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追到iPad燒壞、玩遊戲玩到失眠!別再說年輕人了,老人也有沉迷科技的癮
追劇追到iPad燒壞、玩遊戲玩到失眠!別再說年輕人了,老人也有沉迷科技的癮
2019.02.15 | 產品

每次出現「遊戲上癮」或「沉迷網路」的新聞,最後結論大概都是「現在年輕人怎麼了?」以及質疑社會是否生病了,希望少年少低頭,多抬頭看看外面的現實世界。對於科技如何改變人們的行為,我們都先入為主,覺得是年輕族群的現象,彷彿老人都不上網、不用智慧手機玩遊戲一樣。

今天就反過來,不談老人與海,而是聊聊老人與網:那些沉迷、或者說悠遊於科技產品的長輩們!

沉迷網路,制霸小遊戲

年輕人打電動到廢寢忘食不意外,但發現老人家也會沉迷於遊戲,而且不是遙遠電視新聞裡出現的寶可夢阿伯,是自己家裡的長輩,這體驗滿新奇的。話說去年五月某個晚上,我在房間聽到老婆怒說:「哼,我老公和我媽都沉迷電動!」本人身為阿宅沉迷電動三十多年,老婆應該早就習慣,但岳母大人沉迷就奇怪了,她老人家開始用智慧手機不過是最近一兩年的事啊。

好奇打探了一陣,原來是老婆找她媽媽說話時,媽媽看也不看她一眼,掛著老花眼鏡低頭直盯手機螢幕,語氣還頗不耐煩。當時她老人家正在玩一個LINE群組朋友傳來的小遊戲「見縫插針」,總之是要算準時機點按螢幕,把針插進愈來愈小的縫隙裡,考驗策略與眼手協調動作的遊戲。

見縫插針
見縫插針遊戲方式很簡單,但卻讓人忍不住沈迷挑戰。

據說這遊戲在長輩LINE群組引發一陣挑戰潮,除了發蓮花圖互道早安,親朋好友還在比賽誰打到第幾關。而岳母大人最近一兩個禮拜每天晚上都在鍛鍊,還因為睡前太認真打遊戲而失眠了幾次⋯⋯。

見縫插針為了吸引人,遊戲文案寫道:「全世界只有8個人玩到第30關,試試你可以突破到哪裡?」而這晚女兒找她說話時,岳母大人正在挑戰第58關。等一等,58關!?不是號稱全世界只有8個人玩到30關嗎?那我眼前這個六十多歲的老花眼長輩玩到第58關是怎麼回事!?

我不信邪,自己打開手機挑戰一番,第一次死在第9關,之後怎樣都無法超越20關。繼續Google做功課,發現神人攻略影片也停留在60關,而我岳母竟能玩到超高難度的58關,說她是這遊戲的高齡組制霸者也不為過吧!說不定她還是哪個遊戲的全球王者之類的,也不枉女兒找她說話的時候,她老人家的眼睛和手指依然放在手機螢幕上了。王者,是要付出努力鍛鍊的啊⋯⋯。

瘋追劇,iPad都燒壞

是說還流行桌機遊戲的時代,我爸媽也曾為了玩明星三缺一麻將而互搶家裡電腦,有時候跑來兒女這裡告狀。雖然爸媽可能是在暗示兒女要買新電腦給他們一人一台比較公平,不過最後似乎是夫妻之間協調好,每個人只能打一個半小時就要換人用電腦(不過連莊的時候好像有例外的樣子)。

如果是兩個孩子在搶電動玩,爸媽是否會把電動砸毀,還是發飆要孩子乖乖去寫功課呢?沒有作業和考試、也不用上班賺錢的老人家果然很難管啊。算了,他們能協調出一個使用電腦的規則也算有所成長。

就像我從線上遊戲轉玩課金手遊,我爸媽的麻將熱潮,也在iPad問世之後冷卻不少,一人一台iPad的他們,注意力轉為沉迷追劇。媽媽因為一邊充電一邊看《甄嬛傳》,好像是連續看了6小時的樣子,把還在保固期的iPad燒壞了,換了一台新的回來,終於知道平板不要在充電時使用才是正道。但請長輩也注意一下視力保健好嗎?

影片上傳,Facebook瘋狂轉載

燒壞一台iPad之後,爸媽也走出戶外,最新興趣是拿數位單眼賞鳥與拍鳥,照片放上臉書分享,讓長輩朋友留言美拍、早安,又是知足幸福的一天。

爸媽在臉書加入各種鳥類社團協會,哪裡有鳥哪裡去,不論北中南東海邊山區,還愈來愈會辨識鳥鳴和鳥的習性。然後有一天,我在電視看到我媽拍的鳥類影片上了公視新聞。

我說這些長輩的潛力也太高深莫測了吧!一旦沉迷起來,真的沒在跟你開玩笑,繼岳母制霸小遊戲之後,輪到我媽上新聞了嗎?

