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要沒錢了,決定開放旅客到太空站觀光
NASA要沒錢了,決定開放旅客到太空站觀光

上周五,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他們將於明年向私人企業和商業活動開放國際太空站的租借使用權,只要企業願意付款,就能利用國際太空站進行部分商業活動。

國際太空站開放商業活動

上周五(7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他們將在明年向私人企業和商業活動開放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的部分租借使用權,允許企業利用國際太空站進行部分商業活動,包含拍攝電影、安排觀光行程、旅客前往太空住一晚等等。

美國政府希望NASA私有化

過去,NASA對利用國際太空站賺取商業利潤一直抱持反對態度。去年,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將於2024年終止政府對NASA的營運資助,並鼓勵NASA轉向從未實行過的商業手段獲得運作資金。

第一個由NASA負責的商業平台

由於國際太空站可能還會運作10年,NASA需要找到下一步發展的方向。為國際太空站提供全方位貨運與實驗管理的美國私人公司NanoRacks的CEO曼伯(Jeff Manber)告訴科技媒體《The Verge》:「NASA可能在想,我們來試試看執行純商業計畫、開放觀光旅遊,建立第一個由NASA負責的商業平台。」他指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里程碑。

商業活動受嚴格規範

不過使用國際太空站進行商業活動將會伴隨數條限制。像是NASA只會把百分之五的資源分配給這些商業活動,每年只有175公斤的商業貨品可以被運送到國際太空站,而NASA團隊每年也只會花90個小時參與商業活動。

私人旅客只能停留30天

以最受外界矚目商業活動「私人太空人任務」(即允許旅客前往國際太空站體驗太空生活的觀光行程)來說,根據NASA的規定,國際太空站每年只會開放兩個「私人太空人任務」航班、每個航班只會讓旅客在國際太空站停留30天。

企業需負責篩選與受訓

此外,負責規劃私人太空任務的私人企業只能使用特定製造商製造的太空梭進行私人太空人任務,也就是特斯拉(Tesla)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創辦的SpaceX,以及正在建造太空梭的波音。這些私人企業也需要全權負責篩選旅客成員,確保旅客達到太空任務的醫療要求、完成相關專業訓練。

飛一趟要數千萬美元

不過,想要來場太空旅行並不便宜。根據BBC報導,SpaceX和波音可能會向私人企業收取每航班6千萬美元(折台幣約18億8,320萬元)的「計程費用」。旅居國際太空站的花費也可能高達每人每晚3萬5千美元(折台幣約 109萬8,534元)。

單日住宿花費破三萬美元

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列出了詳細費用明細:國際太空站的維生系統和廁所的單日使用費為1萬1,250美元(折台幣約35萬3,100元),包含食物、空氣、醫療物品等必需的團隊日用物資的單日使用費則是2萬2,500美元(折台幣約70萬6,200元),電費則是一度電42美元(折台幣約 1,318元)。

NASA財務長德威特(Jeff DeWit)在上周五的宣布記者會上開玩笑地補充:「這些花費不會提供任何機加酒優惠。」

NASA太空人不參與商業活動

NASA也表示,國際太空站和NASA旗下的太空人依舊不會參與任何業配活動,其團隊只可能會在不上鏡的狀況下,協助商業團隊在國際太空站進行商業活動。

利潤仍不足支持營運

即便NASA對商業活動的收費高昂,他們所能收取到的利潤仍不足以支持國際太空站的營運,也就是NASA最大的支出項目。

目前,國際太空站每年的營運成本落在30到40億美元(折台幣約941到1,255億元),也就是每天燒掉超過 800萬美元(折台幣約2億5,109萬元)。

現在討論營收言之過早

「這絕對不是NASA的賺錢工具。」NASA財務長德威特表示,儘管如此,這項收入依然能補助NASA的營運成本,並讓NASA有更多資金可以投入到其他計畫當中。德威特同時也說,現在討論營收還言之過早,NASA會評估之後的市場需求來調整收費標準。

已有企業預定航班

美國北拉斯維加斯(North Las Vegas)專職於充氣太空站行銷與售後服務的公司畢格羅太空企業(Bigelow Space Operations)已經預訂了四個航班行程,每個航班至少會有四名旅客。該公司將利用SpaceX的太空艙將他們的私人旅客送上國際太空站。

目標明年經辦觀光行程

前NASA國際太空站總監蘇弗雷迪尼(Mike Suffredini)創辦的公司「公理太空」(Axiom Space)也在安排航程,希望能在明年開始運送旅客前往國際太空站觀光。外媒表示,被稱為「外太空唯一有人類居住的地方」的國際太空站應會吸引不少人想一探究竟。

過去只有俄國執行私人行程

2001年,美國富商蒂托(Dennis Tito)花了兩千萬美元(折台幣約6億2,773元),委託俄國安排他前往國際太空站完成八日旅程,成為第一個踏上國際太空站的旅客。之後,只有七名旅客在俄國的安排下成功參訪國際太空站,而當時的NASA表示他們沒有考慮經辦類似的業務。

本文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

關鍵字: #NASA #太空科技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