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眩目的聲光秀中,一輛配備行動接收裝置與車用電視的敞蓬車進場,呈現出行動影音的魅力,台灣數位電視全區開播了!台灣又朝數位化社會邁進了一步:「數位電視的開播,將帶來第三波電視革命,」今年7月1日,行政院院長游錫在數位電視聯合開播典禮上開玩笑地說,「以後女明星的皮膚是不是真的晶瑩剔透,就要受到更嚴厲的考驗」。
更多的頻道、更好的畫質、更多的互動,自從1998年美國開始推動數位電視服務之後,全球各國都將數位電視列入國家重要政策的一環,台灣也不例外,政府明定2006年要全面進行系統的更新,在這樣的目標之下,數位電視的開播,不僅僅是一場電視觀看經驗的革命,也促動了許多產業發展的契機。
**難題1:軟硬體要如何整合?
**
第一波發酵的,自然是硬體設備。以最接近消費端的電視機,光是傳統機種的換機,一年就能賣出1.3億台,長出相當一個PC產業的市場來,而且毛利超過10%,市調公司IDC的研究指出,在螢幕尺寸與日俱增的電漿電視及LCD電視推波助瀾下,估計2008年時數位電視相關的設備會達到700億美元的規模。也因此自去年開始,從液晶電視(TFT-LCD)到電漿電視的話題從來就沒斷過,下游品牌業者到上游零組件業者如面板,在經營表現都創造出不一樣的風貌。
但更大的隱藏性商機還在後頭。兆赫電子董事長黃啟瑞就說,多數人對數位電視的概念仍相當模糊,「硬體不是重點,提供的內容才是數位電視發展的真正核心。」他表示,除了持續與相關業者進行機上盒的合作外,更將透過已投資20億台幣,取得58%股權的「互動王視訊科技」公司,進行軟硬體整合的工作。
「數位電視的發展,最終還是會回到內容面的競爭。」資策會資深產業顧問楊中傑說,特別是目前率先全面播出的無線電視台,會面臨最大的挑戰。
數位電視開播後,無線頻道數量由原來5個變成14個,內容豐富度的確大增,可變化的空間也多,因此無線電視台認為突破現有經營困境的契機。然而,種種的挑戰卻明擺在眼前。
「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數位電視是什麼,」中視副總經理曠湘霞說,每次她外出演講,都要回答這麼基本的問題,以目前購買機上盒的行為為例,由於5家電視台都有主要搭配的機上盒廠商,許多消費者都誤以為買了某台的機上盒,就只能收看某台的節目。
「我們的確是有在程式上做一些設計,比如說開機會先看到華視,但並不影響收看其他頻道。」華視電子商務營運中心小組張志仁說,各家之所以搭配販售機上盒,主要目的還是在於趕快積極推廣數位電視的普及。
**難題2:普及率要如何提高?
**
雖然近來民眾對數位電視的關心程度雖比以前提高不少,但普及率仍有待加強,賣得最好的民視「飛來訊」,也只有七千餘組。價格太高,是第一個爭議,以目前稍具功能的機種平均售價,大概都在4千元以上,去年台北市議會就為了機上盒收費不得超過3500元的事,業者之間產生不少的心結。「大家都說盒子太貴,可是我的成本真的就是要那麼多錢啊!」中嘉網路副總經理蔡俊榮喊冤,「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他說,大家都認為是對方誠意不夠,「但新科技本來就是需要一定的磨合成長,像電子商務不也是這樣?」
不夠精彩的內容,則是另一個被許多人認為是阻礙發展的原因。「唔想要裝啦!內容又不特別,收訊又還不穩,聽廣播就好,幹嘛多花錢。」一位計程車司機聊到數位電視反問,「吶換成是你,甘想要裝嗎?」
「就現階段的發展來看,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批評。」公視數位電視小組召集人程宗明回應。為什麼不做?「錢是最大的問題。」程宗明直言,從政策面到技術面的不確定因素還是很多,加上無線台本身光是目前的業務經營都顯吃力,當然沒有太多的資源做大筆投資。
華視工程部副理彭俊雄就說,光是完成九大發射台及公司設備內部的更新,「5家電視台全部花費就將近50億,國家只補貼了6.4億元,再加上做新節目的話,數目更大。」這對經營壓力已日漸沉重的無線電視台而言,無異又是新的負擔。
一位資深的電視台主管無奈地表示,數位電視的確是不可逆的潮流,但政府要求2006年全面數位化的政策,「根本是不管死活,打鴨子上架,」這位主管說,連研究超過10年的日本,都還持審慎的態度,目前也只是局部試播,台灣開始投入也不過5年,「匆促推動的結果,只是讓民眾對數位電視失去信心。」
「奧運只是一時話題事件,賽事結束以後呢?」以自有品牌機上盒為主要營運的ADB遠昇科技副總經理陳信義指出,未來數位電視將不再限於單純收看多頻道節目的功能,而是能夠在開放式作業平台架構上提供更多元的互動式應用功能,「不然現在的頻道數就已經很多了嘛。」他以歐洲的經驗為例,像是樂透獎、或是電視機智回答拿獎金的節目類型,都因為加入的互動的成份,才能促使消費者願意改變原來的收視行為。
