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企業擴張近乎苛求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稍早又放話了,這回他為鴻海欽點的目標是汽車零組件、通路與內容產業,計畫讓鴻海的布局,從現有的3C擴大為6C。通路與內容是郭董看上眼的新玩意,但汽車不然,若大眾不健忘,事實上早在2002年的股東會上,郭董已經公開披露,不會錯過面板與汽車兩大產業。
2年過後,鴻海集團旗下的群創,已蓄勢準備殺入面板業的血腥重圍,但郭董的汽車夢卻遲遲沒有下聞。今年郭董重提舊事,似乎準備來真的,一方面,郭董最為敬重的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早已率領台塑汽車挺進汽車戰場,二方面,連接器產業在汽車市場的需求快速成長,主攻汽車連接器應用的日商Yazaki,有將近八成的營收來自汽車部門,如此迷人的商機,怎能不令視「汽車為移動PC」的郭董垂涎。
事實上,當資訊3C產業成長趨緩,汽車對電子零組件的胃口卻越來越大,隨著電子零組件一步步蠶食傳統機械零件的地盤,早已吸引不少台灣業者搶先卡位。鮮有人注意的基益公司,就靠著通用汽車的技術協力,掌握了液壓動力方向盤轉換至電動動力方向盤的龐大商機。根據國際車廠的共識,在2010年時,市場上已不容易再見到液壓動力方向盤。
電子替換機械零件的戲碼,正日夜不停歇地上演,但車用科技的改朝換代,並不僅止於電子零件,從車體結構、車身材質,到傳統機械零件的精益求精,處處隱藏著新商機,而台灣企業若想搶得機先,勢必得先深入探究隱藏在這波革命力量背後的四大趨勢。
**趨勢1
自動感應,車用半導體是個人電腦的5倍
**
口袋擺著BMW 7系豪華轎車的鑰匙,手才搭上車門把手,車門便自動開啟。坐進車內,只消直接按下啟動鍵,引擎就開始發動,這些都是電子感測器運作的成果。當夜間開車上路,駛過一個大彎,頭燈貼心地跟著轉向,避免產生了光源的死角,而動態防傾系統的即時運作,則讓過彎時車內不致發生傾斜。上述汽車新科技的背後,全靠車用晶片掌控一切。
研究機構IC-Insight估計,每台汽車內的半導體產值占全車價格的比重,已從1974年的2%,上升到2002年的18%,到2010年時,更將攀高達40%;現今一輛高級車所使用的微控制器,竟可高達百顆以上。日本研究機構Disk Data推算,當前高級車所使用的半導體數量,居然是個人電腦的5倍。
在此趨勢下,半導體業者自然是這波汽車科技革命的頭號受惠者。車用晶片的應用範圍日益廣泛,從引擎制控、空調系統、胎壓安全度偵測、主動轉向頭燈、車內娛樂系統,甚至是指紋辨識裝置,處處皆都有晶片的影子。iSuppli預計,車用晶片市場規模,到2008年時可望倍增至245億美元。
受限於產業歷史淵源,過去車用半導體市場,幾乎都被美國、日本與德國廠商所掌控,「BMW長期的主要電子零件採購對象,就是西門子,」遠自BMW德國總部前來,目前常駐台灣擔任BMW技術顧問的卡倫伯德(Lars Karrenbrock)分析,「安全性與穩定性,還是BMW選購電子零件供應商的優先考量。」
西門子旗下的半導體部門,後來獨立成為英飛凌,該公司現為歐洲第一大車用半導體業者,全球則排名第二,這得感謝BMW與朋馳車在全球的持續活躍。惟一能超越英飛凌的業者是美國摩托羅拉公司,憑的是美國三大車廠的鼎力相助,護衛摩托羅拉在此一領域保持領先。而日系車在全球的攻城略地,則佳惠了日立、東芝與NEC等日本業者。
雖然車用半導體大廠林立,但單一企業並無絕對的市場控制力,小型業者仍有見縫插針,爭奪利基市場的機會,特別是Telematic(電算、電子與通訊技術的整合)的車用需求崛起,更給台灣IC設計公司帶來新的開拓契機,威盛、矽統等業者,稍早便已針對較易搶灘的車內娛樂系統,開始嘗試佈樁,而位於工研院育成中心的智動科技,更是鎖定車用晶片為核心業務,正默默耕耘。
「台灣業者有機會,技術也不差,關鍵在於必須對準光機電的系統整合,而不是在各項獨立的零組件上單打獨鬥,」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蘇評揮分析,14年前蘇評揮放棄美國福特汽車的優沃工作回到台灣,協助台灣開發出第一顆引擎,現在,他更看好台灣企業在車用電子零組件上的發展契機。
**趨勢2
視聽整合,車用面板的商機火速爆發成長
**
曾幾何時,車內加裝液晶面板享受視聽娛樂已不再是時髦的新鮮事,甚至一個螢幕不夠看,必須得像家裡一般,每人都有專屬的電視,可供多人同時看電視、上網或玩電子遊戲。
這意味著要生產更多的面板來滿足車用需求,保守估計,目前車內的面板需求,每年至少在5千萬片,多為5至7吋的中小尺吋產品,這對於專攻中小尺吋的面板業者,譬如元太科技而言,堪稱是一大福音。元太科技預期普及率仍不及10%的車用面板市場,未來幾年將有爆發性的成長,已積極佈署搶攻。
