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架構師(Architect)以及要如何養成?
什麼是架構師(Architect)以及要如何養成?

之前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頭痛,因為一講就要講很久,而且對方如果底子不夠的話,恐怕會像鴨子聽雷。再說我不當工程師很久了,雖然見過各式各樣的架構師,但是總不好意思一直拿十多年前的職場經驗來吹噓,畢竟資訊科技產業進步很快,有些事情已然不同。

欣見這篇文章談「從程序員到架構師」,也可以提供給上述提問者參考,省下我講解的時間。雖然這裡主要講的是建構優化雲端服務的軟體架構師,但是大同小異,尤其在非技術的部分,例如溝通、架構、抽象分析、決策等能力,則多半也適用於其他類別的架構師。有興趣想理解架構師的人,或是想朝架構師發展的人可以大致瀏覽一下。以下是我的補充說明。

技能樹

有些人看到上述文章,可能會先被兩張「技能樹」圖片所震撼,一張是卓越的程序員(程式師)的技能樹,一張是架構師的技能樹,如作者所言,從程序員到架構師,是一個不斷經驗累積的過程,所以架構師不可能光是懂一堆高深的理論卻不懂得寫程式。然而各位如果比較這兩張技能樹,會發現有大不同,並不是單純靠累積經驗值就能升級的。

不過,請注意到,架構師有很多類型,技能樹有所不同,分享文可以作為參考,但是不要被綁住了。我個人不認為要刻意去把技能樹上的技能學全,重點應該在於融會貫通重要的技能,有一套能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化學反應

因為經驗積累到後來, 重點不在於「量的增加」而在於「質的躍昇」 ,所以不是說你學過越多的語言和演算法、用過很多的工具、做過很多的專案、寫程式碼的速度超快,就能蛻變升級成為架構師。過程中必須產生類似化學反應,才能將經驗和能力整合後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但這個類似化學反應的蛻變的關鍵和契機因人因領域而異,很難說明清楚,分享文中也沒有多講。我最後會談一下這件事,並且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經驗給朋友們參考。

programmer_shutterstock_156863096 (1280x853).jpg
圖/ ShutterStock

重質不重量

為什麼說學了很多東西、專案做得再多,未必能成為好的架構師呢?好比你拿了五個碩士學位,是否可折換一個博士呢?當然不行,因為真正博士等級的訓練極為注重「質的躍昇」,看看學生是否能在融會貫通知識經驗之後,做出優秀的原創作品。同理,發表十篇二流的論文是否等同於一篇一流論文?做了十個「快老二」的研發專案,是否相當於做出一個高技術門檻的原創作品?當然不是。

當事人本身要具備足夠的基礎,其次則是要有適合的環境以及良師益友,否則恐怕學再多也難以濟事 。至於「質」要如何來認定呢?通常得透過實際戰果以及其他資深架構師的肯定來孚眾望,否則即使勉強掛上架構師的頭銜也是無用。

視野和典範

重質不重量的概念並不難懂,但實際上與當事人的視野有關。所謂「夏蟲不可語冰」,如果根本沒看過架構師,缺乏典範,那麼要如何評價一位架構師或是學習成為一位架構師呢?有些工程師長年賣力鑽研,成為某項技術項目的達人,但是技術達人並不見得具備架構師的能力。台灣的資訊電子業有不少的技術達人,但是在產業需要轉型提升的時候,需要構思前瞻和總體策略的時候,才會發現架構師的重要性。

架構師的光譜

架構師有許多種,有的偏軟體,有的偏硬體,但是大多數都要 軟硬兼備 的素養。分享文所談的雲端軟體架構師,比較偏向軟體技術,但是也要懂得系統架構和效能分析優化;台灣比較常見的是嵌入式系統的研發工作,過去的發展受限,往往停留在為硬體產品寫韌體(firmware)的層次,但是到了物聯網時代之後,就開始需要懂軟體的系統架構師來帶領方向。到了數據掛帥的今天,還要再加上AI和資訊安全的素養,又是另外的維度。