事情是這樣的,那天我爸媽去龍洞賞鳥,由於正是游隼育雛的季節,臉書社團許多賞鳥發燒友集結起來,隔著一段安全距離,在峽角對岸用大砲鏡頭拍攝難得的生態,我爸媽拿普通的類單眼相機(後來才知道這樣的配備算很遜,差不多是在籃球場穿夜市球鞋的等級)也跟人家拍得很開心。那天出現了不幸的畫面,游隼媽媽正在餵食雛鳥中,恰巧一陣強風吹來,還不會飛的雛鳥腳沒站穩,硬生生摔下懸崖。
剛好拍到雛鳥墜落影片的我媽,上傳臉書說她看到這畫面難過得哭了。

沒想到24小時內,這影片有了2萬多次瀏覽、上百次分享,公視記者私訊來詢問,能不能授權這影片給午間新聞使用。隔天,我就在電視看到我媽拍的影片了。社群網絡的科技時代,果然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我還沒成名我媽就成名了,所以說薑是老的辣嗎)。

雖然我媽的相機很爛,當天風很大,拍出來的影片也晃來晃去,品質肯定不好,但現場一堆大砲相機,要不是沒人錄影錄到這關鍵的時刻,要不就是有人錄下但沒有放上網傳播出去。我媽無意間拍下的游隼育雛影片,因為社群的傳播力,讓需要的人得到適合的內容,趕上即時熱度的新聞,就這樣站上台了。

網路時代,成名15分鐘不只發生在年輕人身上,老人也有機會的。

也難怪我爸每出門必帶自拍棒,自拍的角度和姿態頗有20歲的妹子的架勢,至少比我自拍的技術好上20倍吧,我不知道他老人家是怎麼拍出沒皺紋的照片啦,但在臉書看到他們氣色不錯的生活,做兒女的也安心不少。如果哪天在什麼狂新聞或爆料公社看到自己老爸,也嚇不倒我的。

串流新科技,難被接受

你我身邊的長輩都順利在使用(並沉迷於)LINE群組,蓮花與平安的長輩圖也成為一股台灣社會不可忽視/不忍卒睹的美學次文化,走在路上觀察,低頭族長輩的比例顯然不低於年輕人,高齡化還造成臉書的經營危機呢!許多新科技一下子就被長輩們接受,但也有一些怎樣都無法讓長輩接受。

我早已把家裡第四台剪線,而且完全無痛無感,反而覺得每個月繳幾百塊看重播電影和行車記錄器新聞根本是找罪受。想看行車記錄器幹嘛不自己上YouTube搜尋呢?(ps.搜尋俄羅斯駕駛Russian car driver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而Netflix有永遠看不完的劇,運動轉播也可以線上收看沒問題,就連電視螢幕也在幾年前丟了,一切在電腦和手機完成。但是長輩們卻還是離不開電視與第四台,新聞政論節目依然受歡迎,每天坐在沙發手拿遙控器看新聞,彷彿成為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的傳統儀式,只是因應數位訊號機上盒,要他們學習新版遙控器有點辛苦而已。

另一個無法讓長輩接受的科技是速食店的觸控點餐螢幕,好吧,不說阿公阿嬤級的長輩,就連我自己也受困其中,學了兩三次才知道怎麼使用,或許阿公阿嬤要知道各種搭配組合已經用盡全力,要他們在無人可問,只能透過冰冷的螢幕點餐,實在太強人所難。

當然,學院裡有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簡稱TAM,參考上圖)來判斷一項新科技能否被使用者接受,用TAM解釋長輩如何接受新科技產品的研究也不少。簡單說,這個模型主要是闡述,如果一個科技讓人覺得「有用」、「容易使用」而且「對它的態度是正面的」,具備這樣的行為意圖,這個新科技就很容易被人接受。

比起科技能否被長輩接受,更讓人好奇的是,長輩都順利加了LINE、上了網,照理說接收到的資訊和大家一樣,但為什麼,我們都覺得他們很容易相信假消息、假新聞,做出錯誤的判斷呢?

