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年2月25日,台灣的自駕車發展寫下一個全新里程碑,國內第一座封閉式自駕車測試場域「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在台南沙崙綠能科學城正式開幕。占地2.2公頃的自駕車場域,耗資新台幣2.72億元打造,分為自駕車試驗場域、行控中心和系統及設備工程三大部分,可提供整合虛實的全方位試驗服務,未來將成為台灣發展自駕車研究的指標場域。
跟上國際腳步,台灣自建專屬測試場
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由科技部及轄下的國家實驗研究院負責規劃。國研院企劃推廣室副研究員張龍耀博士指出,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扮演三個重要角色。
首先,雖然目前全球自駕車發展方興未艾,但基於安全考量,世界各國仍未全面開放自駕車上路。為了促進自駕車發展,近年許多國家紛紛開始興建自駕車測試場域,透過模擬城市街景、道路設施及天候狀況等行車情境,讓自駕車能在一個封閉且安全的場域,先進行初步測試,最終達到穩定階段。目前在美國、法國、西班牙、日本、韓國、中國及新加坡等國家,皆有自駕車測試場域。台灣也不落人後,興建專屬的測試場域。
第二,專責技術試驗與測試的自駕車場域,可提供學界和業界一個技術研發的驗證平台,不僅讓相關廠商得以累積經驗,也能蒐集相關試驗資料,加速後續商業應用,找出台灣在全球自駕車系統供應鏈中的發展利基,躋身自駕車的國際市場。
最後,立法院已於去年11月30日三讀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提供產學研於實際開放場域進行自動駕駛科技、服務及營運模式之創新實驗,對於台灣的自駕車發展來說,是一大助力。但在自駕車上路前,必須先取得封閉式測試場域的評估報告及相關安全規劃,才能通過審核,正式在開放道路上進行試驗,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正好可以滿足這個需求。
13種測試場景,模擬台灣交通環境
「我們有點像是自駕車的駕訓班,」張龍耀博士說。自駕車的發展,是影響人類未來生活樣貌的重要一步,也因此自駕車上路前的測試,必須謹慎以對。綜觀各國自駕車測試場域,都以符合當地交通狀況為規畫原則,台灣也不例外。
張龍耀博士表示,台灣的交通環境相對複雜,像是機車數量多、道路車流量高、有較多彎位及路口、車輛間距離較小等,因此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模擬台灣城市及郊區環境常見的路形與行車情景,以最高時速30公里,提供13種路面測試場景,包括城市街道(十字或T字路口)、鐵路平交道、綠蔭、隧道、特殊路面、停車區建、金屬陸橋、建築物街景和智慧路口等。
這些場景各自肩負不同任務,比如路面在樹蔭遮蔽下,出現黑白光影時,自駕車的攝影機能否成功辨識;又或是通過金屬陸橋或水泥地面時,自駕車能否判別不同材質,不因反光嚴重誤判,因而停止移動;進入隧道時,則測驗GPS被遮蔽時能否如常行駛,這些都是跟台灣交通環境相關的實用場景。
今年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預計也會再增加灑水系統,模擬台灣的降雨狀況,並添購移動人偶、軟式目標車、軟式目標機車與可移動的控制平板,可模擬更加真實的人車互動場景。
除了建立台灣的交通情境外,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也配置符合2018年歐盟發布的NCAP(歐盟新車評鑑系統)自動緊急煞車系統(AEB)之測試設備。張龍耀博士指出,由於目前自駕車在國際仍欠缺統一及公認的測試標準或國際認證機構,也因此目前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先按台灣道路法例及歐美準則訂立測試標準,一來未來若有國外的自駕車想要進入台灣市場,可先到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進行測試,讓國外廠商可透過測試場熟悉台灣路況特色,二來透過測試歐洲標準,也有助台灣銜接國際供應鏈。
收集實測資料,建立台灣自駕車標準
張龍耀博士指出,台灣車廠以製造零組件見長,不見得有能力自己建構一台自駕車,因此國研院也計畫在今年引進一台基本款的自駕平台車,廠商若研發出任何新零件或技術,都可以在平台車上測試。
除了實體測試場域以外,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也會建構一個虛擬模擬測試平台,提供所需的自駕車模擬軟體,讓廠商能在上路測試前,先進行電腦模擬。同時建立資料平台,將所有實測資料加以彙整,當資料累積越來越多後,未來對自駕車的分析與評估審核也將更有依據。
張龍耀博士舉例,這就好像提供一個健檢報告,除了有心跳、血壓等實際數據,更多人想知道的是身體是否有出現紅字警訊,而這紅字標準正是從全台灣人的身體健康數據分析得來。因此在現階段自駕車標準還未統一時,台灣亟需累積這些相關數據,期望未來能訂出適用於台灣的標準,未來這些評估報告也將提供廠商申請經濟部「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時參考使用。
透過結合實測場域、虛擬平台及資料平台等規劃,期能吸引國內自駕車業者踴躍使用沙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讓國家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去年,和裕隆聯手發表台灣第一輛自主研發的智駕電動概念車的宏碁,便與國研院簽署合作意向書,成為第一家進駐廠商。目前台灣智慧駕駛、成功大學、車輛中心、7starlake等廠商也將陸續進駐。也因為自駕車需要高速網路傳輸大量資訊,因此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也被選作5G示範場域,中華電信及遠傳等電信公司也將在此進駐。
未來,透過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所提供的軟硬體平台,促成產、學、研合作,不僅讓台灣自駕車產業找到新的發展契機,也向智慧運輸邁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