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冠上光環的Google串流遊戲平台Stadia,還有4個現實問題待解
被冠上光環的Google串流遊戲平台Stadia,還有4個現實問題待解
2019.03.25 | Google

Google在上週發布了他們規劃已久的串流遊戲平台Stadia,一個讓玩家僅使用普通的聯網裝置,只要能夠有內建Google服務的軟體,就可以在平價的裝置上玩過去需要電競等級配備才能玩的3A大作。毫無疑問,這對於現今的遊戲生態、方式都是一種極大的轉變。而Google的發表會也顯示他們信心滿滿。但是,還是讓我們冷靜下來,這麼美好的未來,是真的可以馬上發生嗎?

其實依照各家廠商都在打造自己的串流遊戲平台、服務來說,整個業界認為串流遊戲服務將會是未來針對一般玩家的服務方向,這點應該可以說是無庸置疑的。而且,Google本身網路技術方面的能力、雲端服務的能力,自然更不用懷疑。大家都不得不承認,Google推出雲端遊戲服務,的確是具備完整的條件。

而在上週的發表會中,我們還看到Google為了確保他們遊戲的成功,還將它們旗下最受歡迎的服務之一,YouTube也加入戰局。透過網路上有大量的觀眾在觀看YouTube上遊戲直播、評論、預告的短片,他們在YouTube加入了Play Now的功能,一鍵不用跳出瀏覽器,免安裝任何軟體,馬上就可以開始試玩所看到的遊戲。這也是相當聰明之舉,畢竟,這等於他們直接將YouTube上經營遊戲影音的百萬大軍全都拉來幫它們推廣這個服務,還有什麼比YouTube更好的廣告宣傳工具呢?

那麼,Stadia還會有什麼問題呢?

網速當然是最大的問題,但或許這也不是Stadia的問題

Stadia聽起來好像真的很美好、萬無一失,是嗎?不過,從過去遊戲市場的發展史來看,有時就算你具備了天時地利也不見得會成功,萬無一失這句話並不存在於遊戲市場。對於Stadia是否會成功,最大的關鍵因素當然是在網速,如果你所在的地區、國家,網速無法達到標準的話,你就無法體驗流暢的遊戲,這要比過去看線上影音卡頓更讓人難以忍受。

Google發表會.png
圖/ Google

針對發表會,就有網友在社群網站上表示:當我在YouTube上用720P看著Google Stadia發表會的直播,都三不五時會有卡頓的現象發生,Google說他們的Stadia平台跑4K/60fps的串流遊戲會很順、幾乎感受不到延遲,這種說法其實很難說服我。

這個網友的說法可能代表了世界上大部分網友的心聲。當然,也因此Google Stadia初期只在少部分國家開放。

但是,網路速度的問題遲早是可克服的,尤其是在5G的加持之下。我們回想在幾年前使用YouTube卡頓的現象,以及現在觀看YouTube的流暢程度,可以相信無論是Google Stadia或是其他串流遊戲服務,在時間的發展之下,網速將不會是它們的問題。

而在現階段來說,網速是問題,沒錯。但是所有的串流遊戲平台對這問題都一樣,沒有誰會有特別的優勢。大家拚的將會是如何提高傳輸的壓縮比例,讓遊戲畫面在串流時盡量不佔過多的頻寬,維持流暢的效果⋯⋯等等。如果Stadia這點做得好的話,甚至這反而可能是它們跟競爭者比較起來的優勢。

身為遊戲平台,Google Stadia真正要面臨的是這3個問題

如果從遊戲平台的角度來看,Google Stadia要跟目前市場上各家喊聲要做串流遊戲,包括微軟、Sony等大廠的類似服務競爭的話,恐怕要思考的還有3個問題。

1.價格及遊戲擁有權

雲端串流遊戲該怎麼收費?採用訂閱制或是一次性消費呢?價格又該訂出多少錢,才是消費者願意接受的價格?比方說微軟的Xbox Game Pass,每月收費9.99美元,可讓你遊玩一百多款遊戲。那麼Google Stadia有本錢用同樣的價格來對打嗎?這些都是Google Stadia必須要找到的答案。

而就算消費者願意付費,甚至願意在上面以遊戲原本的市售單價付錢好了,隨著又來了另一個問題,他能擁有這個遊戲嗎?如果可以的話,假設Google Stadia停止服務了又該怎麼辦?

2.掌握有多少殺手級的遊戲?

雖然Google已經說他們成立了工作室,並且還與多家遊戲廠商合作。但是目前我們只知道當服務正式上線時,預計會有的將會是至少有《刺客教條:奧德賽》、《毀滅戰士:永恆》。不過,到底到時還會有多少廠商加入、遊戲商是否會支持他們,或是把它們看成是對手,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事情。

另外,遊戲如果要登上 Google Stadia ,猜測可能還是需要針對該平台的串流特性進行優化。那麼好不好修改,應該也是廠商是否樂於加入的關鍵之一。至於Google自家的工作室是否能開發出一些獨占性遊戲,恐怕暫時還不用太期待。

3.與YouTube的整合也並非沒有缺點

YouTube是Google Stadia的宣傳武器,但是也引來更多的問題。有哪些遊戲可以使用YouTube來試玩?只有與Google Stadia合作的遊戲才能在YouTube試玩嗎?不適合兒童玩的遊戲,有沒有甚麼保護措施呢?這些都是Google必須要考慮到的問題,否則一不小心,也有可能讓YouTube反而落到了負面的影響,賠上了自家的聲譽。

本文授權轉載自:T客邦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MIT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高達 95% 的生成式 AI 專案無法創造實際商業價值。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技術不足,是多數企業僅將 AI 視為「工具」,而非「戰略」,結果往往購買了許多應用卻難以串聯,數據彼此割裂,遂形成新的「數位路障」。

台灣市場也有相同矛盾。《2025 台灣 AI+MarTech 白皮書》指出,近五年軟體工具數量暴增 264%,但企業卻普遍面臨「工具越多、整合越難」的困境。對此,漸強實驗室於 9 月 16 日正式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提出一站式平台,將行銷、銷售與客服的資料流整合,縮短企業從洞察到行動的距離,實踐「重塑商業溝通」的使命。

為什麼必須 AI-First?