基本素養和專業能力

剛進入資訊科技領域的學生,由於從寫程式入門,往往過度熱衷於寫程式(或是完全排拒寫程式)以及沈迷於演算法。其實這些就像英文和數學一樣,是資訊科技人的基本素養,某些公司面試新進員工的時候,考驗程式寫作和演算法的功力,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切莫以為基本素養就是專業能力,應聘資深工程師或架構師的時候,除了確認有基本素養之外,更加著重於專業能力。

什麼是專業能力呢?請參考一下技能樹。基本上,資訊工程系課程中有不少有助於培養架構師的課程,不要傻傻的覺得會寫程式就行。有些東西在大學和研究所時期不好好打基礎,到了業界就難了,尤其是與系統和硬體相關的技術,需要有環境與良師益友,才會事半功倍。

環境與良師益友

回顧我自己在求學和擔任工程師的過程,感到頗為幸運地找到不錯的環境和良師益友。我高中參加電研社開始奠定寫程式的基礎,大學則是從電子電路、嵌入式系統到大型電腦都碰過,尤其是後來出國念博士班時專注研究大型平行電腦效能優化技術的時候,有機會鑽研最先進的軟硬體,是我個人蛻變的關鍵和契機。

shutterstock_367286792_coworker.jpg
圖/ Jacob Lund via shutterstock

之後到矽谷Sun工作的那幾年,有幸在效能工程部門,與處理機設計部門、高階伺服器系統架構部門、網路儲存產品部門、 作業系統核心開發部門、資訊安全研究部門、Web軟體發展部門的資深架構師共同合作,不僅實際驗證我的技能,也透過他們對我的讚許讓我拿到成為架構師一員的門票。

架構師的發展機會

在我選擇回國家教書的時候,有幾位具備架構師資歷的同事也離開公司回到他們的祖國貢獻於科技業。好幾位回去中國發展的同事,獲得政府的挹注,後來發展得很不錯。相形之下,台灣資訊產業轉型提升的步調頗為緩慢,無論是產業或學術,鮮少人了解架構師的重要性,願意長期積累技術經驗成為架構師的人少得可憐,乃至於大多數人連架構師是什麼都不大清楚。但有趣的是,這幾年業界想轉型,三不五時就會有朋友要我推薦架構師。

我分享以上這些個人經驗和看法,不是想往自己臉上貼金,只是想告訴學生們什麼是架構師以及如何把自己培養成架構師的歷程。當然,我不是什麼厲害的架構師,只是當年有幸從多位厲害的架構師身上學到一些皮毛而已,不過我認為我這點皮毛,在這個架構師罕見的學術環境,還是有點價值,也歡迎理解成為架構師的難度後仍想成為架構師的學子們一起來學習。

本文由洪士灝授權轉載自其Facebook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全球影視娛樂正處在結構翻轉的臨界點。從串流平台的競合與權力再分配,到生成式AI引爆的創作革命,再到觀眾注意力被碎片化的內容浪潮瓜分,市場規則幾乎在一年之內重寫。

在這樣的動盪中,「如何永續成長」成為所有內容產業的共同焦慮。台灣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卻在規模化與國際化的路上,始終面臨結構性瓶頸。為了回應時代考驗,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為題,將於11月24日至25日舉行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邀請超過五十位國內外產業領袖對話,從組織、內容、技術與商業模式出發,探討如何讓台灣影視娛樂在不確定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續航動能。

韌性,從衝擊中找到成長的可能

「Resilience」一詞原本源自工程學,指材料在受壓後能回彈的能力。NMEA理事長李芃君指出,當這個詞被用於產業時,它所代表的已不只是「抗壓」,而是「擁抱變化與永續成長」的能力——在巨變中快速重組關鍵資源、甚至藉由創新找到新的突破。

