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業5G需求強勁,但電信商還不敢跑太快
全球企業5G需求強勁,但電信商還不敢跑太快

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顧能)25日發表最新調查,結果指出,全球約66%企業,有意在2020年之前部署5G,預期未來網路應用將以物聯網(IoT)通訊與影片為主,運作效率將是關鍵。

企業難解渴,電信商不願大量投資5G

Gartner資深研究總監法布雷(Sylvain Fabre)表示,「終端企業用戶對5G使用有明確的需求和期望,然而通訊服務供應商(CSP)仍準備不足。現有的5G網路不是尚未完成,就是還沒有能力滿足用戶的需求。」

Gartner預測,到了2022年,全球提供商用5G的電信業者,仍有半數會因系統無法完全滿足企業需求,難以從後端技術基礎架構的投資中獲利。

法布雷認為,大部分的電信業者需等到「2025至2030年」這段期間,才能在網路上實現完整的端對端5G基礎架構。電信公司起初會把焦點放在消費性的寬頻服務,可能因此拖延對「邊緣運算」和「核心網路切分」(core network slicing)的投資——這些關聯性更強且更有價值的5G專案。

國際研究機構的看法,和台灣電信業者的看法也很類似,例如台灣之星總經理賴弦五曾預言:「到2025年之前,5G都不會幫台灣電信業者賺錢。」中華電信總經理謝繼茂日前則說:「5G商業模式仍需要驗證,到底錢會從哪裡來。」

不過,物聯網通訊仍是5G最受歡迎的目標使用案例。在Gartner調查中,有59%受訪的企業預期, 物聯網會是最廣泛的5G應用。

因為目前已有其他經過實證,且具成本效益的技術,例如基於4G技術的窄頻物聯網(Narrowband IoT; NB-IoT),以及低功耗廣域網路解決方案(Low-power wide-area solutions; LPWA)提供企業使用;但5G物聯網的高密度連網端點特性,每平方公里最多可達一百萬個感測器,可提供極高密度的連網端點,則能夠創造獨特的應用案例。

五年後,全球5G用戶將達15億人

5G企業商機有潛力,賺錢方式卻還不明朗。相較之下,提供消費者5G行動上網,增加用戶數,則是兵家必爭之地。

愛立信預計,到2019年年中,市場上將有6種5G中頻智慧型手機,以及2種以上的5G高頻毫米波(mmWave)智慧型手機,並在《愛立信行動趨勢報告》指出,到2024年,5G將覆蓋全球40%以上的人口,其中5G增強型行動寬頻用戶數將增加至近15億,這將使5G成為全球部署最快的行動通訊技術。

全球行動數據流量正在大幅成長,以2018年第三季來說,流量比2017年成長近79%,創下自2013年以來的最高增幅。

愛立信認為,「在2018至2024年間,行動數據總流量預計將增加5倍,而5G在2024年時將占其中25%的流量。」影片所占的行動數據流量也持續增加,受到觀看時間、線上影片、串流服務和解析度提升的影響,2024年時,影片將占74%的行動數據流量,平均每月約136 EB。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