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是懶得花時間去踏踏實實的下功夫而已。因為工作關係,最近跟兩個實習生交流非常多,發現兩人都有個同樣的特性,就是很喜歡出一張嘴。
第一個實習生直接跟我彙報,是我的下屬,在我加入之前我的老闆就招聘了他,早我一天入職。第一次跟他交談,覺得這個人非常聰明,想法很多,也非常有野心,動力充足。客觀來看,是創業公司極度需要的人才,也難怪我老闆會把他招納進來。但是工作一個禮拜後,我感覺很難和他共事,因為他非常喜歡給建議,但是這些建議都只停留在Opinion等級,缺乏深度、廣度,也不具可執行性。
例如,他提議我們的市場定位應該做成XXX,只因為他看了其他競爭對手的網站,發現競品都不是這個定位,所以這是我們可以突出的特點。這個理由不算錯,但是要這樣子就推進我們的產品定位實在是太過草率。產品/品牌定位茲事體大,除了必須要更透徹的市場調查(而不是只看人家網站就下結論),還需要考慮到內部的product roadmap、公司整體發展、商務前線狀況、未來品牌的能升級的方向等等很多很多因素,而且一做出定位之後所有部門都會受到牽連,也得做個內部教育,讓大家有同樣的認知。
另外因為我們是創業公司,本身就有很多不足,這位實習生很喜歡把公司的狀況數落一遍,說這裡沒有那裡缺乏,不像他的同學在某某某大企業裡一應俱全,我們應該要有什麼資源或者是什麼人力把每件事情做到位。
我想盡辦法明示暗示旁敲側擊想讓他明白這樣的意見沒有幫助,而且徒然浪費大家時間又消磨士氣,但是他聽不進去,覺得自己因為年紀輕,是實習生,所以自己的想法會更有原創性,也更應該被傾聽。後來我讓他按照自己的報案去做出一個proposal出來,結果整體邏輯架構不通順不具可執行性,加上大概花費心力,沒多久這位實習生又再度回到天馬行空發想的狀態。
幾個禮拜後因為職涯發展,這位實習生另有安排,我的老闆覺得可惜,但是我只覺得鬆了口氣,因為他的產出只帶給我困擾。
另外一位是隔壁部門的產品實習生,因為一些翻譯的project讓我們有交流。
我們的產品就像打卡鐘一樣,會買的人是老闆,但是使用者是老闆底下的員工,消費者和使用者並不是同一個族群。這位實習生覺得我們的產品介面對使用者並不友好,很義正辭嚴地說就算我們是消費者和使用者不同族群,也應該要站在使用者立場上,把體驗做好。我覺得這個想法沒錯,但是當我問他該怎麼修改時,他卻說不知道。
另外由於設計背景,所以他一直對公司設計水準有意見,常提到我們為什麼不招個更專業的設計師,也常把公司很難看的設計截圖分享給我。但是我問他說為什麼你不自己動手下去協助大家改善,例如做個SOP讓大家有跡可循,又或者建立個校閱過後的素材庫讓大家可以有現有的好設計可以挑選,又或者是推薦人選協助招聘(我們公司給實習生的空間很大,這些東西只要願意,就算是實習生都可以lead這樣的一個project),但是他卻再度退縮,叫我不要太認真,說自己只是說說而已。
什麼是Opinion呢? 什麼又是Solution?
撇開其他的不說,這兩個實習生都只停留在丟出Opinion的階段,一直提升不到Solution的思維。
什麼是Opinion呢?就是針對一個事只是點出了問題,也給出了看似合理的推論,看起來好像真的很有用,但是一點幫助也沒有,有的時候連主事者自己也不清楚問題的核心。Solution則是研究過前因後果,理清了邏輯,做出了一個可具體執行的方案,當相關人看到時,就知道自己該負責什麼角色,能夠按部就班地立即上手。
但Opinion和solution最大的差別絕對不只是一個可不可執行而已,而是在做出一個solution的過程中,主事者必須去了解為什麼現狀會是如此?為什麼大家會妥協把事情做成這樣?實現這個solution會運用到什麼資源?會需要哪些部門一起配合?以及真的在操作時,怎麼說服其他人一起動起來?以及這個solution會如何符合整體的大框架?等,做出一個solution會花費極大的時間精力,去搞懂這麼一件事。
這兩位實習生並不是不具備做出Solution的能力,而是只是單純懶得去深入了解細節,因為要搞清楚要花很多很多時間,而且做出來的Solution還可能會被評得一文不值,因為Solution架構龐大,所以能被挑戰、要被挑戰點非常多,要生出一個完美無瑕的solution不容易。
相反的,Opinion量體小,沒什麼地方能被人挑毛病,只要一兩句話就能交代了事,輕鬆過關。更重要的是只需要具備半套認知,蜻蜓點水的把一個瘡疤揭開,就可以創造出自己有重大產出的錯覺了。
本文由Tien-Yu Lee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