網上的真假,開始練習識讀

稱霸小遊戲的岳母,偶爾會拿一些LINE群組傳來、一看就知道是合成的照片來問我是真的嗎,世上怎麼有這麼奇怪的事情?能夠辨識各種候鳥、留鳥和野生植物的爸媽,時不時就傳一些不知真假的健康養生資訊來,叫我多注意身體。長輩們無法判斷資訊的真假對錯,對內容農場文和研究論文給予差不多的信任,一直讓我們深感疑問。

有一天我終於能感同身受,體會到長輩在網海中為何無法判斷資訊真假──就在我踏進菜市場的時候。

對於完全不會買菜也不會煮菜的人來說,走進傳統菜市場,是充滿了不安與受挫的體驗,我才走進菜市場10公尺就被騙。鼓起勇氣在第一攤問芋頭怎麼賣,是算一顆還是一斤?能不能只買半顆還是半斤?攤販回答一斤多少錢,我買了,結果走到菜市場尾,才發現這裡的標價只有我買的一半,顯然我被第一家攤販唬弄了。

嚴格說起來,他不算騙我。畢竟我一臉笨蛋樣,顯然是不懂市場潛規則的新手,攤販也沒有強迫我買,只是我對芋頭行情一無所知,對市場攤販開架高低和殺價來回的情況沒有常識,被唬弄買貴了也只是剛好而已。

不懂買菜規矩的我走進菜市場,和不懂網路潛規則的長輩走進網路世界裡的狀況一模一樣。對網路原住民、或從小在網海打滾的我們而言,自行判斷資訊真假,看說話的人是誰、值不值得相信,早就是常識。畢竟誰小時候沒被網友唬爛過、誰中二的時候沒拿農場文當翻案聖經,我們都不知不覺在假新聞、假資訊中鍛鍊長大,但長輩可沒有,網路對他們來說,還是全新的科技體驗。

我們的長輩成長在威權時代,從小受的教育是新聞報導的就是真的,書裡寫的就是對的,能上電視的一定是很厲害、值得相信的。和經歷過新聞可以用錢買業配,課本說的原來都是騙人的,電視節目早就沒預算只能粗製濫造,只要有修圖軟體照片也未必是真相的新世代,成長在完全不同的背景。

長輩被LINE群裡的假新聞欺騙,就像我在菜市場被攤販玩弄一樣,都是非常合理的。但人都是有學習能力的,只要長輩拿出沉迷於遊戲和早安圖的精神,繼續在網海裡打滾、被騙、被洗臉,很快就會建立起判斷真假的常識,和數位原住民站在一樣的地位。

在網路裡,保持真誠、學習認錯

不懂買菜也不會煮菜的外食族,初入傳統市場,講什麼都會被洗臉,只能摸摸鼻子趕快學。如果你家中有開始學上網的長輩,可以給他們3個建議:辨認真假、保持真誠、學習認錯──後兩者是許多長輩在現實生活中不擅長做的。

人說見面三分情,面對一張真實的臉孔,我們都會保持禮貌,但在看不見彼此的社群網路上,好的情緒會被放大(閃光文、美食文、旅遊文等等),壞的批評也會放大(霸凌、酸民、打臉等等)。去除了表情與動作,只用文字的溝通,傳遞失真是必然的事。學會面對批評、保持真誠、有話直說,不要等別人來揣摩自己的心思,可能是長輩們適應網路生態的方式。

此外,現實生活中,長輩常常站在權威的高點,明明知道錯在自己卻不認錯也很常見,大家願意敬個三分。但在扁平化的網路社會裡,今天是權威的明天就可能被打臉,今天的大神可能明天就由紅翻黑,最好的策略是有錯就認錯,硬凹只會造成反效果。認錯並不丟臉,離開自己的專業,大家都是普通人,站在平等地為溝通,才是上網的禮貌喔。

文章寫到最後,再說個小故事吧!最近在住家附近散步,發現公園裡的大涼亭、小涼亭、和橋邊樹蔭下分別是下棋阿伯們的據點,尤其大涼亭圍觀的阿伯超多,以對局為中心,旁邊都快圍出三個同心圓了,偶爾還參雜著高聲聊天和吼叫聲,讓我十分好奇裡面熱戰到什麼程度。

後來轉念一想,啊!圍觀下棋阿伯,和我上網看電競直播有什麼兩樣?都是看別人玩遊戲講幹話,自己也覺得很爽啊!而且有些棋桌很熱門,有些很平淡,跟某些高人氣直播主、和冷門直播主的生態完全類似。要是熱門棋桌阿伯還順便賣個潮T或保健藥品之類的,不就是「用內容吸引流量,但利潤來自電商」這種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埋單的商業模式嗎,大公園難道就是直播平台!?

或許人的行為自古以來都很類似,科技影響的只是環境,無論男女老幼,熟悉了環境都能在裡面生存、遊樂,並且沉迷吧!

說完我的長輩科技觀察,不妨利用過年期間,問問你的長輩怎麼沉迷於科技產品和網路社群。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