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接受機器人為你講經說法嗎?
你願意接受機器人為你講經說法嗎?

當你走進寺廟,正準備以虔誠的心情來聆聽佛法時,赫然發現台上講道的法師竟然是機器人,這個情形你可以接受嗎?還是很想奪門而出呢?而你的內心真能保持像對人類法師一樣的敬意嗎?

這可不是假設性的議題,它真的發生了!根據媒體的報導,就在今年 3 月,位在日本京都的高台寺正式推出一部以觀世音菩薩形象所打造的機器人 Mindar,「祂」能帶領大眾吟誦經文,也能為信徒說文解經,就像是一位人類法師一般。這是繼 2015 年位於千葉縣的光福寺為機器狗愛寶(AIBO)舉行超渡法會以來,日本佛教界再次與機器人結緣,Mindar 也成為全世界第一位從事佛學推廣的機器人法師。

機器人功能推陳出新,念經誦佛也難不倒

話說近幾年來,各種新型態的機器人不斷地推陳推出,相信大家對於各種機器人的報導應該都頗具平常心了吧!但這回,機器人想要從事的工作可不太一樣,它想挑戰的是類似電影《功夫熊貓》中「Seafood」的角色 ,這會不會走太遠了呢?本質上屬於科技產品,既沒有自我意識、也不帶有情感的機器人要來擔任心靈導師的工作,這真的合適嗎?而一心慕道的信眾們又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機器人法師所傳達的佛法嗎?

Mindar 出現在京都,而不是像東京這樣較具有現代化形象的都市,似乎有點出人意料,畢竟京都是個千年古都,同時也是日本的文化象徵。在此同時,作為一個國際性都市、世界級觀光勝地,京都其實是很願意接納新科技,就像在嚴格的建築規範下、力圖保持它古都風貌之餘,京都的各個角落不時也會出現令人驚豔的現代建築。而位於東山區的高台寺也是大有來歷,它可是寧寧夫人為了紀念在日本歷史上舉足輕重、叱吒風雲的豐臣秀吉於 1606 年所建造。Mindar 落腳在京都高台寺似乎隱含著某種寓意,也再次印證了京都與時俱進的包容力。

那 Mindar 又是由誰所打造的呢?這裡又要出現一個大家很熟悉的名字,不出所料,它的創造者就是人稱 「雙生機器人之父」 、任教於日本大阪大學的石黑浩教授,一向走在時代尖端、充滿天馬行空想像力的他,曾開創出一系列廣受矚目的作品,他選擇以真人作為模特兒,推出類似本尊的機器人版本,其中包括曾經造訪台灣、演出舞台劇的 Geminoid F,知名藝人黑柳徹子、松子,甚至是日本國寶級落語家桂米朝,以及印在改版前日本千元大鈔上的大文豪夏目漱石等。當這些栩栩如生、神似本尊的機器人現身時,總能吸引大眾的目光,也不禁讓人思考,人與機器人的分界到底畫在哪裡啊?

不同於之前系列作品強調機器人要能極其近似所模仿的對象,石黑教授在設計 Mindar 時,反而不特別要求它的外表必須神似一尊「佛」。耗資約 1 億日圓、花了將近一年半時間所打造的 Mindar,擁有鋁製的身軀、搭配上矽膠的臉孔,身高達到 195 公分,展現出居高臨下的氣勢,它的眼睛、雙手、和身軀都能移動,雙腳站立於平台之上,但並不用來走路。以觀世音菩薩形象現身的它,外表柔和、偏向女性樣貌,大致符合一般人對於菩薩的想像,但它身上的金屬零件卻全都裸露在外,清楚明白地告訴大家,我就是部機器人,這又有何用意呢?直覺來說,如果 Mindar 在外觀上能更接近真實的佛像,信眾的認同感是不是也會隨之提昇呢?那為什麼石黑教授團隊不這麼做呢?

接下來是我的臆測,可別忘了,Mindar 想要擔綱的身分是具有莊嚴、神格意象的心靈導師,相較於幾款有名的人形機器人,像是具有公民權的 Sophia 等,它們所扮演的多半是類似親善大使的角色,偶爾的脫序行為,還不至於動搖國本,但 Mindar 可不同,它所背負的期待嚴峻許多,禁不起丁點的閃失,萬一發生臉部表情糾結、動作踉蹌的情形,法師的形象可會是全面崩潰!倒還不如逆向操作,直接了當表明自己的機器人身分,倒也不失為良策。換個角度來看,佛像可以是木頭、石頭的材質,又為什麼不可以是具有行動能力、擁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呢?

3D投影技術加持,機器人菩薩獲正面迴響

在眾人的期待之下,Mindar 終於正式亮相,它雙手合十、眼神投向信眾,以預錄的方式帶領大家一同吟誦心經這部在佛教界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的經典。同時,為了增加法會的臨場感,寺方還運用了 3D 投影技術,將信眾的影像呈現在大螢幕上,誦經完成之後,接續也在 Mindar 背後的牆上,投影出一位預先錄好的人士即席請教 Mindar 一些心經上的問題,經由這樣的對答方式,塑造出互動的感覺,也讓信眾更能沉浸於佛法的氛圍。

Mindar 的初登場獲得了不錯的迴響,根據對參與法會人士的訪談,即使一開始會有些疑慮,但在整個講經過程結束後,大都予以正面的評價。雖然現階段 Mindar 仍然無法近距離與信眾們互動,也不能針對每個人各自的疑惑一一加以開示,但卻也成功地吸引到社會大眾的關注,以及對佛法的興趣。

佛在世間的形象本就千變萬化,隨著時代的演進,機器人成為祂的代言人似乎也有其脈絡可循。展望未來,Mindar 會不會有更多的分身呢?那就要看大家是否願意接納機器人為我們講經說法了!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