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房子成本只要21萬?全球第一個3D列印社區要來了
一棟房子成本只要21萬?全球第一個3D列印社區要來了

5月9日,New Story發布了一個新影音,展示了與當地社區和設計公司Fuseproject合作設計的住宅佈局效果。

從影片裡,可以看到3D列印社區的房子裡更具體的內部結構,以及更精細的列印過程。

3D列印社區,一棟房子只要21萬

從外層牆壁、房檐、柱子的層疊累積,到內部門窗、頂閣、天花板的構造設計,3D列印的房子看起來我們身邊居住的房子並無二致,但更顯簡潔和精緻。

比較引人注目的,是3D材料因堆疊而生成的獨特紋路延伸在所有牆面上,平直拉長的線條讓整個房間看起來更加寬闊,而房間材質甚至讓它就像變成一間白橡木製成的木屋,整體都透漏出一種平靜而溫馨的感覺。

這些房屋的建造成本,遠低於傳統建築,比起發展中國家建造的標準低成本房屋,它單個房子的成本只要約7,000美元(約合台幣21.6萬元)。

同時,在24小時以內,一棟房子就能被列印出來。

生活機能將比傳統公寓更完整

這個超高效率源於Icon公司配備的Vulcan II列印機,它是便攜式設備,因此在無電、無水和任何基礎場地中都能使用,而且在建造過程中材料浪費幾近於零。

第一代Vulcan出現時,僅僅鋪設一面牆壁就用了48小時,還花費了10,000美元,而第二代3D列印機在效率和成本上都有明顯的升級,這也更利於3D列印房屋技術的普及。

3D列印
圖/ 愛范兒

但項目開展後,設計團隊與社區成員交談時發現房屋無法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和期望。於是在實地研討會中,他們讓農民也參與進來,設計師將他們的習慣、文化、需求都融入成品之中。

3D列印
圖/ 愛范兒

比如,這些房屋包括戶外廚房,和用於飼養雞和花園的大型戶外空間,這是為當地的熱帶氣候而設計;房屋前後都有懸垂空間,而帶有穿孔的天窗位於居住空間之上,能改善通風;內部也將配備廚房、浴室、櫃檯、坐椅、隔板,但四角的牆壁將變成彎曲風格,便於清潔。

不僅如此,在項目進行途中,他們有到了更多落地的突破:比如如何利用3D列印機進行創新,創建一個可複制的,可持續建造的住房模型,並建立以維持多代家庭的成長;如何將當地的需求,傳統和技術融入到幾個不同的尖端技術設計;以及如何創建一個價格合理,同時又安全、功能全面、有吸引力的結構。

3D列印社區不想發大財,要先服務窮人

現在,全球有超過10億人目前沒有安全住所。該項目希望用尖端建築技術,給無家可歸者提供住房解決方案。

於是這個社區會建在拉丁美洲最貧困的地方,提供給每月生活費不足200美元的家庭,同時,也成為全球低成本住房解決方案的落地開造了一條先河。

3D列印
圖/ 愛范兒

NewStory共同創辦人Alexandria Lafci在接受《Fast Company》採訪時談過:

現在的社會裡,我們經常習慣了接受這類人的生活:他們過得低質量、低創新、遠離偉大的設計,對居住環境也毫無挑剔、隨遇而安。但即使他們看起來很脆弱,或者似乎接受任何現實給定的一切,也並不代表我們有理由不去為他們創造出高質量的東西。

設計師、建築商和技術創新者,都有可能為住房設計帶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從而提升全球一些最貧困人口的生活。

而3D列印,為實現這一潛力、推動這一使命提供了一種新的強大工具。

越來越多的團隊也已加入了3D列印房子的行動,包括中國蘇州的建築材料公司Winsun 3D列印單間小房子、美國的建築師Andrey Rudenko 3D列印城堡、荷蘭埃因霍溫科技大學也在計劃創造世界上第一個3D列印商業住宅群。儘管目的各不相同,但也為3D列印建築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而現在,New Story和ICON團隊已經將拉丁美洲的一個村莊的第一份社區藍圖添加了最後的潤色。接下來幾個月,就會開始進行這個社區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建造。

世界上第一個3D列印社區落地建成後,如何真正適應、影響、改變人們的實際生活,或許就像爬到高山等天亮一樣,值得新的期待。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