不過若見過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價值3千萬豪華轎車Maybach的高科技天窗,恐怕會嫌TFT-LCD面板不夠炫。二者同樣以玻璃為基板,但Maybach號稱活動畫景般的天窗,以特殊的電透明(electro-transparent)玻璃設計,讓乘客得以遠眺天際,還能依心情變換窗景顏色,不過別小看這薄薄一片,要價可是相當驚人,代理Maybach的台灣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透露,這片「玻璃」身價超過百萬,足夠買上一部豪華車。
Maybach的活動畫景天窗畢竟只是炫耀多於實用,有機發光顯示器(OLED)在車上的應用前景發展,更令人期待。OLED具有省電、極薄、溫差適用度寬廣,與耐衝擊的特性,非常合宜作為車用面板使用。致力開發OLED的悠景公司,已著手試產車用音響的面板,日商先鋒(Pioneer)更早就搶先一步,預計今年在台灣要銷售5000套配備OLED面板的車用音響。
然而,消費者對OLED的期望,絕不僅止於替代TFT-LCD面板,事實上科學家正努力朝向透明的OLED開發,亦即未來汽車上的擋風「玻璃」,將不再只有安全防護用途,而是一片高科技的面板,如同科幻片一般,在需要時可以立即顯示出各種資訊。
**趨勢3
無線連網,汽車變成高速移動的資訊中心
**
衛星定位系統(GPS)要多少錢?3、4萬元?那是傳統的高檔配備,事實上利用PDA或口袋型電腦,加裝一只價值約3000元的GPS接收器,再花上2000元向電子地圖公司購買地圖,區區5000元的花費,就已足夠擁有一套基本的GPS設備,還能隨身帶著走。
GPS從昔日的高不可攀,到今日的平民價位,無怪乎近幾年GPS市場火熱滾滾,幾家搭上這波熱潮的台灣廠商,個個眉開眼笑,從麗台、鼎天國際,到長天科技,都是主要受惠者之一。
壓寶GPS,放棄其他的原有業務,讓鼎天國際從90年代末期的搖搖欲墜,到去年繳出每股盈餘超過4元的好成績。長期深耕GPS設備研發,股本較小的長天科技,近三年的成長爆發力更強,這家2001年仍在賠錢的新創公司,去年每股盈餘竟突破7元,且今年氣勢絲毫不減,預估稅後純益有機會倍增。
除了GPS導航,汽車要想扮演家庭娛樂與商務中心的延伸角色,車用無線上網的功能也是備受關注的焦點。在車內建置藍芽或Wi-Fi,形成無線區網環境已不算新鮮事,但在高速移動的車上,對外連通得靠Wi-Fi(附近必須有存取點)與GPRS的切換,使用上還是有諸多不便之處,且GPRS的資料傳輸頻寬終究太小。
已經推出車用無線上網服務的曜正科技總經理許光成坦言,「目前結合Wi-Fi與GPRS所推出的車用無線網路,在傳輸效能上,與ADSL的差距還是太大,當下只是為了增加服務客戶的項目,現階段商機不大。」不過長遠來看,隨著無線網絡遍佈,行動通訊的數據傳輸頻寬擴增,在車內建置無線網路環境,終將由選配項目,逐漸形成必備功能。
**趨勢4
環保概念,汽車雙重呵護行人安全與環境
**
過去的汽車宛如街上的龐然巨獸,以層層鋼板將乘客的肉身包覆,汽車開發者腦中考量的是如何在發生意外時,保護車內乘客的安全,因此設計出各種情境下的對撞測試。但光保護乘客是不夠的,更多的意外傷亡其實來自遭撞擊的行人身上,因此,新的汽車設計趨勢,一方面要不損及現有的車體安全設計,還得考量如何減低對行人的傷害。
兩全其美的改進方法之一,在於由車體前後端的材質著手。新的做法是混入塑材增加彈性,以減低對行人的撞擊傷害。另一方面,部份先進的車用感測系統,可以加入對生物的熱感應功能,當感測到生物突現在車道上,能立即響起強烈警示,提醒駕駛人特別留意。
美好的自然環境,同樣需要車商與使用者更用心的思考呵護之道,鋁合金、鎂鋁合金等車材,以及車內纜線改採光纖的設計,都足以降低整體車重,達到減少耗能的功效,而汽電複合動力引擎,甚至是氫氣車的研發,也是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氫氣車相當平穩、安靜,」不久前剛在新加坡體驗過氫氣車的戴姆勒克萊斯勒公關協理劉秀盈,分享了她親身試開上路的經驗。為配合這項測試,英國石油公司在新加坡設計了氫氣加氣站,當地目前有6部氫氣車可以上路試跑。劉秀盈不忘提醒,「氫氣燃料化合反應後殘餘物是水滴,雖然環保,但前提是安全疑慮仍有待消弭。」
朋馳汽車發表過一款自動駕駛的概念車,炫目的造型令人印象深刻。人類是否真的願意把駕御汽車的掌控權,由人腦拱手讓給電腦,恐怕還是未知數,但有趣的是,在採訪過程中,從汽車廠到電子業,幾乎所有受訪者一致相信道路的自動駕駛一定可以實現,然而在安全地到達這一步之前,汽車還有許多科技尚待改善。
為了人類窺探未知領域的好奇,為了滿足人類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想從心所欲的渴望,經歷百年發展的汽車科技,在21世紀的初期,似乎正踏入新一輪的科技賽局;這場新的競賽,先進者雖具優勢,後進者卻大有迎頭趕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