她觀察,全球產業變動的背後,主要受到三股力道的衝擊:地緣政治的風險、科技典範的轉移,以及氣候與疫情等帶來的自然挑戰。這些因素同樣影響著台灣文化內容產業。

以台灣一家全球背光模組大廠為例。近年隨著國際電子品牌紛紛在筆電與平板產品導入OLED顯示技術,傳統背光模組市場面臨挑戰;該企業在察覺趨勢轉向後,選擇主動調整策略,透過併購前沿技術快速推出新產品,切入車用、醫療與AR/VR顯示等新領域。李芃君指出,這樣的轉向即是韌性的展現——在技術更迭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讓企業從被動防守,轉為開創下一波成長曲線。

「這種思維放回影視娛樂也一樣。當市場被新技術和新平台顛覆,產業若仍困於單一市場、單一資金、單一合作關係,就難以應對下一次衝擊。」她強調,建立韌性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號,必須要有具體行動,而關鍵就在「多角化」。

多角化的市場讓故事能走出台灣、觸及不同文化的觀眾;多角化的技術與人才,讓製作不再受限於傳統框架;而多角化的資金與夥伴結構,則能減少對補助與單一委製案的依賴,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體質。諸如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延伸創造跨世代效應,或泰國在政府策略支持與國際平台Netflix合作,讓在地內容走向全球,都是多角化的案例。

高峰會四大主軸,挖掘韌性的潛力

「政策當然重要,但最終能否長出韌性,關鍵仍在產業本身的自覺與行動力。」李芃君表示,第七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台流轉型、跨界共創、影視創新、商模躍進」四大主軸為核心,期望讓韌性不再停留於口號,而能轉化為具體實踐。不只是思考「如何生存」,更要推動產業主動探索「如何成長」。

在「台流轉型」議題中,論壇將從亞洲娛樂的整體格局出發,思考台灣內容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建立辨識度與合作機制。面對串流平台競爭與區域內容崛起,產業要重新定義「台流」的價值,從單點創作走向跨國布局。

「跨界共創」則從電競、音樂、體育到AI應用,剖析影視娛樂如何走向一個多層次的體驗場域。透過多個實際案例,探討不同產業之間的協作經驗,助攻內容突破原有框架,創造新的商業能量。

「影視創新」主軸聚焦於新技術與內容形式的融合。如:短劇風潮、現象級作品及AI生成式內容等,正改變影視產業的創作邏輯。論壇將聚焦技術如何成為創意夥伴,推動人才與內容的再進化。

最後,「商模躍進」則回應內容永續與變現挑戰。當觀眾行為與平台策略不斷重組,內容不再只是作品,也是可延伸、可轉化的商業資產。論壇將引導產業思考,如何讓內容價值在不同階段持續發酵,打造可長可久的生態循環。

李芃君強調,高峰會的價值,在於讓這些不同維度的討論彼此交會;唯有當創作、技術與資本願意對話,產業的韌性才能真正落地。「我們希望產業能從危機思維轉向成長思維,在對話與合作中,激盪出新的想像與行動。」

韌性,新媒體暨影視音產業必備的DNA

自2017年成立以來,NMEA持續扮演政策倡議與產業整合的推動者。每一屆高峰會也都對應時代命題,映照產業進化軌跡。從2023年「EMPOWERING」的全面賦能、2024年「CONSOLIDATION」的整合共榮,到今年的「RESILIENCE」發揮韌性、尋求突圍,李芃君形容,這是一條從能力啟動、資源整合到體質調整的路徑,引領台灣影視娛樂邁向國際舞台。

NMEA
NMEA理監事集結產業代表,共思壯大台灣內容產業之道。
圖/ NMEA

她指出,高峰會結束後,NMEA也將以工作坊與共創計畫延續對話熱度,讓產業交流落地為實際行動。協會也積極拓展跨域合作,從企業交流、IP授權推動到媒體合作,串聯更多產業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高峰會同步啟動線上直播,三年累計已吸引超過20萬名觀眾參與,單屆觀看更突破8.1萬人次。李芃君認為,這不僅是數據表現,更代表台灣影視產業逐漸建立國際話語權。當產業以開放與創新的態度前行,才能在全球文化浪潮中,站上屬於台灣的舞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