2025 漸強年度產品發表會除了展示產品之外,更同步舉辦了「漸強實驗室 x 企業領袖共創圓桌:以AI 重構企業成長引擎」。活動由《數位時代》創新長 James Huang 主持,邀請 Google Cloud 大中華區企業雲端技術副總經理 KJ WU、國泰健康管理顧問資深協理郭怡賢,分享全球 AI 趨勢與導入挑戰。現場超過 50 位 C-level 高層齊聚,包括屈臣氏、kkday、雅詩蘭黛、全國電子等領導品牌,共同聚焦 AI 對企業未來的影響,展現漸強在 AI 轉型議題上的產業影響力。

在這場活動中,漸強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薛覲曾在產品發佈會表示,AI 已成為國家、產業與企業的分水嶺,如:美國人均 GDP 已達 9 萬美元,但增速放緩至 1~3%,因此政府選擇 All-in AI,以重燃生產力引擎;另一方面,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則將 AI 視為「彎道超車」的契機——AI 競爭,儼然成為國家實力再洗牌的契機。

回到企業層面,AI 不只加速工作流,也創造結構性的效率差異。薛覲表示,兩家同樣維持 20% YOY的公司,若其中一家具備 AI 能力,效率差距將被迅速放大。

漸強實驗室
圖/ 漸強實驗室

不過,更根本的挑戰是當 AI 接手重複任務後,員工時間如何被重新定義?如果 AI 僅僅讓回覆更即時、報表更漂亮,價值仍然淺薄;真正的關鍵是讓相同人力創造雙倍產出,或用一半資源達成既定目標。

因此,漸強實驗室提出「AI First、AI Driven、AI Built」的核心觀。對國家,AI 是戰略武器;對產業,是效率槓桿;對企業,則是生存門票。此刻若還選擇觀望 AI,代價恐怕是被淘汰,唯有主動擁抱 AI,才有機會獲得指數級成長。

漸強實驗室三大平台串聯,AI戰略再下一城

為了讓 AI 發揮戰略價值,漸強採取內外並進的策略。一方面重塑內部流程,包括目前約 90% 的程式碼透過 AI 協作完成,開發速度提升近五成;或透過導入 Google AgentSpace 將內部訓練效率提升 40%、業務提案時間縮短 80%。

同時,漸強也將AI經驗沉澱為產品,端出三大平台形成完整的 AI 生態。包括:

MAAC(企業專屬的行銷成長架構師),不再只是發送工具,而能在對的時間將對的內容送給對的人。如保健品牌 Vitabox 使用分眾功能,訊息點擊率提升六倍、廣告投資報酬率成長 3.7 倍;電商 Coupang 則將文案產出時間縮短 70%,團隊效率明顯提升。

CAAC(讓客服與銷售成為 Super Agents),則透過多角色 AI Agent 即時回覆,自動解決八成常見問題,以餐飲品牌為例,導入後對話處理量提升 233%,首次回覆時間縮短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成功優化客服團隊效率與工作量能。

DAAC(24 小時挖掘洞察、可自動行動的 AI 數據顧問),作為漸強實驗室的全新產品,定位為全自動 AI 數據分析平台,能將分散於行銷、客服、會員標籤的資訊整合,把以往3~5天的跨部門數據彙整加速到 3 分鐘內完成,並一鍵開啟執行建議,幫助企業立即把握機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漸強實驗室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為終結工具、數據
圖/ 漸強實驗室

漸強整合三大平台構成「AI All-in-one Solution」,形成一個不停轉動的生態系。從 MAAC 完整剖析全通路數據、一鍵觸發自動化行銷,到 CAAC 即時 360° 洞察顧客需求、一鍵啟動專屬對話,再到 DAAC 即時數據分析轉化為行動,一步步幫助企業決策不再依靠經驗直覺,而是由數據與 AI 驅動的最佳智慧。

AI 落地的最後一哩路

從產品戰略可見,漸強將 AI 的運作理解為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AI Agents 執行任務-結果沉澱為決策依據-經由大模型判斷方向-再驅動新一輪行動。唯有所有環節緊密相扣,AI 才能真正驅動價值;一旦斷裂,就會退化成孤立的單點工具。

因此在產品工具之後,漸強也提出 AI 顧問服務,將多年實戰經驗濃縮打磨,帶領品牌一步步界定痛點、快速試錯、人機分工、持續優化,協助品牌建立能長期演化的系統,讓技術在導入之後,還能持續成長。

薛覲比喻,漸強作為創新歷程就像是「蓋教堂」,目標使命始終如一,唯隨著時代演進,一次次聚焦解決某個挑戰,逐步將藍圖逐步堆疊實踐。走到 AI 時代的分水嶺,漸強不只給出解方,也盼能拋出更大的思考格局,帶動企業讓 AI 成為決策的核心,讓產品與顧問形成互補生態,陪伴企業從工具導入走向結構轉型;當多數企業仍在試水階段,那些率先建構 AI 驅動的組織,將更快抵達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