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Netflix原創電影也全靠一支iPhone!為何導演圈吹起手機拍片風?
連Netflix原創電影也全靠一支iPhone!為何導演圈吹起手機拍片風?
2019.04.11 | 蘋果

2010年,蘋果(Apple)發表了iPhone 4,是史上第一支錄影畫質可以達到720P的iPhone;時隔五年後iPhone 6s Plus問世,錄影品質更升級到現在趨於主流的4K,並擁有光學防手震功能。

當用iPhone拍出來的影片,畫質、品質已經足夠登上電視、電影院等更大的螢幕,也正改變著影視作品的產製方式,用手機創作開始成為一項新嘗試、一種另類的新趨勢。

在中國,先是陳可辛導演於2018年,用iPhone X拍出催人淚下的劇情賀歲短片《三分鐘》,接著在今年,賈樟柯導演再用了iPhone XS拍攝了另一部新作《一個桶》。

在台灣,有一群導演們也陸陸續續進行嘗試。在廖明毅導演操刀下,盧廣仲的MV《明仔載》僅靠著一支iPhone 8拍下所有畫面,經過後製,MV質感很高,完全想像不出是用手機拍的。

盧廣仲 廖明毅 明仔載.jpg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六弄咖啡館》、《吃吃的愛》的執行導演廖明毅,一直對iPhone拍攝相當感興趣,第一部正式的「iPhone 作品」就是盧廣仲的MV《明仔載》。
圖/ Apple

而周興哲在今年一月發表的新單曲《終於了解自由》,這一部MV,也成為了一部「iPhone MV」。

周興哲也用iPhone拍MV,製作背後辛密談

《終於了解自由》MV副導演張立群分享,過去從來沒有試過用iPhone創作,早就計畫要試著拍拍看,而這一支MV全程緊靠一支iPhone XS Max,進行歷時12個小時的拍攝。

「成果比我預期的高很多,我本來對手機拍片沒太大的信心,但後製調完色後的成果,我是滿意的,」張立群透露他的作業過程,先是在iPhone外面先搭上一個「骨骼支架」,再搭上不同的鏡頭,就可以拍出近景、中景還有遠景,也可以營造出「電影感」景深效果。

周興哲 終於了解自由 iPhone
但要細數用iPhone拍攝的缺點,第一點是夜戲,手機相比傳統攝影機感光元件還是相差甚遠,需要克服。
圖/ YouTube
周興哲 終於了解自由 iPhone.jpg
因為iPhone非常輕巧,拍攝時容易晃動,在這次張立群並未使用三軸穩定器,畫面便有抖晃的情況發生。他也建議未來要用iPhone拍攝,攝影者最好使用三軸穩定器。
圖/ 唐子晴/攝影
周興哲 終於了解自由 iPhone
相對的,用iPhone拍攝畫面設計也要有所調整,會更多以定焦畫面為主。
圖/ YouTube

要說越來越多導演選擇用iPhone拍攝,好處究竟是什麼?除了體積小、機動性高、勘景方便,在鏡位上可以做很多不同的嘗試外,張立群還補充,面對每天都要見到的手機和攝影機相比,iPhone侵略性低,更可以讓演員快速進入狀態。

「成本也降低很多,這當然是很大的優勢,」他做了簡單的算術題,假設攝影師本身就有一部iPhone,再去租一些外接器材,總費用大約一萬元內就可以搞定,和傳統相機相比,光是器材費用就差了4至5萬元。

「有些案子預算很好,可以用很棒的相機拍,但有些案子預算沒有那麼理想,這時用iPhone拍就是很明智的選擇。器材省下來的錢,可以投注在美術、製片上,創作空間變得很大。」

連Netflix原創電影也是!史上有哪些用iPhone拍的代表作?

相當熱衷用iPhone拍攝的廖明毅,也即將推出新作品——亞洲第一部用iPhone拍攝的劇情長片《怪胎》,並找謝欣穎、林柏宏主演,張少懷特別演出,將是台灣影視創作史上的一大突破。

但綜觀全球,這樣的例子從很早前就開始發生了,而且還不少。一起回顧一下,歷史上有哪些具有代表意義的iPhone作品?

2011年 / iPhone 4,《Apple of my eye》

這是全球第一部iPhone短片,在描述爺孫兩人在櫥窗外看玩具小火車的場景。雖然片長只有短短一分半鐘,現在回顧當時的影片畫質也略顯粗糙,但在鏡位上卻有絕對的優勢,把iPhone放在玩具小火車上,拍攝到的第一視角畫面,是傳統攝影機做不到的。

2012年 / iPhone 4,《夜釣》

韓國導演朴贊郁拍攝的作品,講述的是一位漁夫在晚上釣魚時,卻意外發現一具屍體的故事。這是全球第一部iPhone短片電影,並獲得第六十一屆柏林影展短片金熊獎。雖然片長只有33分鐘,但廖明毅分享,據說背後工作人員多達70至80位。

2014年 / iPhone 5s,《Intelligent Details》

賓利汽車連續兩年用iPhone,拍了兩部汽車宣傳片,當時為了主打汽車後座搭載了兩台iPad的使用空間,乾脆連影片後製都直接在iPad上完成,但成品的畫質、運鏡品質完全能媲美攝影機。

2015年 / iPhone 5s,《夜晚還年輕》

是全球第一部iPhone長片,畫面色調鮮豔以凸顯喜劇氛圍,當年在日舞影展引起一陣轟動,這部片影也在台灣上映過,但背後製作團隊卻相當精簡,只有一位導演、三位攝影師、一位錄影師,靠三部iPhone來拍攝。

2017年 / iPhone 7 Plus,《Snow Steam Iron》

導演查克史奈德(Zack Snyder)在拍攝《正義聯盟》期間女兒自殺過世,之後他將《正義聯盟》的後製工作轉介給他人,並為了紀念女兒、讓家人走出傷痛,拍下了這部復仇題材的短片。

2018年 / iPhone 7 Plus,《瘋人院》

這是因《性、謊言和錄影帶》、《瞞天過海三部曲》一舉成名的導演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第一部iPhone作品,也是一部好萊塢電影,堪稱是iPhone電影史完成度最高、商業度最高的作品,片中充滿大量人物表情特寫鏡頭。

2019年 / iPhone 7 Plus,《空中飛鳥》

史蒂芬索德柏的第二部iPhone電影,也是Netflix原創電影,講述運動員經紀人改變NBA體制的故事。畫面大多外接廣角鏡頭來拍攝,構圖特別,還採用了大量的跟拍鏡頭。

成本低、一台手機直接開工,成為導演新選擇

「我認為用手機拍攝電影,是未來的趨勢,」史蒂芬索德柏說道。

看看他執導的兩部iPhone電影,先是《瘋人院》,耗時兩周、斥資150萬美元就完成了;而由Netflix發行的《空中飛鳥》,預算也不超過200萬美元,反觀同樣是Netflix原創電影的《逃出絕命鎮》,已經稱的上是「低成本」電影,預算都至少有450萬美元。

可以見得,透過iPhone拍攝,除了絕對的成本優勢外,光是一台手機、幾個APP,就可以直接開工。也讓人更期待未來,創作者透過iPhone拍攝,還會迸出什麼有趣的作品?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