但對無線電視台的業者來說,又是在發展數位電視的另一個難題。
**難題3:如何突破有線台的高佔有率?
**
民視總經理陳剛信在開播典禮代表各台發言表示:「打開中華民國電視史,民眾都是靠天線看電視,直到10年前有線電視興起,樓頂的天線都消失了,現在無線台反而得靠有線電視傳輸,但數位電視開播後,民眾又從有線中解放出來。」
然而,在台灣擁有將近500萬有線電視用戶、占全國電視戶的八成的有線業者,當然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特別是比起無線業者訊號無法回傳,以及共同平台技術尚未成熟的限制,數位電視訴求的互動功能,反而早一步在有線的平台上出現。
以和信集團轉投資的中嘉網絡為例,除了原來80個基本頻道,在以數位技術為基礎的「互動TV」服務中,新增全天候國語娛樂新聞台「TVB8」、「Channel V國際台」、「Bloomberg財經」等數十個新的頻道,並且也加入包括訂比薩、戲院、活動、天氣查詢等功能,朝向一個數位音樂廣播平台和一個互動平台上所有的互動資訊內容的整合目標前進,「無線台如果只是用多頻道的概念經營,我想是很不容易跟我們競爭的。」
公視程宗明直言,目前各台的頻道訴求不清楚,內容又多是以舊材料為多,很難吸引觀眾的持續支持,如能組成「無線電視家族」,依照各家不同的製播專長特色,進行戲劇、綜藝、電影、體育、兒童、新知、音樂等節目區隔,提供沒有羶色腥的優質內容,才可能真正對有線電視產生威脅性,進而促進整體節目水準的提升。
「現在從很多環節看,無線台在數位電視的發展好像都打上了死結,但不意味著沒有改變的可能,」程宗明說,先努力讓觀眾對數位電視有正確認知,讓問題浮現,困境才能被解決。
努力讓更多人接觸到數位電視,正是目前5家業者的現階段的重頭戲。以民視為例,就透過台內節目「親戚不計較」,宣傳數位電視的好處,而中視則是在北中南地區設立了10個「媒體數位館」據點,讓民眾有實地接觸的機會,而華視則是強調行動概念積極拉攏電腦族,「現在沒人知道數位電視該怎麼經營,英國的BBC也是失敗後才有今天的成績,所以每一個嘗試都是好事。」華視策略行銷室許毓真說,「總是要對自己有信心才能成功。」
「真的要比較起來,免費、行動、優質會是我們跟有線台競爭的關鍵,」中視曠湘霞指出,特別是行動接受的部份,是目前最大的利基,以中視為例,就將原來以一小時為區段的概念,改為20分鐘的模式來進行節目的規劃。
**難題4:高營收要如何創造?
**
不只是行銷的嘗試,在經營策略上也要有新的思考。中視曠湘霞表示,過去電視台的經營模式,就是靠著收視率來爭取廣告客戶的認同,但現在數位電視已經開播了,卻還沒有一套標準來衡量,更何況數位電視又具有新科技的想像空間,「我們還在想,是不是有可能找出不一樣營運模式來創造營收。」
目前中視進行的一個嘗試是,透過B2B的方式,在一些公共場所如台鐵火車站、榮民總醫院這些地方,架設數位電視系統, 一方面進行節目播映來推廣數位電視的優點,另一方面藉由數位電視具有互動及結合動態資訊的優勢,播放特定的訊息,比如說醫院當天的健康講座資訊、台鐵班車運行狀況等,「一旦焦點集中,原來沒有的廣告客戶就有可能開發出來。」曠湘霞舉例,一些醫療保健的廣告,就比以往有意願投入。「數位電視帶來的種種爭議,不只是電視台之間競爭的議題,而是一個社會對於新科技的態度問題。」
有些樂觀、也有些悲觀,回頭想想當年的網路發展,數位電視的發展也許不會朝著我們想像的地方前進,但正因為如此,最後出現的結果,才會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