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電機博士挑戰醫材題!台灣骨王要用技術力幫助醫師完成工作
04

非典型電機博士挑戰醫材題!台灣骨王要用技術力幫助醫師完成工作

「為什麼不把這些資訊直接重疊顯示在患部上呢?」一個天真想法,讓出身養蜂人家的王民良一頭栽進創業的樂趣裡。

有一種職業,要求眼睛不直接對焦在手部正進行的工作上,必須盯著螢幕執行,要求百分之百細膩、正確,作業過程力求穩定,不受情緒、所處情境波瀾起伏;這需要重新適應不同視角,並經過眼、手精密協調能力的訓練,這項工作就是——臨床微創手術醫師。

出身養蜂人家的王民良從小念書的志向就和別人不同,他放棄高中,選擇技職體系,學士畢業後退伍曾短暫工作過,卻又回到學校7年直攻電機碩、博士學位。透過教育翻轉人生的他,在畢業之後也沒選擇一般人常進入的科技產業,反而選擇加入秀傳醫療體系的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

「當時一位醫生邀請我觀察練習手術,他邊和我聊天晚上要吃些什麼,在大體練習的手也沒停,眼睛一眨也不眨的盯著手術螢幕順利完成一台手術。」王民良回憶,「那是個震撼!談笑間,處理完一團我從沒見過的血肉模糊,我都傻了。」從觀察同僚醫師進行微創手術的過程,王民良發現,多數醫師進行微創手術都需要長時間練習,眼睛盯著與手部不同方向的螢幕,透過一雙巧手執行細膩的作業,完成複雜的手術。

那些螢幕包含了手術所需要的資訊,除了直接放大手術視野外,也可將皮下的不同組織分別顯示,讓醫師判斷下刀、進行手術的資訊。「為什麼不把這些資訊直接重疊顯示在患部上呢?」天真、喜歡寫程式解決問題的王民良往學術界一查,發現有些論文在探討這個主題。「以為人家已經都做完了,後來才發現都是假的。」剛好Google眼鏡問世,也因此開啟了他以AR為基礎,做出投影手術眼鏡的基礎,甚至引來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採訪,催生了已回到學校教書的王民良的創業夢。

台灣骨王創辦人王民良
「台灣骨王」創辦人王民良從與同僚醫師的一台手術中,萌發了創業靈感,大幅推動了微創手術工具以及技術的發展進程。
圖/ 劉威震攝影

「骨科醫師通常沒有太大耐性且又喜歡各種怪兵器,相對容易接受新科技。」王民良觀察,在秀傳醫療體系骨科是大科,有許多人對相關疾病有高度需求,也因為人體骨骼結構非常硬,疾病徵候也來得快,非常有機會可以先應用手術眼鏡技術,也因此很快決定了「台灣骨王」的名字。「手術眼鏡的MR(混合實境)技術困難在定位,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包含患者的患部與醫師手術工具,到底需要多少個點位才有辦法精準定位到1.5mm的誤差。多了,除了拖累運算速度,也讓醫師拿工具不方便。」

從創立第一天就立志要上市櫃、進駐在台中科學園區的台灣骨王,目前正準備推出第二代更精準的智慧手術眼鏡,另外也開發了醫師討論病情需要的數位解剖桌。王民良也為了拓展市場全球趴趴走,「已經有許多醫生看到產品忍不住想試,我們得加緊腳步找到經銷商幫忙接觸終端客戶了。」從非典型電機博士到醫材創業,王民良下一步又將帶給多少人更多驚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