業化的交融與挑戰。
自翊為文化品牌的Camper,絕對不可能坐視這一切繼續惡化。Camper購買了島上許多古老房產,做為員工的設計室及活動室,以求能完整保護並管理。弗朗薩說,「這表達我們對鄉村生活的熱愛,要讓Camper與他的根源相依相存。」
目前Camper在全世界31個國家,共有超過3500個銷售點,與許多跨國企業一樣,正在逐步穩健地擴張。Camper的豐富文化內涵,將歷久彌新地支持著這個小而美的文化品牌。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亮點一:回溯城市源頭起點,航海語彙彷若時光倒流

「圓未來之行」共分為室內三大展區與一戶外展區,以「與城市一同成長」做為策展主軸,梳理出:「源─緣─圓─合」x時光「過去─現在─未來」串接時代軸線,將彰化的「交通、建設與生活」呈現於展區中。「源」記憶之源展區入口處,是彰化航運貿易的起點,設計語彙透過水波、帆船、引領觀展者漫步前進,從最微觀的早期建材文物看到城市發展的歷史,如: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的多樣建築元素與素材,包含:戎克船、壓艙石、福州杉、枕木、酒甕,回望彰化的源頭,憶起移居而來的風光繁榮。

亮點二:光雕沙盤演譯交通建設願景,點亮未來發展藍圖

「緣」的轉譯之間,以「連結」為核心主題。居民與城市透過交通路網緊密相繫,象徵彰化從人與地的互動中,編織出發展的脈動。〈脈動彰化〉展項以光雕技術投影於立體沙盤模型上,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隨著各交通樞紐依序點亮,縣域交通網絡的節奏逐步展開,城市與鄉鎮間的連結脈絡清晰浮現,展現彰化邁向均衡發展、共榮未來的宏觀藍圖。

1014_2.jpg
〈脈動彰化〉以光雕技術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三:模型x互動表述社群共融,實踐宜居生活的想像

以等比縮小建築模型結合互動展示,呈現伸港基地新時代青年住宅與社會住宅的「租售共融」模式,觀展者可透過互動深入瞭解青宅社宅共居的設計意圖與社會影響,感受彰化如何回應居住正義與社會福祉的生活需求,看見宜居城市的生活模樣。

1014_3.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基地「青宅+社宅共居」的創新政策。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四:鹿江綠建築校園AR互動,亮相生態x教育x文化的交織成果

教育是宜居生活的一大環節。「鹿江綠建築校園」透過立體模型結合互動呈現:未來綠學園─教育x永續x建築示範,將綠建築結合AR增強影像互動,觀展者用手機對準模型,即可看到校園的環境永續設計特點,讓綠建築不僅是獲獎的優秀成果,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教育實踐。

1014_4.jpg
本次作為【圓未來之行】展區的鹿江國際中小學,即是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的綠建築場域,民眾可透過掃描模型上的標示點探索其中的永續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五:你看不見的城市隱形治理設計,一地多用校園複合蓄洪池

展區中,將「全國首創校園複合蓄洪場─地下停車場兼蓄洪池」,透過立體模型結合電控薄膜,呈現蓄洪場域與生活場域的結合。看資源如何整合應用,超越既定印象,創造一地多用,融合教育、社區、防洪機能的複合設計新模範,表達城市韌性設計的新可能。

1014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一站式長照大樓,民眾走至定位即可揭露對應設施的照護服務。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六:回應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窺見一站式長照大樓、共融公園等

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城市是如何回應的呢?展區中也將呈現城市「全齡共享」的生活設計典範,讓不同的年齡層,都能被承接、照護與支持,展出:因應共融需求而設計的一站式長照大樓,內含不老健身房、托嬰與育兒親子館、長照創新等多項措施,只要踩在地上互動點位,便會亮起相應服務的大樓樓層,完整了解一站式長照大樓的服務項目。此外,也設計了「反應力x不老健身房」、「全民運動」等互動感應投影遊戲,以及未來「共融式遊戲場」投票選擇,表達未來城市規劃意向,提供參與城市共融的連結與共造,傳遞永續、人本兼容並蓄的溫柔回應。

亮點七:探索時間如何轉譯新生?走進老屋再造活化空間

展區概念中,回應300年的城市建設新舊共生,「時光新生所」打造出「老屋點燈造型故事屋」,精選五組代表案例,從老屋前身到改造過程,以及此刻的成果,看見老屋與社區、青年與夢想、創業與創新,透過建築再造表達當代生活的新生命與城市活力。

1014_6.jpg
〈時光新生所〉以翻牌形式呈現老屋整修前後的使用對比。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八:情境式體驗未來車廂,城市藍圖引導對未來的渴望期盼

當過去、現在被梳理完整後。未來會是什麼呢?「未來城市展區」則以縫合、綻放、圓滿、快捷幸福未來為題,透過「情境式劇場」,讓觀展者置身未來車廂中。搭乘未來號看著窗外,播放著目前規劃的未來藍圖,當旅程來到終點,未來就是始於現在的行動。邀請你共同參與種種希望與可能性。

1014_7.jpg
【圓未來之行】展區內的未來車廂,在車廂兩側呈現城市未來規劃遠景,帶給每位觀展者沉浸式體驗快捷幸福未來。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九:建築AI互動選擇,未來共創基地展區實驗計畫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未來城市的藍圖,必須由民眾共同描繪,唯有大家的想法與創意,才能讓城市更貼近生活、貼近人心。」因此,「未來城市共創基地」設計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
以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影響城市發展指數,並由 AI 生成建築於畫面上,最終於大顯示螢幕上看到共創未來城市的樣貌。
透過互動體驗,民眾得以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展項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基地。

1014_8.jpg
〈未來城市共創基地〉可透過平板互動生成多種建築,邀請民眾一同建設未來的理想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十:戶外串聯生態作品區,看行動如何實踐永續?

最終,來到更宏觀的探討彰化未來城市的環境,傳遞三大核心:未來想像、智慧永續循環、綠色療癒,將其展現於生態設計作品中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往事河光.未來亭〉、〈漂泊之所〉,分別呈現自然環境保護,由在地師生共創孕生作品、以太陽能系統呈現未來資源的自給自足,及將彰化歷史重要的戎克船體轉化休憩裝置。回扣彰化的起點主軸:生態環境與幸福宜居生活,完成一趟精彩的「圓未來之行」體驗。

1014_9.jpg
【圓未來之行】戶外展區中的展品:〈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呼籲大眾綠色環保、永續循環的重要性。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