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上最受歡迎的劇不是Netflix的?一場資源爭奪戰正展開
Netflix上最受歡迎的劇不是Netflix的?一場資源爭奪戰正展開

《紙牌屋》《馬男波傑克》《怪奇物語》……當我們聊起Netflix 時,自然而然就會想起這些原創「神劇」,當然,還有現在偶被嫌棄,但大家依舊在追的《黑鏡》。沒想到的是,Netflix 用戶看最多的內容,並不是以上說的這些Netflix 原創劇。

螢幕快照 2018-12-27 11.18.28.png
《怪奇物語》
圖/ 愛范兒

Recode援引分析公司Jumpshot的統計數據指出,在網頁端觀看Netflix內容的用戶看得最多的前50個節目裡,超過半數的內容都是由它公司授權的內容(雖然Netflix曾宣稱其70%的用戶都在電視觀看內容,而這份統計報告只限於網頁端數據,但對於觀眾的偏好仍有一定參考性)。

netflix數據
圖/ 愛范兒

從上表可見,最多人看的前20個節目裡,13個都是來自迪士尼、華納、福克斯或NBCU的內容。這意味著,隨著授權合同到期,這些內容隨時可能被抽出這個全美最受歡迎的影視流媒體。事實上,Netflix最近就出了事情。

豪擲一億美元買《六人行》,這只是資源爭奪戰的開始

friends_hed (1).jpg
《六人行》
圖/ 愛范兒

本月初,不少用戶在Netflix 上的《六人行(Friends)》頁面發現了一個通知:「在2019 年1 月1 日前可觀看」。

「我用Netflix 的唯一目的就為了看《六人行》」、「@Netflix 你為什麼要傷害我們」,用戶們帶著不滿到社交網路上宣洩。顯然,雖然該劇在14 年前就已經結束了,但它依舊擁有大量觀眾。

沒過多久,Netflix 在Twitter 上公告,表示《六人行》將於2019 年繼續陪伴Netflix 用戶。

據《紐約時報》報導,為了能說出這句穩定人心的話,Netflix給華納媒體(WarnerMedia),也就是《六人行》的版權持有公司付了將近一億美元來續約,這可比之前的三千萬/年的獨播費貴多了。

而且,Recode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表示,Netflix並不是唯一一家想要《六人行》的公司。Hulu和蘋果都參與到《六人行》授權的競爭中,據說Hulu給出的價格是該劇價格被抬高的原因之一。

當我們看到今天《六人行》在消費者最喜歡電視節目中的排名,也不難明白為什麼Netflix 會願意砸那麼多錢來保住它。

雖然事件現已暫告一段落,但Netflix 還沒能鬆一口氣。

首先,華納母公司AT&T 將於2019 年年尾推出自有流媒體服務,他們自然想保留《六人行》這種粉絲基礎龐大的內容,但又沒想好是否要保持獨家:

《六人行》很有價值,華納自然想留在自己的平台上,除非……他們自己做的平台砸了,那就等於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資源(授權收入)。

Recode 分析道。而且,要這樣忐忑的可能不止華納一家。

坐在榜首位置的《The Office》授權可能在不久將來也會為Netflix 帶來困擾。該劇版權擁有者NBCU 自知這是Netflix 上最受歡迎的內容,而其母公司Comcast 很有可能也將推出自有流媒體平台。

the-office-christmas-episodes-netflix.jpg
《The Office》
圖/ 愛范兒

現在的基本情況是,除了已經放話要把漫威內容統統收回,再下重本為自家流媒體拍專享內容的迪士尼外,其它原本幫助Netflix 變得豐富的內容供應商也逐漸想自立門戶,卻又擔心平台做不起會失去高額授權費。

所以說,Netflix在今年中期將本年度內容經費從原本的80億美元,上調到120-130億美元也不無道理,其中高達85%的費用將用於製作原創內容。

受影響的可不只是串流媒體

在迪士尼、AT&T 和Comcast 自家平台還沒正式加入戰場的今年,串流媒體內容資源的割裂已經開始對消費者選擇造成影響了。

越來越多公司追求「獨家」資源。想想,要看《權力的遊戲》得用HBO,《紙牌屋》就只在Netflix,《使女的故事》就是Hulu 的,而亞馬遜則有《傑克·萊恩》。

Sandvine的Cam Cullen在官方博客中寫道。事實上,這些曾幫助互聯網將非法下載數量壓下來的串流媒體平台,現在成了網路原居民們回歸BT(即點對點下載)的原因。

Motherboard 援引Sandvine 數據表示,北美BT 下載於2011 年占上行流量52%,這個數字在2015 年顯著下降到26%,官方將原因歸結到串流媒體服務的崛起。但到了今年,這個數字又開始回升了。

想要訂閱觀看所有自己想要的資源實在太貴了,所以大家只付費一兩個串流媒體,剩下就回歸到盜版下載了。

Sandvine在官方博文中解釋。而從2019年的發展趨勢來看,在未來一年裡,這個數據只會繼續升高。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Netflix #OTT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